近年來,有不少小行星掠過地球,有的距離地球才幾萬公裡,雖然有驚無險,但人們很擔憂,小行星撞擊地球到底要多近就會被地球引力捕獲,撞向地球,從而引發巨大災難呢?
其實這只是一種誤區。
小行星撞地球一般是沒有距離要求的。
因為即便它擦著地球過去,由於其速度很快,也不會被地球所吸引。
這個速度需要多快呢?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科學家們得到了在地球上的三個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叫環繞速度,為7.9km/s,就是達到這個速度,人造天體或小天體就能夠與地球引力抗衡,既不被地球引力拉拽下來,也無法脫離引力而飛向深空,只能繞著地球轉;第二宇宙速度叫脫離速度,為11.2km/s,達到這個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飛向別的行星;第三宇宙速度為逃逸速度,實際上是在地球這個位置逃出太陽引力的速度,為16.7km/s。
這三個宇宙速度都是從地表計算的,在距離地球表面不同高度,所對應的三個宇宙速度是不一樣的,越高所需的速度越小。而這幾個速度裡面最重要的是第二宇宙速度,這個速度實際上是地球的逃逸速度,也是每個天體的逃逸速度,只不過與速度應該與天體質量成正比,質量越大所需的逃逸速度越大。
其計算公式為:v=√(2GM/R)
這裡,v為逃逸速度,G為引力常量,M為天體質量,R為天體半徑或者距離天體質心距離。
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太陽表面的逃逸速度為617.7km/s。
只要速度達到了,太陽也無法抓住小行星。
2017年10月19日,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不速之客,研究認為這是一顆太陽系外流竄過來的小行星,長約400米,寬約40米,呈現出一根雪茄狀。這顆小行星被編號為C/2017 U1,暱稱奧陌陌(1I/Oumuamua)(見上圖)。
這顆小行星以每秒26km的速度從天琴座方向衝進太陽系,2017年9月9日達到了近日點,最後以每秒約40千米的速度向太陽系外飛去。可能有人要問,太陽的逃逸速度為617.7千米,這顆小行星怎麼沒有被太陽捕獲呢?
其實這裡有一個角速度守恆定律在起作用,也就是說隨著圍繞引力中心半徑的縮小,其角速度就會相應增加。這顆小行星在進入太陽系時每秒26km的速度,在那個距離是遠遠大於太陽逃逸速度的,隨著接近太陽被太陽引力拉拽,速度越來越快,當靠近太陽時,角速度守恆會使線速度大大提升,當到達近日點時速度依然會大於逃逸速度。
奧陌陌距離太陽最近時為0.255個天文單位,已經在水星軌道內了,這時速度達到了87.71km/s,而在這個位置對應的太陽逃逸速度約為83.5km/s;到達地球軌道位置時,速度衰減到49.7km/s,依然是大於逃逸速度的。隨著距離太陽越來越遠,在太陽引力拉拽下,還會越來越慢,但其初速度一直是大於太陽逃逸速度的,因此它最終能夠飛出太陽系,飄向遠方。
太陽是太陽系的老大,質量佔有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地球質量只是太陽的33萬分之一。既然引力大小是由質量決定的,與質量成正比,太陽的引力都捕獲不了小行星,何況地球?
因此,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只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對準了地球,正好與地球相撞;二是小行星的速度不夠,進入地球引力圈被地球吸引掉下。
對準了地球包括擦進了地球大氣層。一般來說,小行星撞擊到地球大氣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像打水漂一樣的被彈了出去,這是角度很小的情況下會發生的;還有一種就是角度較大,鑽入了大氣層,在濃密大氣的阻力下很快減速並燃燒,最終撞擊在地球上。幾乎每天都有的流星、小隕星就是這樣來的。
小行星一旦被地球引力捕獲或者撞入地球大氣圈,很可能發生爆炸碎裂。這種碎裂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大氣層劇烈摩擦高溫下炸裂,還有一種就是被地球引力潮汐撕碎。到達引力潮汐撕碎的距離叫洛希極限,其公式見下圖:
公式中d表示洛希極限,R為大天體半徑,pM為大天體密度,pm為小天體密度。
這是因為當兩個天體靠近時,引力會在星體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拉拽力,導致星體的變形,小天體受不了這種變形力的拉扯,就會被撕碎。土星環就是因為有一顆小行星或者衛星,進入了土星的洛希極限而被撕碎形成的。
一般來說,砸到地球的小行星很少有一個完整的。由於巨大衝擊力導致的高溫高壓,即便撞擊到地表的小行星碎片大部分也會被氣化掉。
因此,小行星撞擊地球主要不是被地球引力吸過來的,而是運行軌跡正好與地球交叉,專業術語叫做小行星測地線軌跡末端直接指向了地球,地球無法避開只有挨撞了。
現在人類應對小行星撞擊的能力還很薄弱,如真有小行星測地線軌跡指向了地球,必須能夠提前10年發現,才有可能通過核爆、引力拖曳、撞擊、太陽帆、火箭推動等方式改變其軌跡。但從近年掠過地球的小行星來看,都是不速之客,提前幾天甚至幾個小時才發現。如果是這種情況,或者即便很早發現但由於小行星體積質量太大,各種防範措施都無效,人類將完全無能為力,只能自祁多福坦然面對,等待末日到來。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