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啦,好不容易迎來了假期,有沒有想出去轉一轉,遊覽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
光玩兒有點沒意思,能在玩兒中學就是更好的選擇。
尋訪歷史古蹟,能回顧一段段醉人的歷史;
深入自然,能結識美麗的魚蟲鳥獸;
遊覽博物館,震撼於人類文明的累累碩果;
還有......
回訪地震遺蹟,近距離了解地震災害。
尤其2008年汶川8.0級地震,在我國的大片土地上刻下了抹不掉的累累傷痕,是一次我們應該,也值得去了解的地震。
對於汶川地震的遺蹟,大家知道最多的可能是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不僅讓大家看到了地震對於城市建築物的破壞,而且還認識到地震引發的巨大滑坡體對於人們的威脅。地震能夠改變自然景觀及地形地貌,為後人留下了學習地震相關知識,了解地震巨大的破壞力的場所。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重災區青川的地震烈度高達Ⅹ度。地震造成了山體崩塌、滑坡、地裂縫和堰塞湖等地震遺蹟景觀。這些地震遺蹟是汶川大地震中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的地震遺址群。依託這些地震遺址建起的四川青川地震遺蹟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總面積為53.58平方千米,包括東河口和蕎魚洞兩個園區。地震遺蹟主要集中在東河口園區,有堰塞湖、滑坡、地裂縫、山體張裂變形、崩塌等多種地質破壞形態,是銘記「5·12」汶川特大地震,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展示災後重建成果,集緬懷、感恩、教育、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園區。
這些遺蹟有多壯觀,請看小編詳細分解。
1
東河口滑坡-碎屑流遺蹟
青川東河口滑坡—碎屑流是汶川地震引發的典型的高速遠程複合型滑坡,滑坡長度約2.4千米,滑坡的前後邊緣高度相差700米左右,其體積約1000萬方,直接掩埋了7個村莊,造成400餘人死亡。其滑坡體上部約600萬方的土體裹挾著大大小小的石塊從1千多米高的地方拋射而出,並「鏟動」下方的基巖,形成了寬200米,長800米,厚30米的滑坡-碎屑流。高速碎屑流衝抵清江河左岸,形成滑坡壩。
地震前青川東河口原貌(青川縣國土資源局提供)
2008年震後青川東河口崩塌遺蹟(何思德攝)
2
馬公鄉窩前社滑坡-碎屑流遺蹟
窩前滑坡-碎屑流是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高速遠程複合型滑坡,在地震水平推力的強烈作用下,鄰近幾個山頭被拋出,以非常快的速度傾瀉而下,並在溝谷中匯合,形成的碎屑流長達3千米左右,預計總體量達1億方左右。在離地面1300米左右處,原有一個較為寬闊的溝內平地,當地人稱之為「大院子」。重達數千噸、百噸的灰巖巨石裹挾著碎屑及土體,瞬間而下,「大院子」的27戶人家的38人全部遇難。餘勢不減的碎屑流又轉變方向繼續推進了600米。
2008年馬公鄉窩前社滑坡-碎屑流遺蹟
3
石壩鄉青龍村滑坡遺蹟
該滑坡點位於紅石河上遊,距下遊五一村趙家山崩塌-滑坡體約1.5千米。滑坡體後緣與山體脫離開後,形成的滑坡壁坡度達80度,大致呈三角形,整體較平整。後期由於山頂的巨石崩落撞擊形成多處凹坑。山頂破裂形成的滑坡體垂直落差達到了120米以上,體量更是達到了一千萬方左右,最終形成長約200米,寬約300米的滑坡堆積物。該滑坡還堵塞河流,形成位於紅石河源頭附近的堰塞體,但由於堰塞體的空隙很多導致河水滲流嚴重,形成了很多小型堰塞湖。
2008 年石壩鄉青龍村滑坡遺蹟(青川縣國土資源局提供)
4
王茅坡土體滑坡遺蹟
土體滑坡也是地震中常見的地質現象,地質公園中通常分散且規模較小。紅光鄉禮拜寺滑坡位於東河口堰塞體上遊約4千米處,算是土體滑坡遺蹟中滑坡體量較大的了。
該滑坡主體是在溝頭發生的,並沿著溝谷迅速衝出,最終停留在紅石河內,堵塞了紅石河河道。滑坡體物質成分主要為強烈風化的千枚巖碎屑和泥。在東河口王茅坡上,滑坡形成了「青川」兩個巨型漢字,神來之筆酷似「天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景點在自然生態恢復的作用下,已經完全看不出當初的景色了。
2008年王茅坡「天書青川」滑坡遺蹟(青川縣國土資源局提供)
2018年王茅坡「天書青川」滑坡遺蹟(鍾小娟拍攝)
地震後,在整個地質公園區域內形成了大大小小36個堰塞湖。由於堰塞湖所處地理位置、堰塞體物質的不同,以及後期堰塞體的疏通改造等原因,目前保存較為完好、具有一定蓄水量的堰塞湖區還有5個,小編挑幾個典型的向大家介紹一下。
5
石板溝堰塞湖
該堰塞湖在東河口堰塞湖的上遊約2千米處,與東河口堰塞湖呈串珠狀相連,為石板溝滑坡體堵塞形成。該堰塞湖是汶川地震形成的眾多堰塞湖中僅次於唐家山堰塞湖的第二大高危堰塞湖。堰塞體物質主要為堅硬的灰巖和白雲質灰巖大小巖塊堆積形成,壩高50~60米,壩長100多米,壩寬約300米。就壩體而言,比較穩定,特別是通過疏導建成導流溝渠後,水位降低了很多,所以其穩定性也進一步加強。其水深約30米,水面平均寬度約100米,回水抵達上遊前進鄉黑家,長度約3公裡,蓄水量約900萬方。
2008年石板溝堰塞湖(青川縣國土資源局提供)
6
紅石河堰塞湖
該堰塞湖位於紅石河口,是王家山崩塌堵塞紅石河形成的。堰塞體物質主要是灰巖、白雲質灰巖塊石、千枚巖等巖屑,堰塞體體量極大,壩體穩定性較強。目前堰塞體已經經過疏導形成導流溝渠,原有堰塞體壩高60~70米,堰塞壩體長約500米,寬約1200米。堰塞湖目前蓄水最深處約30米,平均水深約15米,回水長度約1.5千米,平均寬度約50米,總蓄水量約100多萬方。
2008 年紅石河堰塞湖(青川縣國土資源局提供)
7
五一村堰塞湖群
五一村堰塞湖群由五一村東滑坡-堰塞湖,五一村西趙家山崩塌滑坡-趙家山堰塞湖,青龍村滑坡-青龍村堰塞湖組成,該堰塞湖群位於紅石河源頭附近,由於紅石河河流坡度大,山體間的突然崩塌滑坡形成碎屑流堵塞了河道,最終形成了幾個小型堰塞湖。
雖然山體崩塌滑坡形成的堰塞體有上千萬方,其高度有50~70米,但是其形成的堰塞湖卻相對較小,大的堰塞湖長不過100米左右,小的還不到30米,且堰塞體空隙多,滲漏了大量的水,因此水位也較低,所以堰塞體的體量與堰塞湖的體量形成了較大反差。
2008年五一村堰塞湖群(青川縣國土資源局提供)
2018年五一村堰塞湖(鍾小娟拍攝)
在汶川地震中,青川受到的災害特點就是大規模的山體崩塌、河道堵塞、堰塞湖成群。王家山山崩體量就在3000萬方左右,整個山頭崩落,海拔削低150米左右。馬公鄉的山體群崩,連綿數千米山體滑崩,景象壯觀。山崩地裂、山川巨變正是這裡的寫照,這些地震遺蹟景觀作為傳播科學知識的載體,一方面能讓人們更加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讓人們能夠充分體會到大自然超乎想像的威力。
參考文獻:青川國家地質公園地震遺蹟景觀特徵及保護性開發研究 鍾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