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的不僅僅是科學《星艦迷航》勇敢前行50年

2020-12-07 博科園

1966年9月,《星艦迷航》第一集在美國NBC電視網上播出。那時NASA還要過上三年才能讓人類登陸月球,而這套新穎的電視劇不久就在每個星期都讓觀眾在太陽系之外穿梭上許多光年。幾次暫停製作之後,《星艦迷航》獲得了小眾經典的地位,同時塑造了進取號星艦上一批在艦長詹姆斯T柯克(威廉夏特納飾演)領導下無可比擬的船員形象。《星艦迷航》獲得聯播,誕生了6套系列劇集,一直播放到2005年;系列中還包括了13部電影,其中《星艦迷航:超越星辰》在2016年7月上映。《星艦迷航》的持久魅力有一部分是因為它成功地混合了23世紀的技術以及可識別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而這些都是由劇集的主創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和編劇們創造出來的。正如羅登貝瑞的說法,「我們強調的是人性。」《星艦迷航》劇集表露出它的倫理觀的時候,越南戰爭打得正酣,反戰抗議激增,種族關係日趨緊張,最終以1967~1968年的美國大都市暴亂達到高潮。羅登貝瑞構想出的星際聯邦是星系中的「聯合國」,是個支配著先進技術的先進社會,《星艦迷航:初代系列》每集開頭都會念誦一段旁白,說明進取號的非軍國主義目標:為了要探索這全然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創始人吉恩羅登貝瑞

數十年以來,《星艦迷航》中的技術早已激發了眾多物理學家、工程師和機器人專家的想像力。

或許,最迷人的創新就是曲速引擎,這種推進系統用一種扭曲時空的氣泡包圍進取號,使得飛船以超光速在數日或數周后橫跨數光年。1994年,理論物理學家米給爾阿庫別瑞(Miguel Alcubierre)指出,這樣的氣泡可以存在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下,但會需要巨量的負能量(也被稱為異常物質),我們並不知道這種物質是否存在,除了(可能)以極其小的量存在;一些物理學家推測,阿庫別瑞引擎也許會毀滅目的地的恆星系。幸好,就目前來說,曲速引擎仍然只是想像而已。然而,《星艦迷航》系列中扭曲時空的另一項應用已經實現:一套遮蔽裝置讓光線繞著太空飛船彎曲,從而遮蔽飛船,讓別人看不見。2006年,電子工程師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和大衛舒裡希(David Schurig)建造了一件「超材料」電磁鬥篷,它能折射微波,讓它們繞行過某個物體(就像水流繞過一個障礙),從而讓這個物體在微波下是隱身的。現在,類似的「轉向策略」正在被用來在可見光下隱藏起小型物體,比如說電子工程師倪興傑(Xingjie Ni)與他的同事一起設計出一種80納米厚的「皮膚鬥篷」來實現這種目標。進取號上奇異的傳送器能在瞬間將人和物體非物質化,遠距離傳送到某個地方(引出了「把我傳送上去」這句口頭禪)。據推測,構思出這種儀器是為了節省反覆拍攝太空船登陸場面的成本。量子傳輸上有真正的類似構思。比如說,在2015年裡,量子光學研究者武居弘樹與同事運用量子糾纏傳送一個光子的性質到100多英裡外的光纖中。然而,在量子尺度以上,我們遠遠還無法傳送整個有機體或物體。《星艦迷航》中的其他技術預測了當代的潮流。《星艦迷航:初代系列》中的醫生「老骨頭」倫納德麥科伊(德福雷斯特凱利飾演)用來診斷的三錄儀已經催生出一些真實的儀器,譬如位於加州莫菲特機場的醫療科技公司Scanadu推出的SCOUT這款產品。與此同時,活動跟蹤器早已履行了基本的健康監測,記錄下脈搏、卡路裡攝入量和睡眠質量。

曲速引擎推動進取號星艦以超光速前進(1),它的一個理論版本由物理學家米給爾阿庫別瑞在1994年提出,但仍然只停留於概念(2)。診斷用的三錄儀(3)已經在Scanadu公司的SCOUT儀器和應用中實現(4),該儀器能測量血壓之類的生命體徵人工智慧已經開始在蘋果公司的個人助理軟體Siri之類的語音識別技術、谷歌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和為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製造的「全地形」Atlas機器人中嶄露頭角。這些都是意義深遠的研發項目,能夠鋪平道路,最終產生類似於Data二副(布倫特斯派爾飾演)的仿生人,Data二副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星艦迷航:下一代》電視劇中登場,是個多愁善感的仿生人。《星艦迷航》中的「全息甲板」——進取號上的船員會在這處沉浸式虛擬實境環境裡拜訪諸多模擬出的地點——還要許多年才能實現,但這項技術上正在取得巨大進展。比如Oculus Rift頭戴式顯示器提供了視覺和聽覺上的虛擬實境體驗,但它必須與電腦相連接,從而還無法給予天衣無縫的全息甲板體驗。3D印表機目前正在改進,以便處理食物,這或許離進取號上的餐食複製器更近了一步。當時在紐約州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內的「創新機器實驗室」設計了一種模型,作為它的開放獲取形式的Fab@Home項目的一部分。而位於西班牙巴塞羅納的自然機器公司兜售了Foodini印表機,這種機器會簡化義大利小方餃之類的紋理或層疊食物的製造過程。

更普遍地,而且可以說是具有更遠大的長期意義,《星艦迷航》提升了大眾對太空探索及太空科學的熱情。在1975年,就有《星艦迷航》的粉絲說服NASA命名第一架測試用太空梭為進取號(這架太空梭沒有安裝發動機,從未進入太空)。許多年輕的未來科學家從《星艦迷航》系列中獲得激勵。《星艦迷航》中社會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技術。星際聯邦的倫理觀確保柯克艦長、《星艦迷航:下一代》中的艦長讓-呂克皮卡爾(派屈克斯圖爾特飾演)和他們的繼任者「從事和平」,甚至是在面對克林貢人之類外星人時候。克林貢人是個從基因上就容易好戰的種族。1968年2月播出的一集「一場私密的小規模戰爭」是對越南局勢的諷喻,是個尖銳的例子。羅登貝瑞相信,人類必須學會以差異——甚至是外星的生命形式——為樂,並準備好「接觸幾乎肯定存在於地球之外的多樣性生命」。《星艦迷航》描繪人類多樣性,拒絕參與民族例外主義,這至今仍然是裡程碑式的成就。《星艦迷航》的播映正值美國電視史上一段種族排斥的時期,但船員中包括了上尉妮歐塔烏乎拉(由妮雪兒尼柯斯飾演),這是美國電視連續劇中第一個著名的非裔美國人女性角色。此外還有「泛亞人」舵手蘇魯光(由喬治武井飾演)、俄羅斯裔領航員帕夫切科夫(由沃爾特凱尼格飾演)——當然還有主演倫納德尼莫伊飾演的半瓦肯人大副史波克。美洲原住民血統的大副查可泰(由羅伯特貝爾特蘭飾演)在《星艦迷航:航海家號》中登場。劇中角色的性別平衡一直嚴重偏向男性,直至《星艦迷航:航海家號》中的凱薩琳珍妮薇艦長(由凱特慕格飾演)、半克林貢人輪機長貝拉娜朵芮絲(由西班牙裔女演員羅克珊道森飾演)出現。真實世界的影響也大量存在。例如,妮雪兒尼柯斯曾經說過,在她考慮其他職業選項時,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如何力勸她留在劇組中。她飾演的角色轉而激勵了太空人梅傑米森,她是NASA送入太空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國女性。50年之後,我們的世界要怎樣與羅登貝瑞的宇宙進行比較呢?技術上的變革天翻地覆;儘管星際旅行還有待變成現實,可NASA計劃中的21世紀30年代的人類火星之旅遵循著《星艦迷航》「勇敢前行」的夢想。《星艦迷航》在電視上所倡導的進步的社會價值觀如今更廣泛地被人接受。儘管我們自己的「聯邦」聯合國做出許多努力,但新的衝突和地緣政治僵局已經暴發。在這些轉變和緊張狀態中,《星艦迷航》這套極具影響力的系列作品繼續傳遞著微妙但又清晰的信息——我們能比我們本身更出色。

世界科學/思 羽/編譯

喜歡這類內容?也願意再閱讀其內容…?那麼敬請關注【百家號:博科園】今後我們會努力為你呈現更多科學知識。博科園-內容範圍:宇宙傳奇、生命之美、人類文明、科技之光! 

相關焦點

  • 影響的不僅僅是科學——《星艦迷航》勇敢前行50年
    數十年以來,《星艦迷航》中的技術早已激發了眾多物理學家、工程師和機器人專家的想像力。或許,最迷人的創新就是曲速引擎,這種推進系統用一種扭曲時空的氣泡包圍進取號,使得飛船以超光速在數日或數周后橫跨數光年。
  • 《星艦迷航》預告追加3秒 老年史巴克亮相
    艾布斯執導科幻大片的《星艦迷航》再曝預告片,雖然此版比之前首款劇場版預告片只長出了3秒內容,但對「星艦」粉絲來說,老年史巴克艦長的亮相足以讓他們激動不已。而這也是老年史巴克(萊昂納德·尼莫伊 飾)——也是原版《星艦迷航》電視劇中「史巴克」的扮演者——自從1991年以來首度現身大銀幕。
  • 得體的退場:星艦迷航之復仇女神
    得體的退場:星艦迷航之復仇女神2003年04月16日13:23:10 網易娛樂 半瓶醋   身為一部老影集的再延續,《星艦迷航記之復仇女神》(Star Trek: Nemesis)輕易的擄獲忠實影迷的心,但卻不見得能吸引新觀眾。
  • 「星艦迷」歸來——遙望2012《星際迷航2》
    這是星艦企業號的航程。它繼續的任務,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尋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這段耳熟能詳的畫外音對全世界的Trekkies(「星際迷航」迷,下簡稱「星艦迷」)而言,無疑有著至高無上的意義,縱然不會起立行瓦肯禮,也難免四十度仰望天空。浩瀚宇宙,有多少未知的空間有待探索啊!
  • 聯邦星艦進取號將加入《星際迷航:艦橋成員》
    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授權,《星際迷航:艦橋成員》將登陸PSVR、Oculus Rift以及HTC Vive。除了公布全新可玩星艦的消息外,遊戲的正式發售日期將調整至5月30日。   《星際迷航:艦橋成員》由育碧Red Storm Entertainment工作室開發,《星際迷航》的粉絲們終於能在遊戲中實現當一名艦橋船員的夢想並登上著名的聯邦星艦
  • 從膠片版《無限太空》到雷射版《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50年的...
    從膠片版《無限太空》到雷射版《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50年的距離 煥然一新的視界 娛樂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9月12日 14:41 A-A+ 月2日,《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在大陸上映,從最初《星際迷航》電影電視作品誕生到現在已經歷50年。
  • 《星艦迷航》高清預告發布 眾星護航企業號
    艾布斯執導的《星艦迷航》全新預告片高清版正式發布。   《星艦迷航》最早播出於1966年,那時它只是一部講述星際旅行時空的科幻動畫劇集,播出後卻大受歡迎。幾十年來,人們拍出了許多續集以及各種版本,時至今日仍舊念念不忘。
  • 《星際迷航》50 周年特展北京站 世貿天階盛大起航
    2015 年 12 月 12 日,北京—《星際迷航》50 周年特展北京站在地標建築世貿天階正式開展。瓦肯人、進取號、Spock、Kirk 艦長和星際聯邦等《星際迷航》片中經典造型和場景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暨開展儀式上亮相,展覽現場也匯集了《星際迷航》動漫、電影和電視劇系列的手稿、原版道具、服裝、幕後花絮等珍貴資料。
  • 為星艦命名 《星際迷航》新活動拉開序幕
    【17173專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根據J·J·阿布拉姆斯導演的科幻經典影片《星際迷航》所改編的太空題材網路遊戲《星際迷航在線》官方網站今天公布了一個新活動,官方網站將放出數艘從未公布的星艦外形,玩家可以為這些星艦取一個名字,命名活動的優勝者將在2010年1月8日公布,並獲得模型、籤名海報、遊戲內道具等多種星際迷航收藏品。
  • 《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曝終極預告 星艦企業號團結向前 激烈打鬥...
    時光網訊 今天早前時候,派拉蒙影業確認即將製作《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的續集,克裡斯·海姆斯沃斯將於續集中回歸飾演喬治·柯克,這一角色是由克裡斯·派恩飾演的詹姆斯·泰比裡厄斯·柯克艦長的父親。片方這次公布的影片終極預告距離《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在北美上映僅有不到4天,這讓粉絲們對於這部星際迷航的續集感到激動不已。視頻中,聯邦星艦企業號的團結一致,一起開展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旅途。   這段終極預告早先在臉書上首次曝光,預告中柯克艦長(克裡斯·派恩飾)詢問Sulu(約翰·趙飾)是否會駕駛聯邦星艦企業號,然而Sulu很快就用行動展示了自己可以。
  • 滬舉辦"星際迷航50周年展" VR帶你遨遊太空-科幻 星際迷航 企業號...
    原標題:國慶長假怎能少了科幻電影裡星艦的模型在展覽現場尤為壯觀。袁婧 攝  扣人心弦的冒險活動、超越現實世界的各式星際戰艦、精巧複雜的約克城空間站……電影《星際迷航》給觀眾營造了一個夢幻的未來世界。國慶黃金周期間,上海虹橋天地舉辦的「星際迷航50周年展」把這些電影場景搬到現實生活中,讓人們真實體驗了一把科幻的奇妙與魅力,也讓不少「死忠粉」零距離接觸《星際迷航》系列影片的很多珍貴場景。
  • 「MOC圖紙分享」樂高《星際迷航》柯克船長方頭仔
    《星際迷航》(Star Trek,又譯作《星際旅行》等)是由美國派拉蒙影視製作的科幻影視系列,由6部電視劇、1部動畫片、13部電影組成。該系列最初由編劇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經過近50年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視系列之一。它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道戰勝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建立起一個星際聯邦。隨後一代又一代的艦長們又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宇宙,探索銀河系,尋找新的世界、發現新的文明,勇敢地前往前人未至之地。
  • "星艦大副"喬納森弗雷克斯欲執導《星際迷航3》
    3》興趣很大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備受全球影迷關注的超級科幻大片《星際迷航3》,在原定導演羅伯託-奧奇放棄導演之位後,新導演的人選成為熱門話題。曾在老版《星際迷航》系列電影中扮演星艦大副「威廉-瑞克」,並執導過《星際迷航8:第一次接觸》和《星際迷航9:星際起義》的喬納森-弗雷克斯,成為了理想人選。有趣的是,他本人也對《星際迷航3》興趣很大,意欲執導此片。雖然派拉蒙尚未正式遴選替補者,但弗雷克斯的呼聲已起。
  • 用樂高拼星際迷航迷你「佔星者號」星艦
    佔星者號在《星際迷航》背景中屬於星座級中型巡洋艦,它擁有4個曲速引擎艙,使其能夠在長距離任務中為星艦提供額外的動力。本次為大家帶來樂高「佔星者號」星艦拼砌圖解。準備上圖所示積木,儘量按圖示積木的顏色選擇對應積木。
  • 《星際迷航》詳細指南 骨灰級影迷速成教材
    觀影指南 之 關於《星際迷航》系列的6(部劇集)+10(部電影)之旅(作者:飛翔科幻網)   星際迷航(Star Trek),又譯星艦奇航記,星空奇遇記、星艦迷航記、星際奇旅、星際旅行等
  • 《星際迷航》宇宙迷情五十年
    時光網特稿 《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正在內地熱映中,然而《星際迷航》所代表的並不是一部普通的科幻大片,它背後積澱著長達半世紀的科幻經典,不僅是美國社會中至關重要的文化符號,更影響了世界科技的發展軌跡。
  • 為什麼電影《星際迷航》的最搞笑點竟然是…
    1966年,一部由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 編劇的科幻電視連續劇《星際迷航之「原初系列」》在美國上映,引起強烈反響。後來從這部《星際迷航》的原初系列電視劇又陸續衍生出6部電視劇,1部動畫片和13部電影。
  • 小白進階星際迷航骨灰粉完整攻略
    我們從第11部電影起就改稱《星際迷航》。最初的《初代》是由尤金·羅登伯裡製作的美國電視電視劇,1966年首次播出並製作了三季。故事是描述詹姆斯.T.柯克上校與聯邦星艦進取號 (NCC-1701)艦員們的星際冒險故事,其後衍生出數部電視劇(共計726集)、十三部電影及授權製作的各種衍生商品,該系列產生了一群擁護劇中觀念的狂熱支持者,並慢慢融入了美國文化當中。
  • 最具收藏價值的《星際迷航》系列解析
    可別以為這是科學宅男的專屬,海豹君今天就帶你回顧下這個偉大作品的前世今生,讓你五分鐘從「星際小白」進階「星際粉」!源起《星際旅行》是一部美國科幻娛樂影視系列,從第11部電影起改稱《星際迷航》。最初的《初代》由吉恩·羅登貝瑞製作,1966年首次播出並製作了三季。
  • 《星際迷航》宇宙迷情五十年 硬科幻包裹超前"三觀" 無畏踏破螢屏...
    Star Trek(ST),中文被譯為《星際迷航》或《星際旅行》,是誕生於1966年的美國科幻系列影視劇,最初由編劇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創作,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硬科幻影視系列之一,而今年正值誕生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