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裡雪山 神不可攀
高度表 1999年十月13日 9:44 p.m.
梅裡雪山 神不可攀
地處橫斷山系的怒山山脈,是南北走向的龐大雪山群體。北段稱梅裡雪山,中段稱碧羅雪山,但習慣上將位於德欽縣境內的北段和中段,統稱梅裡雪山。 在藏文經卷中,梅裡雪山的13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均被奉為「修行於太子宮殿的神仙」,特別是主峰卡格博,被尊奉為「藏傳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是藏民朝覲的聖地。
在藏民的心中,卡格博峰是他們保護神的居住地。人類一旦登上峰頂,神便會離開他們而去。缺少了神的佑護,災難將會降臨。我曾見到在飛來寺中供奉有卡格博的妻子緬茨姆,在飛來寺的神壇上,則是一位騎著野鹿的俏麗的女性。事實上,無論是緬茨姆,還是卡格博,梅裡雪山的13座高峰都具有一種奪人心魄的壯美,令人久久不忍離去!
在德欽縣,我曾聽到過神山卡格博的許多美麗的傳說。有一個故事講,當年松贊幹布攜文成公主由長安回藏的時候,途中生下一子,不幸夭折,公主痛不欲生。忽聽一聲震天巨響,祥光之中一座雪山橫空出世,屹立於群山之巔,那便是太子雪山,藏語叫卡格博。
卡格博長大並修煉成眾山之神,娶一美麗的漢族姑娘緬茨姆為妻。玉龍雪山不服太子,前來鬥法,被卡格博一鞭甩到了麗江。 「阿爸阿**恩情,今生就酬謝;雪山森林的恩賜,來世也報答不完。」這首流傳久遠的歌謠,表現了藏族人民對大山的無比感激和熱愛之情。在藏族的宗教教規之中,凡封為神山者不準伐木,不準狩獵,在山上挖一點土也不行,當然更不允許人們登頂。
同時,不朝山者被認為死後不能升天而受到歧視。這種對山的膜拜,其實是一種古樸的自然保護行動,反映了藏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每年秋末冬初,千裡迢迢來自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肅的一批批香客,圍著梅裡雪山繞匝禮拜,當地稱之為「轉經」。梅裡雪山屬羊,若逢藏曆羊年,「轉經者更是增至百十倍。」屆時彎彎曲曲的山路之上,善男信女牽羊扶仗,匍匐登攀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由於山勢陡峭,河谷深切,路途艱險遙遠,香客們風餐露宿,徒步跋涉,難免有死於中途者。但人們並不以此為不幸,反倒認為是人生最好的結局。朝山是山地民族共有的一種宗教文化和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傳統活動;然而藏族轉經人那種不畏艱辛,捨生忘死的執著追求,卻將其推向極致,是任何山地民族望塵莫及的!
在宗教信仰者的眼中,梅裡雪山是極樂世界的宮殿,是至高無上的神靈;在地質學家的眼中,梅裡雪山是印度洋板塊撞擊歐亞板塊的傑作;在生物家的眼中,梅裡雪山是生物多樣性的王國;而在登山探險家的眼中,梅裡雪山則是他們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不過,梅裡雪山不愧為神山禁地,它屢屢挫敗人類企圖爬到它的頭頂蹦蹦跳跳的嘗試,包括卡格博、緬茨姆在內的諸多雪山,至今仍是萬眾矚目,無人染指的處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