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雲南20年,尋找17位隊友的遺骨|梅裡雪山山難30周年

2021-01-07 新京報

1991年1月3日。

這裡是雲南省的最高峰——梅裡雪山,海拔6740米。

中日聯合登山隊在梅裡雪山的腹地聚集,為挑戰這座處女峰做最後的衝刺準備。雪在持續地下著。22點剛過,位於海拔5100米的三號營地和基地營開始了這一天當中的最後一次通訊。

三號營地:「現在三號營地的雪很大,視線不良。積雪有1.2米厚。」

基地營:「需要除雪作業。」

三號營地:「我們每隔2~3 小時做一次除雪,如果這個狀況持續的話,積雪可能會超過2 米。」

(此時,對講機出現嗡嗡的雜音。)

基地營:「電池電量不足,請更換對講機。」

三號營地:「已經更換了電池,現在怎麼樣?」

基地營:「還是一樣。是不是因為大雪導致溼度太高的緣故?」

三號營地:「終止通訊吧,再見。」

基地營:「再見。」

22 :15,通訊終止。

這是和登山隊十七位隊員的最後一次聯絡。

/ /

在大雪中走下陡坡的轉山者們。腳下是數百米的斜坡。

1991年1月3日,雲南梅裡雪山發生了人類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難。中日友好聯合登山隊十七名隊員遭遇雪崩,全部遇難。在一百多年的現代登山史上,梅裡雪山也成為人類唯一無法登頂的山峰。

登山隊員們永遠留在了雪山,只留下悲痛的親人,還有不甘於籌謀多年登山未成的登山部隊友們。京都大學登山隊的隊員小林尚禮,就是其中尤為不甘的一人。

當時因要回老家,小林尚禮沒有參加此次梅裡雪山登頂,因而躲過一劫。當時的他,大學三年級。遇難的隊員中,有他的前輩,也有和他同年級的好友。

讓小林尚禮難過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和遇難隊友笹倉俊一、児玉裕介在一起的回憶漸漸淡去了,「我怎麼這樣,我要保留和他們一起生活過的記憶。」小林尚禮腦海裡湧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親自到梅裡雪山去尋找遇難者的遺體。

可是要到茫茫的梅裡雪山找遇難者的遺體談何容易,儘管之後一段時間中日雙方都在積極的尋找,可是一直沒有什麼收穫。

梅裡雪山山難紀念碑

當事故已過去七年多的1998年7月,所有人對尋找到遺物和隊員們漸漸不抱希望時,梅裡雪山腳下的明永村傳來了令人激動的消息:有村民在明永冰川附近發現了登山隊員的遺體和遺物。中日雙方立即組織了搜尋隊前往明永村回收遺體遺物。遇難隊員家屬們也一同前往。

也正是這次遺體搜尋行動,改變了小林尚禮的人生。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一再深入梅裡雪山搜尋,並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遺體。

在遺體搜尋中,小林第一次與遺體發現地明永冰川下的明永村民進行了直接接觸,才意識到了當地人對攀登梅裡雪山的排斥和憎惡;作為長駐明永村進行長期遺體遺物搜尋活動的執行人,他借住在村長扎西的家中,懷著忐忑的心與當地人交往。在其後多年,他一步步走過曾被他和隊友們漠視的雪原與森林、巖石與深谷,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與信仰。

扎西村長一家。左起依次是,央宗,扎西,嘎瑪次裡,卓瑪拉姆,弟弟。

小林由此辭去了企業中的工作,成為一名自然主題的攝影師和探險者,撰寫三江源地區的自然文章。在跨越多年的搜尋中,他從傲慢的外來登山者,逐漸轉變成為神山的守護者,一位自然主題的攝影師和作家。

在梅裡雪山山難三十周年之際,小林尚禮撰寫的《梅裡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中文版問世。此書以平實而細膩的文字,記錄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難,艱辛的搜尋,梅裡雪山的神秘風貌,山腳下人們的樸素生活,三次轉山之旅和當地生活的變化。其中特別收錄了山難遺物膠捲衝洗出的照片,這是山難遺物照片首次公開。

下文經授權發布人類學家郭淨為此書作的序言以及書中章節「十月 月光下的卡瓦格博」。本文配圖均來自《梅裡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

《梅裡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日)小林尚禮著,烏尼爾譯,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1月版

人類的探險是否應有限度?

作者 | 郭淨(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

我們在為梅裡山難三十周年策劃一套紀念叢書期間,小林尚禮提出疑問,這件事在日本已經過去,為什麼中國人還那麼在意?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有些含糊,沒有讓他,也讓我自己滿意。然而,一場疫情在2019年底爆發,並延續至今,仿佛老天爺揭曉了答案——

西方現代文明在數百年的狂飆突進中確立了一種邏輯,即把世界劃分為有靈性的「人」(human)和無靈性的「自然」(nature),並將這種區別固化在一套金字塔式的分類系統中。發端於15世紀的探險運動,其主旨是「文明」對「荒野」和「原始」的探索和操控;而借壯闊山水來彰顯個人的勇氣和智慧,亦成為探險運動的核心價值觀。

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多克拉埡(4480米)。轉山者們虔誠祈禱著在轉埡口上的瑪尼堆。

20世紀70到90年代,針對喜馬拉雅雪山群的登山和科考行動,逐漸脫離了早期單打獨鬥的境況,進入到群雄逐鹿的競爭時代。梅裡登山是這個潮流中最激進的一波,卻在物資充沛、準備周全的情況下遭遇慘敗。其受挫的根源,是對大自然威力的低估,而這種威力,不僅表現為突發的雪崩,更以當地神山信仰的形式呈現出來。

梅裡登山的挫折,和眼前這場蔓延南瞻部洲的禍患似乎難以相提並論,但它們都借死亡,凸顯了被科技和經濟繁榮遮蔽了的兩個核心問題:人類與自然、文化與文化應該如何相處。

這座被登山者和旅遊者稱作「梅裡」的雪山峰,藏語的意思是「白色的雪」(卡瓦格博)。這個命名包含著深刻的寓意:他不僅具有巖石、森林的自然形貌,也被賦予了人類敬畏的神性。在上千年的歲月裡,當地人仰仗著卡瓦格博的庇護,也因此劃定了人與神聖世界不可逾越的邊界。

所謂「山神」,正是那個擁有龐大力量,能夠賜福,也能夠毀滅眾多小生命的力量的象徵。然而,放眼我們生息於斯的山河湖海,自認為尊處生物鏈頂端的人類,無所不在地侵入神聖的森林、冰峰、溼地、海灘,「蕩滌」著他們厭惡的物種和景觀,同時也必然因生物圈的自我矯正而遭到報復。這衝突的焦點,恰恰是我們面對災難,總在迴避卻再也無法迴避的詰問:自然是否有神性?人類的探險是否應有限度?

從二號營地眺望梅裡雪山封頂(攝影:遇難登山隊員)

探險家們裹挾在如此劇烈的衝突中,不得不首當其衝地承擔無法預料的後果。作為一個懷抱理想,卻又身陷「莫斯肯大漩渦」的登山者,小林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躲開。當然,他的初衷並不是要去了解神山為何物,其實日本人也相信山神,但在他們的文化裡,朝聖者是可以登到山頂,對神靈祈禱的。他原本是去搜尋友人的遺蹟,就像《緬甸的豎琴》中的水島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留在東南亞收集死難將士的骨骸,讓他們的魂靈有個歸宿。

1999年8月5日,我曾跟著村長大扎西、村民達娃和小林尚禮前往冰川,拍攝他們尋找罹難者遺物的過程。那時,小林對藏族知之甚少,乃至心懷疑慮。等一個月以後我再去大扎西家時,他已經和這家人建立了初步的友誼。十二歲的白瑪次木和十一歲的松吉品初用藏語和漢語跟他聊天,大扎西趁著酒興跟他普及卡瓦格博信仰的基礎知識。一種比探險更加久遠和深厚的傳統,像酒精一般點點滴滴地滲進日本客人的身體和腦袋。如同高更和洛克,那個逃避都市,卻又受困於山野的叛離之人,慢慢褪去堅硬的盔甲,轉變成了一個山嶽文化的攝影家和探索者。

這種身份和靈魂轉變的例子,在探險史上屬於例外。我竟有幸在平凡之路上見證這段傳奇,見證一個登山者被雪山改造的故事。這故事或許預言了一種前景:在種種衝突愈加激烈的時刻,哪怕憑藉個人的微薄之力,也能在文化與文化、人類與生態景觀的隔離牆上撞開一個缺口,透進一絲希望之光。

山難帶來了絕望,卻也帶來一個普通人扭轉命運的故事。確切地講,小林盡了人事,但推動這無人之作的天命,還來自那座絨地的山神,他會無情地埋葬登山者的肉體,但最終解救了他們的靈魂。

用雪橇運送物資的隊員們。二號營地和三號營地之間的雪地,雪質鬆軟,踏之易陷,所以使用雪橇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遺物照片)

月光下的卡瓦格博

作者|(日)小林尚禮

譯者 | 烏尼爾

進入10月,玉米已開始鍍上一層金黃。10月初已然是雨季的末尾,我和明永村的村民們一起出發,開始了梅裡雪山轉山之行。

梅裡雪山位於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向平原過渡的地帶。因為有南北流向的三條大河以及與其平行的險峻山脈阻隔了東西交通,因此這片山脈被稱為「橫斷山脈」。這三條大河分別是金沙江(長江上遊)、瀾滄江(湄公河上遊)、怒江(薩爾溫江上遊)。

梅裡雪山的轉山路,是從瀾滄江幹流經海拔5000米左右的分水嶺到怒江,然後再經過分水嶺返回瀾滄江的漫長山路。從生長著仙人掌的乾熱河谷出發,經過飄著松茸清香的森林地帶,一直爬到遍地高山植物的寒冷埡口,沿途的氣候多樣性之豐富令人咋舌,難以置信這一切居然屬於同一個地區。

從二號營地眺望主峰。二號營地遠處的黑點,可能是三號營地的備選地點。(圖片為首次公開的山難遺物膠捲衝印影像)

二十天的轉山之旅,讓我得以用更廣闊的眼界去觀察這片土地。看到了在大山周邊生活的人們,也看到了從遙遠的地方專程來轉山的信徒們,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梅裡雪山作為崇高信仰的存在。

結束轉山之行後,我意識到了自己對梅裡雪山的懵然無知,心裡有種被山拋棄了的感覺。但也正因為這種感覺,反而讓我下定決心要認真拍攝梅裡雪山。我開始計劃去體驗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不同的季節。

轉山回來後,發現冰川上尚沒有積雪,所以我決定再進行一次搜尋。此時的山裡已經完全是一派怡人秋景。

這次又發現了新的遺體。這是今年最後一次做冰川上的搜尋工作。這一年裡共計進行了十次搜尋,確認了七人的遺體。他們分別是佐佐木哲男、工藤俊二、宗森行生、王建華、林文生、井上治郎、李之雲。加上去年發現的遺體,已經有十二位隊員的遺體得到了確認。與這項工作同時收穫的還有另一項成果。歷史上從未有過對明永冰川流速的正式測量,我們在進行搜尋工作的同時進行了實測,得知明永冰川的水平流速為每月32米。另外,從遺體移動的距離可以計算得知,明永冰川的流速在每年200米至500米之間。

遺體搜尋現場。扎西村長他們正在翻越冰河末端的冰隙帶。

根據冰川學者的研究,喜馬拉雅山脈上冰川的流速,最快的也不過是每年流動數十米而已。明永冰川的流速則在該值的十倍左右。這樣的冰川流速,說明了梅裡雪山的降雪量之大,以及山嶽地形之陡峭。地理雜誌和報紙介紹明永冰川時說:「(它)很可能是全球山嶽冰川中流速最快的一個。」

遇難的十七人中有冰雪和氣象研究的專家。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讓我們得知了這樣一處冰川的存在。

10月下旬,雨季徹底結束。我好像從沒見過這樣澄藍的天空,一整天都可以看得到梅裡雪山。因為夏季裡的降雪,山頂上的雪量更多了。

周邊的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紅葉從山坡高處向山腳洇染蔓延。地裡的玉米已經收割完了,核桃葉子也在慢慢變成金黃色。

遺體收容隊的基地營。

轉山回來到回日本前的這段空隙裡,我開始有機會拍攝夜晚的卡瓦格博。之前雖然也嘗試過很多回,但因為夏季天氣不好,一次都沒有成功過。

這一晚,月將圓。沐浴著溶溶月色,夜空下的雪山清清楚楚。我去到拍攝角度最好的人家屋頂上,擺好三腳架,打開相機的快門,鋪上睡袋躺下了。兩個小時後鬧鐘響起,我忐忑不安地睜開眼睛,心想:「不知道天氣怎麼樣呢?」

「太棒了!仍然是晴天!」

夜空下的梅裡雪山如飄浮的白絹,似乎大山本身就是個白色的發光體,多麼不可思議的景象!

關掉快門,我馬上進入下一次的曝光。那一晚我重複進行了五次拍攝。眺望著星空慢慢進入夢鄉,真真是在幸福的巔峰啊。

清晨6點半,天色慢慢亮起來。有點冷,但今天又是個大晴天,相機還開著。7點半,梅裡雪山的山頂上映照出一線光亮,這是日出地面的瞬間。薄薄的、桃色的光逐漸變強,很快覆蓋了整個山頂。就在照徹山體的剎那,晨光驟然變成了燃燒的火焰般的粉紅色,又逐漸轉變為橙紅色。待到初日的光芒一直籠蓋到山腳下,那光又變成了不甚耀眼的金黃色,就像是澎湃的激情回歸平靜。

這個過程其實不過只有十數分鐘,我一直目不轉睛地屏息凝視。這是我到這裡的四個月以來與卡瓦格博的第一次神秘相會。

月光下的卡瓦格博。這座神山從未有人登頂過,山下有燈光的地方是飛來寺村。

10月末,我要離開村子了。那天,我正在屋裡打包行李,扎西手裡拿著什麼東西走進來。「小林,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拿回日本喝吧。」他這麼說著遞給我一壺酒。側面寫著:「臨別贈日本友人,明永村長,扎西。」我非常喜歡這個禮物。阿尼和阿佳分別送了一袋核桃和一袋糌粑,碩大的袋子讓我感到有些為難,但明白這齣自他們的真情厚意,我感激地收下了。

扎西說:「雖然近期也許不能再來了,但等到我們頭髮白了的時候一定能再見面的。」

「謝謝!我一定會再來的。」

我倆緊緊地握手。

對於和他的相識,我的內心有切實的感受,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沒有保留地信任一個其他國家的人。因為和扎西以及村民們的相處,我關於山的思考發生了變化。梅裡雪山不再是一直以來的「攀登目標」而已,而變成了叫「卡瓦格博」的神山。

我問阿尼:「您最喜歡哪個季節呢?」

「當然是冬天過春節那段時間啦,我們會做山一樣多的好吃的,跳一整天的舞呢。」

我聽到這個回答,心裡就暗暗定下了再度拜訪這裡的時間。

傍晚時分,村裡的朋友們來告別,還有人帶酒給我作為分別禮物。

從德欽來的車到了,我們將遺體和遺物裝上車。天擦黑的時候,我在村裡人的目送下告別了明永村。我們都微笑著約定再見面。汽車開出村子後我再次抬頭仰望。和我來時一樣,卡瓦格博隱藏在沉沉的雲霧中。

「呀拉索!」向著卡瓦格博的晨禱。

作者|小林尚禮 郭淨

摘編|李永博

編輯|徐悅東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梅裡雪山海拔6000米至上有一座寺廟?追憶撼動過全世界的91山難
    上一篇我們聊了梅裡雪山的最初的名字(卡瓦格博),所以,這一篇我們就不得不聊聊發生在梅裡雪山之上的,人類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難事件,91山難。我們都知道,梅裡雪山被視為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國家明文規定任何個人及單位皆不得攀登梅裡雪山,故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梅裡將依舊保持它不被人類染指的純潔姿態。
  • 關於梅裡雪山山難的一些往事
    「永遠,永不再」  ——《烏鴉》·愛倫坡  5年之後,中日登山隊再次來到卡瓦格博腳下。  5年前的那支登山隊中一共有11名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員的成員。當面,京都大學拿到梅裡雪山的首登權,期限一共只有 5年。
  • 魂兮歸來--記1991年梅裡雪山山難
    7年前,17名中日登山隊員在梅裡雪山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崩中驟然遇難,震驚了整個世界,更使我們登山人刻骨銘心,永世思念。  梅裡雪山屬橫斷山脈,主峰長格博峰,即雪山太子,高6740米,是藏傳佛教中著名的一座神山。常年籠罩在神秘莫測的濃雲密霧之中,只有受到其格外青睞的有緣之人才能拜見其聖靈的風採。
  • 雲南最高峰梅裡雪山,一座神秘的「處女峰」,山下有個世外桃源
    梅裡雪山是位於西藏察隅縣東部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境雲嶺鄉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龐大的雪山群,全長有150公裡,其主峰卡瓦格博為雲南最高峰,海拔6740米,周圍有13座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在卡瓦格博峰周邊環繞。
  • 1991年梅裡雪山山難
    梅裡雪山 神不可攀  高度表 1999年十月13日 9:44 p.m.  梅裡雪山 神不可攀  地處橫斷山系的怒山山脈,是南北走向的龐大雪山群體。北段稱梅裡雪山,中段稱碧羅雪山,但習慣上將位於德欽縣境內的北段和中段,統稱梅裡雪山。
  • 梅裡雪山為何高不可攀
    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運動隊遇難,以及前幾天發生的山難,都是雪崩造成的。  周行康先生介紹說,歐洲登山運動員為了避免遭遇雪崩,登山前往往派直升機投放炸藥以清除隱患。而我國目前還沒有這個條件。一是受經濟能力的限制,二是我國的山普遍比歐洲的高得多,直升機難以飛到那個高度。
  • 梅裡雪山為什麼禁止攀登
    它在藏區稱卡瓦格博雪山,「梅裡」一詞為德欽藏語mainri漢譯,意思是藥山,因盛產各種名貴藥材而得名,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度為6740米,是雲南省最高的山峰,位於德欽縣西南方10千米處,距中甸縣城184千米。長約30公裡,其中呈金字塔狀的最高峰為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突出於周圍群山山頂面近千米的極高山。
  • 梅裡雪山在雲南哪裡 梅裡雪山什麼時候去好
    梅裡雪山是雲南的第一高峰,雖然是一座不能攀爬的雪山,但是還是有不少朋友想要去一睹雪山的風採,特別是梅裡雪山的「日照金山」盛景,更是難得一見,去旅遊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梅裡雪山在哪才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梅裡雪山在哪裡吧!
  • 梅裡雪山|17人葬身的世界登山禁區,卻能給人帶來幸運?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雲南的最高峰。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梅裡雪山,堪稱中國最傳奇的雪山。其實卡瓦格博並非梅裡雪山而是被叫錯了名字。真正的梅裡雪山,在太子群峰北側。,一代代人以訛傳訛,「梅裡雪山」代指了「卡瓦格博」。
  • 梅裡雪山拒絕被登頂中日登山隊遭遇神秘山難
    出品,態度玩家聚集發聲地,給你一萬種野法(微信公號ID:jikexianfengdui)卡瓦格博是藏傳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藏傳佛教的朝拜聖地,在當地的文化裡,山有自己的生命然而就是為了所謂徵服,1991年中日登山隊在攀登時遭遇雪崩,17名隊員無一生還,成為世界登山史上的著名山難。1996年11月,中日聯合登山隊冉次攀登梅裡雪山,最後還是以神秘的原因失敗。
  • 冰雪埋葬了的無數秘密 1991年梅裡雪山山難生死錄
    此際,中國登山協會的一份電傳也跨海而至──日本京都大學學士山嶽會:中日友好梅裡登山隊井上治郎等十七人,於1991年1月3日深夜起失蹤。  據說,多次登山的井上治郎唯獨這次留下了遺囑。  十七人在「神山」梅裡失蹤前,竟埋下了這樣意味深長的伏筆,梅裡山難愈發撲朔迷離。5月份,第二次對梅裡失蹤者的搜索也以一無所獲而告結束,十七條生命的秘密依然埋在海撥5100米的冰谷裡。
  • 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迪慶梅裡雪山
    遺憾的是,到德欽來的人,十有八九看不到梅裡雪山,因為它經常被雲霧所籠罩,很少露出真面目。藏民們都會說,能看到梅裡雪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1986年,藏傳佛教的十世班禪大師曾在這裡舉行隆重法事。據說,當時梅裡雪山雲霧繚繞,不能見其真顏。當斑禪大師誦經,灑了神水之後,卡格博如有神驅,雲霧散去,露出了她巍峨的身姿,這在當地百姓中傳為一奇。
  • 梅裡雪山超自然事件,17名遊客遇難,村民:神明顯靈了
    文/不二姑娘相信大家都知道梅裡雪山就坐落在西藏地區,是西藏的神山,看上去純潔無瑕,神聖無比。這座山在藏民們的心目中如同於神明一般,是藏傳佛教的神山,這座山峰的海拔高度高達6700多米。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珠穆朗瑪峰這樣的高峰都有許多人登頂,梅裡雪山卻沒有一個人登上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而且在1991年的時候,梅裡雪山還發生了一個超自然的現象,17名遊客犧牲在了梅裡雪山。而且在搜救人員搜救的過程之中,還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別看梅裡雪山的海拔高度沒有珠穆朗瑪峰高,但是想要挑戰它,並非是一件易事。
  • 無數登山員喪生於此,至今仍是「處女峰」的梅裡雪山成未解之謎
    1988年,美國克倫奇登山隊,攀登路線:明永冰川路線,攀登高度:4350m1989年9月-11月,中日梅裡雪山聯合偵察隊,攀登路線: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500米1990年11月-91年1月,中日梅裡雪山聯合登山隊(第二次攀登),1991年1月1日-3日梅裡雪山連降大雪,中方隊員6
  • 雲南梅裡雪山再現「日照金山」
    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徳欽縣西部的梅裡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是雲南第一高峰。在高海拔和氣候的影響下,梅裡雪山時常雲遮霧罩,時隱時現的雲海為雪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眼下,正值梅裡雪山最美的時節。
  • 梅裡雪山—雪神的儀仗隊
    2016年暑假,因為綠愛的西藏公益行動,本來計劃從川藏線進藏,但由於多日雨水造成地質災害,因此選擇繞行滇藏線,有機會途徑梅裡雪山。7月26日黃昏抵達霧濃頂(梅裡雪山觀景臺之一),當時陰雨不斷,梅裡雪山基本都在濃雲中,直到第二天離開也沒看到,非常遺憾。回來之後,我開始查找資料,準備再次出發,走進梅裡。
  • 雲南最高峰梅裡雪山,世界公認的最美麗,最難徵服的山峰之一
    白馬神山,要去梅裡,必須要翻越白馬雪山,現在建好了穿山隧道,免去了途中不少奔波。這還不是主峰,是梅裡雪山神的妻子(側峰),因線條優美,被譽為大海神女。主峰卡瓦格博,藏語白色雪山之意,原是九頭十八臂的煞神,被蓮花生大士馴服,成為當地的保護神。
  • 梅裡雪山景區:雲南最壯觀的雪山山群!
    梅裡雪山景區是雲南最壯觀的雪山山群,總面積3500多平方公裡,境內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3座,稱為「太子十三峰」,是雲南省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壯觀、民族風情最多彩的處女景區。取登貢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雲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的藏民都會前來朝拜,具有濃鬱的藏鄉風情,是人們登臨探險的旅遊聖地。:噶丹羊八景林寺又名紅坡寺,位於德欽雲嶺鄉紅坡村,始建於公元1514年,屬格魯派黃教,有清鹹豐皇帝賜匾「化行南幫」一塊,目前有活佛一人,僧人80人。
  • 未解之謎:梅裡雪山為什麼沒人攀登成功?
    然而,人類雖已徵服了世界最高的珠峰,但梅裡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至今仍無人成功登頂!梅裡雪山,是位於西藏察隅縣東部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雪山群,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度為6740米,是雲南省最高的山峰。
  • 雲南旅遊,梅裡雪山日出必看攻略
    梅裡雪山位於橫斷山脈脈中部,在雲南德欽縣雲南和西藏察隅縣的交界處。這裡是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江併流」的地方。群山和山谷被雲層籠罩。世代相傳的藏族人民背誦著神奇的文化故事,使梅裡雪山成為中國最美麗的雪山。秋天和冬天是最有可能遊覽梅裡雪山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