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在天文學中是一個尺度非常大的長度單位,只有在恆星際空間的尺度下才比較適用這個單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在宇宙尺度下其實非常小,一般不用光年來表示它們之間的距離,否則的話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地球不是沿著一個完美的圓形軌道環繞太陽旋轉,所以日地距離不是一個常數。不過,地球的公轉軌道是一個偏心率很低的橢圓形,接近於圓形。日地的平均距離大約為1.496億公裡,如果非要用光年表示,那就要知道光年的定義。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一個常數,與參照系的選擇沒有關係,其數值恆定為299792458米/秒。然後把光速乘上一年的時間,這就是光在一年所走過的距離,即1光年,其大小約為9.46萬億公裡。因此,日地的平均距離用光年表示就是0.0000158光年,或者1.58×10^-5光年。
由於光年的尺度很大,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類比光年來定義光時、光分、光秒等尺度較小的長度單位。通過計算可知,日地距離大約為8.3光分,這意味著太陽光需要8.3分鐘的時間才能傳播到地球上。
除了光年外,天文學中還有比光年更為古老的長度單位,那就是秒差距,這是源自於三角視差測距法的單位。換算過來,1秒差距相當於3.26光年。另外,還有千秒差距、百萬秒差距、吉秒差距,它們依次相差一千倍。比起光年,天文學家更多使用的是以秒差距為基礎的長度單位。只是光年更容易理解,所以大眾對它比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