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躍興
有一句話這樣描述男人與奢侈品的關係——在奢侈品的生物鏈上,男性也總是居於上遊。我看到過一篇題為《世界頂級奢侈品牌100強》的文章,這100強「頂級奢侈品」,應該是囊括了世界上最奢侈的物品——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包括奢侈男人的衣食住行在內的奢侈品在這100強奢侈品當中,便佔到了三分之二多,這其中有我們熟悉的賓利、寶馬、勞斯萊斯、凱迪拉克這些世界級名車,有威士忌、人頭馬、馬爹利這些世界級名飲,有高斯巴、大衛杜夫這些據說可以體現「吸食藝術」的世界名雪茄……
男人對權力的欲望,是極大的。其實,男人對奢侈品的佔有欲,比起權力欲來說,是毫不遜色的。什麼是奢侈品?奢侈品(Luxury)在國際上是這樣定義的——「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這就是說,奢侈品是超過了人們生存需要的多餘之物。
我記得,弗洛姆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一個富足的現代社會裡,面對大量的商品、大量的奢侈品,即使富裕的人們也會感到貧困,不停地用信貸購物,被廣告商製造的商品需求牽著鼻子走,人們覺得自我的價值是建築在他擁有多少東西的基礎上的——如果他要成為最好的,他就必須擁有最多的。這就培養出了這樣的一種類型的現代的人,他們已經擁有了遠遠超出他們能使用的東西,但他們仍感到貧窮,因為他們跟不上生產出來的眾多商品的步伐,這又進一步刺激了人的貪婪、佔有的本性。其實,這正是當代男人,追求奢侈的男人,在奢侈品佔有方面不知饜足的具體寫照。
我想起了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一些作家、思想家們,因為人們的生活日益舒適、奢侈開始流行的時候,他們發出了對這種生活的批評——奢侈是一種「精裝的縱慾」。但在今天,物質主宰了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些文化哲人的理性聲音,似乎僅僅成了遺留在歷史時空的一種迴響。在今天,追求奢侈生活正在成為一種時尚潮流。而在這些奢侈的男人看來,奢侈品,現在已經被看作了是一個男人的社會自尊和追求優越生活風格的象徵物……
男人對社會價值是感興趣的。這些社會價值包括身份、地位、社會聲譽等等。但是,男人所追求的身份、地位、社會聲譽並不是一件有形的事物,儘管如此,男人卻想通過一些方法把這些無形的事物變成有形的、外在的,即「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這種符號最好的事物也許莫過於世界上的奢侈品了。現在來看,世界上還真找不出來其他的合適的標明男人社會價值的東西。所以,不知道,男人在最初創造奢侈品的時候,是否就想到了這種奢侈品是他們的社會需要的一種最好的替代品?不管是否存在著這種符號意識,但奢侈品各有不同的文化象徵意義,卻已經被社會奢侈時尚文化約定俗成。一個奢侈品的男性熱衷者這樣講到男人的奢侈情懷:「熱愛『奢侈』的男性,更加熟知奢侈品背後的故事,也深諳奢侈品符號學方面的含義。在奢侈品的金字塔中,男性總是以高屋建瓴的姿態出現,也有著一股君臨天下的味道」。
作為男性來說,在他的一生中都有一些為之而生活的很特殊的東西,——人格學家認為,男人所需要的這種「很特殊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宗教傾向,男人的一種宗教傾向會對他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在當代資本發達的社會,男人的精神信仰因為技術和經濟的發展逐漸喪失殆盡,精神世界處於一種空白狀態,但男人仍然需要一個宗教傾向來影響他的行為,但是,這個宗教傾向不再是精神的而是被物質代替了,拜物教成了男人的這種宗教傾向。《國際先驅導報》上曾介紹美國一位富豪生活,這位富豪的名字叫史蒂夫·福塞特,他的特殊愛好就是對速度的極度迷戀,美國作家麥可·西爾弗斯坦在《高價購進:為什麼消費者想買新的豪華產品》一書中解釋富人的這種嗜好:「交通工具越離奇,他們就越加感到自己像個王子。」
說他們像個「王子」,其實,僅僅是肯定了他們的富豪地位,這些奢侈的男人實際上是通過豪奢的速度跑車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客觀畫像;當物質而不是精神充當男人信仰的宗教的時候,他們的生命只能是用這種技術、物質的東西作為追求的價值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