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天茉莉剛畫完一幅畫興高採烈地拿過來:「媽媽你看我畫的畫……」,這時外婆在廚房突然跟我喊話,我就先接了外婆的話,茉莉的話沒說完就被打斷了。
「媽媽,媽媽」,她在旁邊叫了我幾次,企圖把我的注意力轉移過去,然而我沒來得及回應她。當我說到一半的時候,隱約感覺到身邊有一股能量正在積聚——低頭一看,茉莉正緊緊地攥著她的兩個小拳頭,緊縮著頭頸腦袋左右顫動著,小臉漲得通紅,她在向我發出警報:我生氣了。
於是我趕緊低下身子抱住她:「呀,茉莉生氣了嗎?」
「媽媽你根本沒在聽我說!」她瞪著我,眉毛已經擠成了倒八字。
「抱歉,媽媽剛才在回答外婆的話,你還有話沒說完對嗎?」
「是啊!我要跟你介紹我畫的畫呢。」她的語氣稍微緩解了一點。
「那請你繼續說吧。」
於是她又投入地為我介紹起她的畫來……
02
想必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孩子發脾氣、哭鬧、甚至摔打的情況,這其實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但因為孩子還小,他們對情緒的表達、認知能力有限,因此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
那麼如何將炸毛的小獅子變回可愛的小綿羊呢?我們可以嘗試分三步走:
第一步:接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很常見的一種處理方式就是極力地制止,用哄騙或者威嚇的方式,可能當下有用但治標不治本。
情緒就像一條小溪,流動起來才能保持清澈健康。如果在孩子的情緒失控時,為了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而極力地進行制止,那就相當於在小溪的中間橫加了一道閘,最終要麼因為積聚太久噴湧而出,要麼成為一潭死水,失去鮮活的靈魂。
還有一種常見的方式是講道理。看似民主,但是效果有限。這是因為我們的左腦負責理智的部分,而右腦則是負責感性的部分。當孩子情緒失控,大哭大鬧時,主要是右腦在發揮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先聯結孩子的右腦,照顧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先講道理,聯結孩子的左腦。
我們可以嘗試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讓小溪自然地流淌。與孩子進行肢體接觸,比如幫他們擦擦眼淚,輕輕撫摸背部,幫助孩子平復情緒。之後再來問孩子為什麼哭,然後去解決導致孩子情緒失控的問題。
其實當我跟外婆說話的時候被茉莉一遍遍地叫著,我也感到一陣煩躁。但是轉念一想,的確是她的話說到一半被打斷了,她生氣也是正常的。當茉莉發現我察覺到她的情緒,並且願意繼續聆聽她的事情,她感到她的情緒被接受,她的生氣被理解,情緒也漸漸緩和下來。
當我們承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找到他們發脾氣背後的需求,然後再通過這些需求,有針對性地去滿足他們,情緒的問題就能很好地解決了。
第二步: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各種情緒
當我看到茉莉漲紅的小臉時,我有下意識地問她「你生氣了是嗎」,來幫助她識別出自己「生氣」的情緒。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比如快樂、憤怒、傷心、害怕、自豪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來幫助他們準確地識別自己的情緒。
只有當孩子對情緒的區分更為細緻和具體時,我們才能快速了解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安慰。
有關研究表明:在孩子情緒表達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將情緒區分得越細,越有助於孩子平復壞情緒。因為孩子在表達情緒時,需要用到掌握語言和邏輯思維的左腦,這能讓孩子更快地集中精力抵禦壞情緒,從而達到快速平靜的效果。
第三步:教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當他們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之後,還要教他們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家長不僅要讓孩子認識情緒,還要學會接受情緒,但不能讓負面情緒佔據我們太多的時間,要及時的尋找方法來疏導和緩解。
家長可以通過建議或者和孩子一起討論,找到他們可以釋放情緒的途徑。
比如,生氣的時候,可以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能傷害別人;可以離開現場,用力深呼吸(把怒氣吐掉);可以運動,或者做其他自己喜歡的事(讓怒火平息);可以尋求幫助,可以傾訴也可以聆聽……讓孩子知道原來生氣的時候除了吼叫、打滾,還有那麼多可以做的事情,既不會傷害別人還能讓自己感覺好起來。
情緒是非常自然的人類體驗和感受,並無好壞之分,只是情緒引起的行為有好壞。如果孩子學會及時感知情緒-接受情緒-釋放情緒,那麼情緒失控的情況就會慢慢減少。
處理情緒問題就跟處理洪水一樣,靠疏而不是靠堵,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成長中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