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複習進行中,下面整理考研政治——中國近代史綱要大事年表,希望能幫助考研學子更好的複習,一起來看下吧!
1.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
2. 1841年5月,廣州三元裡農民起義,中國近代史上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鬥爭。
3.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
4. 1843年7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中國人如與英僑「遇有交涉訴訟」,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
5. 1843年10月中英《虎門條約》
6. 1844年7月中美《望廈條約》
7. 1844年10月中法《黃埔條約》
8. 1843年,魏源《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
9.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1851-1864)
1843年,洪秀全,成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發動歷史空前的農民運動。
1851年3月,在東鄉稱天王。
1851年9月,攻克永安,進行封王建制和整頓軍紀。
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太平天國首都,正式宣告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建立。
1853年冬,《天朝田畝制度》,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這次農民戰爭特點的綱領性文件。
1856年9月,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59年,太平天國後期,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與建設方案,中國第一個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但沒涉及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
1864年6月洪秀全去世,7月,太平天國被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失敗。
10.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美、俄
11. 1858年 英法美俄《天津條約》 英法俄《北京條約》
12. 中俄《璦琿條約》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13. 1859年6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提督史榮椿、樂善戰死。
14.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
15. 1860年,清政府分別與英法兩國公使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批准書,並籤訂了《北京條約》。
16. 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規定,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和昂船洲,「歸英國香港界內」。
17. 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籤訂,割去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18.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籤訂,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餘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19.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
20. 19世紀70年代以後,馬建忠、王韜、鄭觀應、薛福成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某些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
21. 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人物:奕(首領)、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 張之洞 劉坤一等封建階級。
口號:自強 求富;
指導思想: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馮桂芬)
洋務事業:興辦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22. 1884年,中法戰爭 《中法新約》
23. 1885年3月,馮子材率領清軍和當地民眾在鎮南關取得大捷。
24.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25. 1894年,日本佔領旅順,連續進行了4天的大屠殺。
26.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東京創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最強音。
27.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又中國政府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臺灣全島以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允許日本在中國設廠。
28. 1895年,嚴復《救亡決論》 喊出「救亡」口號;
29. 《天演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30. 戊戌維新變法
1895年,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共同發起的「公車上書」。
1898年3月,張之洞《勸學篇》,宣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論戰)。
1898年6月,光緒皇帝在維新派的推動和策劃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開始變法。
人物:光緒、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
維新派活動:向皇帝上書、介紹外國變法
著書立說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梁啓超《變法通義》譚嗣同《仁學》 嚴復《天演論》
辦學會(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
辦報紙 梁啓超上海《時務報》、嚴復天津《國聞報》、湖南《湘報》
設學堂 康有為廣州萬木草堂、梁啓超的長沙時務學堂
維新派和守舊派的論戰: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學堂
1898年9月,守舊勢力發動政變,慈禧太后重新「訓政」,將光緒皇帝軟禁於中南海瀛臺,同時下令搜捕維新派人士。9月28日,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
31. 1898年3月,德州強租膠州灣,將山東劃入自己勢力範圍。
32. 1899年11月法國強租廣州灣,把雲南和兩廣劃入勢力範圍。
33. 1898年2月英國把長江流域劃為自己勢力範圍,6月強租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99年,7月又強租威海衛。
34. 1898年,日本把福建劃為勢力範圍。
35. 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36.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7. 1900年,俄國入侵東北,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38. 1901年《辛丑條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兩大歷史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 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主要矛盾。兩大歷史任務: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任務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
1840年到1919年,中國人民為反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鬥爭,但都失敗了,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後,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39. 1901年4月清政府設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
40. 1902年-1911年各地民變四起,發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貨等愛國運動。
41. 1904-1905年,日俄兩個為了爭奪在華利益竟然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
42. 1904年,孫中山發表了《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問題。
43.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任總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機關報為《民報》,是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44. 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同盟會綱領「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後稱三民主義。
45. 民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立民國」、民生「平均地權」
46. 1905年-1907年,孫中山革命派和康有為的改革派進行論戰。論題: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點);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要不要實行社會革命。
47.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廢除科舉考試。
48. 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49. 1911年4月,黃興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
5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51.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創立中華民國,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為民國元年。
52.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國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終於結束。
53.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提出辭呈。
54.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就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
55. 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56. 1913年3月,袁世凱刺殺宋教仁。
57. 1913年7月-8月,以孫中山為首,李烈鈞發動「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和「善後大借款」。
58.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正式成立中華革命黨,反對袁世凱。
59. 1915年5月,袁世凱竟然基本接收日本提出的嚴損中國權益的「二十一條」
60.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新青年》雜誌,稱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
61.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復闢帝制。
62.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宣布雲南獨立,發動護國運動。
63.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了帝制,6月6日袁世凱在人民的唾罵中死去。
64. 1917年1月,蔡元培人北京大學校長,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北京大學和《新青年》編輯部稱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提倡「民主和科學」。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65. 1917年7月,孫中山為反對皖系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
66. 1917年10月,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
67. 1917年11月7日,俄國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68.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這是新文化運動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69.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英法俄為首協約國勝利,以德奧意為首的同盟國失敗。
70. 1919年3月,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誕生。
71.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運動的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主力從學生轉到工人,形成了一個以工人階級為主力,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全國規模的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愛國政治運動。
72. 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中國國民黨。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
73. 1920年2月,陳獨秀、李大釗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南陳被李,相約建黨」
74.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地方共產黨組織。
75. 1920年10月,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北京共產黨。
76.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提出了一個綱領一個決議。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77. 1921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這是黨領導工人運動的專門機關。
78. 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蕭山縣衙前村成立第一個農民協會。掀起了農民運動。
79. 1921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的第一個產業工會--上海機器工會,出版《機器工人》。
80.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了9個決議案,選舉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大會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81. 1922年8月,孫中山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標誌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82. 1923年元旦,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實現了從依靠地方軍閥到依靠廣大民眾的轉變。
83. 1923年1月26日,孫中山同蘇俄政府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正式確立聯俄政策。
84.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武漢招行,集中討論了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
85.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確立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住農工的三大政策,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共第一次合作統一戰線形成。
86. 1924年5月,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成立,孫中山兼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11月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軍校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到同等重要地位。
87. 1924年7月在廣州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先後由澎湃、阮嘯仙、毛澤東等主持。
88. 1924年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89.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舉行,主要討論黨如何領導即將到來的革命高潮。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領導權以及工農聯盟的問題,制定了開展工農運動的計劃。
90.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91. 1925年,全國範圍的大革命風暴開始,五卅運動。
92.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
93. 1926年7月9日-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7月9日,國民革命軍舉行誓師典禮,北伐戰爭正式開始。直接目標是打倒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94. 1926年,農民運動以湖南為中心在毛澤東等領導下迅速發展。到1927年3月,農會會員近1000萬。
95. 1927年1月,武漢人民在劉少奇、李立三等領導下,佔領了漢口英租界。
96. 1927年2月9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通英國籤訂協定,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這是中國人民反帝鬥爭取得的重大勝利。
97.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來等的領導下,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佔領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市區。1927年春,全國工會成員達200萬人。
98.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政變,發動412政變。
99. 1927年8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
100. 1927年4月28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中·共主要創始人李大釗。
101. 1927年四五月間,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大會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強調了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重要性,但沒有提出可行性措施,反而對汪精衛主持的武漢政府抱有幻想。大會沒有擔負起危急關頭挽救革命的任務。
102. 1927年7月14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15日正式宣布同共產黨決裂,開展大屠殺。
103.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漢口展開八七會議。會議內容。歷史意義。
104.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劉伯承在南昌發動南昌起義。
105.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秋收起義。
106. 1927年,三灣改編。
107. 1927年10月7日,毛澤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08. 1927年,12月11日,廣州,張太雷、葉挺、葉劍英領導發動廣州起義。
109. 1928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改組,武漢國民政府不復存在。
110. 1928年10月,國民黨通過《訓政綱領》。
111.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寫作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112. 1928年12月,毛澤東,井岡山,主持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
113.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114. 1929年4月,毛澤東在興國發布第二個土地法。
115. 1930年1月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116. 1930年5月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
117. 1930年-1933年,蔣介石對中共連續發動了五次圍剿。
118. 1930年8月,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正式成立,領導鄧演達。
119. 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
120. 1931年9月18日,日本,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侵華。
121.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江西瑞金,毛澤東任主席
122. 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以及土地法令、勞動法等法律文件。
123. 1932年1月28日,駐上海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蔡廷鍇和蔣光鼐的領導下抵抗日軍。
124. 1932年2月,中國東北全境淪陷。
125. 1932年3月,偽滿國建立,溥儀上臺,年號大同。
126. 1933年5月,原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並任同盟軍總司令。
127. 1933年11月,蔡廷鍇、蔣光鼐、李濟深、陳銘樞等在福州舉行抗日反蔣事變。
128. 1934年4月,由中國共產黨提出,宋慶齡、何香凝、李杜等籤名
129. 發表了《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
130. 1934年10月中旬,紅軍開始長徵。
131. 1935年1月15日-17日,遵義會議,集中討論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
132.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
133. 同紅十五軍團會合,實現戰略大轉移。
134. 1935年,華北事變。
135.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學生運動
136. 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
137. 1936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了「反蔣抗日」口號,
138. 同年9月1日發出指示,明確提出「逼蔣抗日」的總方針。
139.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先後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長徵結束。
140. 1936年12月,張學良 楊虎城 西安事變 逼蔣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41.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四項保證。
142.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全面侵華。
143. 1937年8月22日洛川會議,《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144.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45. 1937年9月,八路軍,平型關大捷,全面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46. 1937年12月,日軍南京大屠殺。
147. 1938年3月,李宗仁領導的第五戰區,臺兒莊戰役。
148. 1938年5月6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針對亡國論、速戰論
149. 1938年9月至11月,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命題。撰寫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一批重要理論著作,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
150.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
151. 1938年10月以後,戰略防禦階段轉變為戰略相持階段
152.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對國民政府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153. 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對頑固派採取又聯合有鬥爭的政策,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154. 1940年8月-12月,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155. 1940-1943年,抗日根據地建設,三三制,減租減息。
156. 1940年8月,延安自然科學院
157.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開展自然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機構。
158.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對日宣戰,國民黨正式對日宣戰。
159. 1941年5月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整風運動在黨的高幹中展開。
160. 1942年2月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的講演,整風運動在全黨範圍普遍展開。
161. 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六屆七中全會《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延安整風運動結束。
162.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共七大,延安,將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創造的理論成果,正式命名為毛澤東思想。並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方針。
163.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164.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65. 1945年9月2日,日本籤署投降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166. 194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67.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灣舉行受降儀式;臺灣以及澎湖列島收回中國,抗戰完全勝利的重要標誌。
168.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明確提出「和平、民主、團結」口號。
169. 1945年8月-10月,國共兩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重慶談判。
170. 10月10日籤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雙十協定)
171. 1945年,國統區人民進行第二條戰線的鬥爭,以學生運動為開端。
172. 在昆明發動「一二一」運動,以「反對內戰,爭取自由」為基本口號。
173.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下達停戰令。
174. 1946年5月4日,《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五四指示》)
175.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挑起全國內戰
176. 1946.6-9月,國民黨對解放區全面進攻
177. 1946.10開始由全面進攻轉為向陝北、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178. 1946年10月11日,國民黨軍佔領華北解放區重鎮張家口。
179. 1946年12月30日,一二三〇運動, 「抗議美軍暴行」、「美軍退出中國」。
180. 1947年5月20日,五二〇慘案, 「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
181. 1947年6月底,粉碎了國民黨對山東地區的重點進攻
182. 1947年8月中旬,粉碎了對陝北的重點進攻,至此國民黨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183. 1947年7月-9月,中共在河北召開全國土地會議《中國土地法大綱》
184. 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185.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開會,制定了奪取全國勝利的行動綱領。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在報告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186. 1948年4月,毛澤東在《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187.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
188.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的新年獻詞 《將革命進行到底》。
189. 1949年1月14日,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與蔣介石的和平陰謀針鋒相對的和平談判八項條件。
190. 1949年1月22日,李濟深、沈鈞儒聯合發表《對時局的宣言》。
191. 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迅速奪取全國勝利的方針;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全國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在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問題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
192.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和談代表拒絕在中國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
193. 1949年4月21日,毛、朱發動渡江戰役
194.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解放戰爭結束。
195. 1949年6月,毛澤東 《論人民民主專政》
196.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的作用)
197.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198. 1950年6月,七屆三中全會,毛澤東《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報告。毛澤東指出,要獲得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要用三年的時間,創造三個條件:土地改革完成;現有工商業的調整;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
199.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00. 1950年6月,彭德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3年7月27日戰爭結束。
201. 1951年底-1952年春,「三反」(反貪汙、反浪費)
202. 1952年1月,「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合理調整工商業。
203. 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
204.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要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
205. 1956年年底,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三大改造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全面確立。
206. 1956年4月25日-5月3日,毛澤東《論十大關係》提出。
207. 1956年9月15日-27日,中共八大
208. 1956年12月,毛澤東提出新經濟政策
209. 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
210.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
211.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212. 1962年-1965年,三年調整時期
213. 1962年1月-2月,「七千人大會」
214.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屆全國人大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
215.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時期
216. 1964年10月,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217. 1967年6月,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218. 1970年1月,第一枚中遠程飛彈發射成功
219. 同年4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220. 1971年10月,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21. 1972年2月,美國尼克森訪華
222. 同年9月,中日建交聲明
223. 1975年,可回收人造衛星試驗成功
224.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25.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26.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227.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28.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制定「三步走」戰略
229. 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南巡講話
230.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31.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確立黨的指導思想
232. 2000年2月,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33.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34.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
235. 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
236.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進黨章
237.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
238.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