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經濟新聞
3月6日,由於俄羅斯最終拒絕了OPEC聯合減產150萬桶/日的提議,且亦未能就延長減產期限達成一致,國際油價暴跌,消息影響下,國際油價低開超20%,美油最低報32.43美元/桶,布油最低報31.02美元/桶。
「亞洲開盤初時,美油瞬間下跌10餘美元至32美元。這進一步表明,油價中因恐慌造成的價格泡沫已到了極度膨脹的時刻。但是,這也恰恰說明,這也將是這次泡沫快要潰滅的時刻,是大跌行情轉機發生轉機的前夜。30餘美元的極端價位是所有產油國均無法承受的,也是華爾街的金融資本不能接受的。」 金聯創石油首席研究員鍾健表示。
鍾健表示,目前可以追尋這一次大跌的原因只是減產失敗及會後沙特的降價。但是,這種價格極端大跌狀態(僅2天就跌去15美元)卻嚴重缺乏基本面支持。這與2018年油價大跌背後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資本市場中的資金流動性嚴重短缺不同,也與2014年下半年油價大跌背後因「沃克爾規則」執行期將在2015年7月履行,強迫各金融資本瘋狂的從包括石油期貨中市場撤資不同。這一次大跌幾乎全是因減產失敗以及沙特以降價、準備放量而形成的恐慌情緒造成的。
針對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博弈,鍾健分析稱,從大的方向上看,對於沙特而言,在未完成境外股票上市前,沙特帶領OPEC聯盟的減產行為會繼續進行下去,並力爭油價保持在60美元以上。在此期間,OPEC聯盟還需存在,沙特通過聯盟獲得的政治地位,還需通過多做貢獻為交換;儘可能維持OPEC減產聯盟的合作關係不至破裂,還需繼續寬容俄羅斯。「因此,減產談判的大門仍需要敞開著,有一個市場滿意,內部諒解的減產方案形成是大概率事件。」他表示。對於俄羅斯而言,在會議之前並不是完全拒絕減產,只是有條件的減產。從外媒逐步披露的報導可見,由於會議期間發生了一些臨時變故,使得OPEC與俄羅斯的分歧加大。由此,可見,俄羅斯並不是從原則上拒絕減產,而是會中「鬥氣」的成份很大。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其它問題是可以互諒互解,還有解決的餘地。
據悉,過去的一周,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低硫原油首月期貨淨跌3.48美元,跌幅7.77%;每桶結算均價45.58美元,比前一周低2.804美元,結算價最高每桶47.18美元,最低每桶41.28美元;交易區間41.05-48.66美元。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首月期貨淨跌5.25美元,跌幅10.39%;每桶結算均價50.03美元,比前一周低3.45美元,結算價最高每桶51.9美元,最低每桶45.27美元;交易區間45.18-53.90美元。
新京報記者 張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