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油價格29日一度跌破每桶20美元,接近18年來最低水平。分析師預測,隨著歐洲和北美大面積停工導致石油需求驟減,全球石油消費可能減少25%。
讓人費解的是,儘管需求萎縮,但產油大國仍打算增產。隨著現行石油減產協議於4月1日到期,沙特打算從當日起將產量保持在1000萬桶——過去數月內,沙特原油產量一直維持在970萬桶/日附近。有交易員預計,4月石油過剩量可能接近每日2500萬桶。這一水平可能會使全球石油存儲能力在幾周內癱瘓,也會讓較年初「腰斬」的國際油價進一步墮入深淵。
膠著
自2016年11月以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一直在減產問題上保持合作,執行每日210萬桶的減產協議,讓油價維持在每桶50—70美元的中高區間運行。
今年2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需求萎縮和恐慌加劇,給國際油價造成下行壓力。沙特提議歐佩克+在4月1日舊協議到期前,達成每日再減產150萬桶的新協議。
然而,在本月6日歐佩克+政策會議上,俄羅斯拒絕了這一動議,認為應該等6月下次會議時再作考慮。於是,沙特立馬翻臉——下調關鍵市場價格、承諾數周內大幅增產,令大宗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不知所措。
「沙特意氣用事,相當於是在原油市場宣戰。」一名大宗商品對衝基金經理稱,它旨在通過短期陣痛向其他產油國施壓,促使其重回談判桌。也有評論稱,沙特突然決定增產,「回絕」了俄方繼續商談的建議。
不過,俄羅斯並不打算放棄抵抗。俄羅斯財政部9日表示,莫斯科有足夠資源來彌補油價處於每桶25—30美元情況下的預算短缺,並且可以維持6到10年。沙特阿美11日回應稱,沙特將把原油極限產能從當前的每天1200萬桶提升至1300萬桶。自4月起,沙特的原油供應量將大幅提高至每天1230萬桶。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沙特和俄羅斯本輪油爭最大的分歧在於,隨著需求銳減,切蛋糕的爭奪日益激烈,沙特希望進一步減產保價;但俄羅斯認為目前不必深度減產,否則將影響俄財政狀況,且讓不斷擴大頁巖油出口的美國坐收漁利。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多來,沙特與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而美國頁巖油無論價格漲跌,份額都在增長。2018年,美國的石油產量佔據全球石油市場的16%,與沙特、俄羅斯持平;2019年,美國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至18%,超過俄羅斯和沙特的16%和15%,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如今,半個多月過去了,沙特和俄羅斯仍處於膠著狀態。俄羅斯連塔網上周稱,俄羅斯不會向沙特搞垮油價的訛詐低頭。彭博社稱,了解政府計劃的消息人士證實,哪怕油價跌破20美元,俄政府也不會改變立場。有評論稱,沙特、俄羅斯正在比拼「誰更能耗得起」,最先妥協的一方將是輸家。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龐昌偉指出,沙特、俄羅斯似乎有種唱「雙簧」的感覺,它們膠著博弈的態勢會隨著疫情發展、美國頁巖油出口的縮減而出現變化。沙特的確有美沙特殊關係的政治考量,但也不是完全與美國一個鼻孔出氣;而俄羅斯則想通過油價波動,來捍衛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就在去年底,美國曾對俄輸歐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實施制裁。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表示,現在很難評估沙特和俄羅斯是否在私下接觸。俄羅斯意圖很明確,就是要把美國頁巖油擠出市場,估計不會輕易鬆口。美國可以說是其中的一個變量,它不久前提出要沙特採取行動、穩定油價。沙特是否會因為同盟關係考慮美國的意見、美國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值得觀察。
休戰?
眼看著4月1日減產協議即將到期,外界擔心,沙特等產油國真會「言出必行」競相增產?它們能承受低油價帶來的經濟代價嗎?
國際能源署預計,受新冠疫情拖累,今年全球石油消費將出現2009年以來首次萎縮,日需求將減少15萬桶。如果價格戰持續,將讓本已需求疲軟的全球原油市場遭遇供需側的雙重夾擊。今年二三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將觸及每桶20美元關口。沙特、俄羅斯等產油國的財政狀況勢必受到打擊。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指出,從各國盈虧平衡油價的角度看,原油價格已顯著低於各國盈虧平衡油價。儘管沙特的生產盈虧平衡油價最低——在每桶20美元以下,但從長期來看,沙特無法維持外部盈虧平衡。其經常帳戶對油價波動非常敏感,估計很難承受長期價格戰。市場研究機構MRB合夥公司認為,沙特和俄羅斯都承受不起6個月以上的價格戰。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低油價持續,全球產油「三巨頭」之一的美國將遭遇頁巖油危機。
一方面,美頁巖油產業或經歷破產潮,今年頁巖油產量可能出現自頁巖油氣革命以來的首次下降。另一方面,美債券市場風險加劇。穆迪公司數據顯示,2020年北美油氣公司將有超過400億美元的債務到期。隨著油價下跌和債券市場收緊,不少油氣企業將無法進行再融資或債務展期。高盛指出,美國頁巖油生產商是美國高收益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其債務狀況惡化,將對美股乃至整個美國金融系統穩定性造成衝擊。
正因如此,美國方面已從不同渠道向沙特施壓,要求其減少。美國石油業監管機構也與歐佩克開啟對話,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多邀請美方代表參加可能於6月舉行的下一次歐佩克+會議。
孫霞指出,協議到期後,各國的產量理論上可以不受限制,有多少可以釋放多少。與俄羅斯、美國等產油國比,沙特可以說手裡有牌:它有足夠的剩餘產能來兌現自己增產跑量的目標。而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能否增產,就要受到生產成本的限制。如此一來,沙特就能提高用低價佔有市場、控制市場的能力,同時也摸清了別人的底牌。即使將來重新達成減產協議,沙特還是划算的。
「沙特是想玩一場權力遊戲,旨在重申,自己才是當之無愧的全世界最大產油國。」《金融時報》稱。
龐昌偉則認為,隨著減產協議到期,沙特和俄羅斯可能會休戰。新冠疫情是雙方博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隨著疫情擴散,全球生產鏈、供應鏈岌岌可危,世界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石油需求急劇下降,主要產油國減產勢在必行,以實現基本的供需平衡。在4月1日以後,可能中旬左右,雙方將回到談判桌上。各方同意減產200萬桶的可能性很大。
散夥?
談判桌上的崩盤、油價暴跌以及沙特打響價格戰……一連串壞消息讓很多人懷疑,全球最大的石油聯盟「歐佩克+」已走到即將解體的境地。
自2008年底起,歐佩克和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開始合作,以期平衡市場供需、穩定油價。有數據顯示,歐佩克+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40%以上。但隨著本月談判破裂,歐佩克+內部裂痕再次凸顯。有消息稱,歐佩克與俄羅斯此前早有嫌隙。2月有媒體爆料稱,沙特正考慮脫離與俄羅斯一同構建多年的生產聯盟;而在2月初的一次緊急技術會議上,俄羅斯拒絕過沙特提出的進一步減產提議。
美國能源專家鮑勃·麥克納利(Bob McNally)稱,市場恐慌加劇、需求正在下降,歐佩克必須讓俄羅斯說「是」,否則歐佩克+將因不減產而釀成史詩級的政策失誤。美國原油價格29日開盤後一度跌破每桶20美元,跌幅逾6%,接近18年來的最低水平。「這是歷史性的油價崩潰。」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負責人傑森·伯德符(Jason Bordoff)說。
不過,龐昌偉指出,歐佩克+談崩並不意味著散夥。歐佩克內部主要是沙特在起決定性作用,俄羅斯則在外圍搖旗吶喊。《紐約時報》稱,歐佩克+的團結實際上取決於沙、俄兩家,其他國家的話語權都不大。俄、沙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對全球石油生產發號施令,主導了平衡市場的所有合作。而油價一旦下跌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它們還是會握手言和。
孫霞指出,從歐佩克內部看,只要沙特還能用歐佩克達到自己目標,歐佩克就不會解散。但歐佩克+就比較懸,它不是一個國際組織,只是依託暫時的協議。如果俄羅斯沒有力量制衡沙特主導下的歐佩克,它的未來走向就會打上問號。如果把歐佩克+的規模擴大,可能會有更多存在感。
不過,專家一致認為,無論歐佩克+能否達成新的協議,受疫情擴散、需求銳減、世界經濟可能衰退等客觀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可能會在低位徘徊一段時間。等需求淡季過後,油價也可能開啟新一輪反彈。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