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這一毒蟲之物,一直以來都被人類定義成邪惡的角色。小時候看倩女幽魂時,金袍法師化身成千年蜈蚣的恐怖場景讓如今的自己依然歷歷在目。
蜈蚣,百足之蟲,樣貌醜陋,其邪惡身份很早就定型了。早在秦朝之前的巫蠱之術中,蜈蚣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這裡的」蠱」其實就是一種毒蟲,所說的巫蠱之術就是用這些毒蟲的毒素去害人,因為古時候缺乏醫學知識,所以人們才將這一現象和巫術聯繫到一起。而這裡的蠱中,最常見的毒物就包括蜘蛛、蠍子、蟾蜍、毒蛇、蜈蚣等。
製作巫蠱就是將這些毒蟲放在一個容器中,密封十天,開封後存活下來的那隻就是最毒的,它也就是蠱的首選,然後經過飼養最終就是蠱,把它的糞便放在別人家的水井或糧食裡吃了的人肚子裡就會長蟲,慢慢身體虛弱而死。
蜈蚣,在制蠱時勝出並最終成為蠱的概率是極高的。
蜈蚣,除了它邪惡的一面以外,幾千年來,在中醫上它扮演著「以毒攻毒」的作用,被中醫用來治療大量的疑難雜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蜈蚣的「邪惡的毒」。
中醫對蜈蚣的認識
關於蜈蚣的藥用信息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屬於治病且有毒的藥物,
《神農本草經》載其"味辛溫,生川谷。主鬼注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虐,去三蟲"。此外,歷代本草如《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綱目》等諸多藥學著作均有蜈蚣" 有毒" 的記載。
中醫認為,蜈蚣味微辛,性微溫,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
臨床上常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用於痙攣抽搐
由於蜈蚣辛溫,性善走竄,通達內外,有比全蠍更強的息內風及搜風通絡作用,二者常相須為用,治多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搐,如止痙散。經適當配伍,亦可用於急慢驚風、破傷風、風中經絡、口眼斜等證。
2.用於瘡痛腫毒、瘰、結核
蜈蚣能以毒攻毒且味辛散結。以本品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惡瘡腫毒頗佳,如不二散;用蜈蚣與茶葉共為細末,敷治瘰癧潰爛。治毒蛇咬傷,可以本品焙黃,研細末,開水送服,或與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
3.用於風溼頑痺
蜈蚣亦有與全蠍相似的搜風通絡止痛作用,治療頑痺疼痛可與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溼、通絡藥物同用。
4.用於頑固性頭痛
蜈蚣能搜風通絡止痛。治久治不愈的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常常配伍天麻、川芎、白附子等。
二 蜈蚣「邪惡的毒」
蜈蚣的毒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的毒液,二是蜈蚣蟲體本身。
作為藥用的蜈蚣,常常為其乾燥的蟲體,所以說,中醫對蜈蚣毒的認識更多的是屬於對蜈蚣蟲體本身的毒性的認識。
1.蜈蚣的毒液
蜈蚣毒液是蜈蚣頭部顎足毒腺分泌的液體,蜈蚣毒液的毒力屬於高毒範圍。蜈蚣的溶血活性物質主要集中在毒液之中。
蜈蚣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兩種類似蜂毒的物質:即組織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質,能引起過敏性體克和心肌麻痺, 並可抑制呼吸中樞。 蜈蚣在捕捉食物或自衛時, 用鋒利的毒顎刺入捕獵對象的身體,分泌毒液使獵物麻痺,然後咬食。
*被蜈蚣咬傷後,會引起傷口周圍紅腫、疼痛等,並持續數小時, 甚至可波及附近淋巴結腫大。
蜈蚣咬傷的中毒症狀包括:
1)皮膚表現:疼痛、燒灼感、癢、紅斑、充血、皮下出血、水腫、表皮壞死、脫皮。
2)非皮膚表現:嚴重者有頭暈、噁心、嘔吐, 甚至因劇痛而引起心率和呼吸不規則。
但讓人慶幸的是蜈蚣每次咬人時排毒量很小, 故一般不致於致人於命。
2.蜈蚣蟲體的毒性
蜈蚣蟲體的毒性相較於蜈蚣毒液而言就低了很多了,但是其毒性的產生也離不開氣毒液中同樣具有的成分如組織胺樣物質、溶血性蛋白質及多肽毒素等。
這些成分,是食用蜈蚣產生過敏反應、溶血反應、神經毒、肝腎毒性、過敏性休克和心肌麻痺,並可抑制呼吸中樞的物質基礎。
例如:組織胺是機體自身的一種傳導物質,與系統性炎症、變態反應有關。長期大量服用蜈蚣藥材可能導致過量攝入組織胺,引發過敏性中毒。
此外,蜈蚣毒液中含有蛋白水解酶、磷酸酯酶等溶血性物質,具有多種水解酶活性,這些水解酶均能不同程度破壞內臟組織和血液循環系統,迅速造成組織損傷和溶血。
三 食用蜈蚣的安全劑量
總體而言,蜈蚣蟲體的毒性劑量較大,用其乾粉進行急性毒性試驗不能測出LD50。
蜈蚣研粉口服的最大耐受量(MTD)為9.96g/ kg 生藥。服藥後實驗動物未有明顯行為異常,無動物死亡,此量相當於推薦成人臨床用量的140倍(按臨床生藥用量5g /d成*質量 70 kg 計算)。
以推薦臨床成人日用5倍的劑量,給小鼠連續服用少棘蜈蚣1個月, 動物體質量、血色素、內臟器官均無異常變化。此劑量相當於50kg體質量的成人日用少棘蜈蚣量25~50g(相當於34.2~68.4條)。
口服蜈蚣粉50g/kg(相當於50kg *臨床用量5條蜈蚣的7~13倍),動物服未出現死亡。
研究還證實,以相當於成人日用25條的劑量(超過推薦成人日用量劑量10倍)給動物用藥30天,觀察骨髓細胞染色體與對照組無差異,由此認為藥材蜈蚣無致突變作用。
上述的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口服蜈蚣具有較大的安全劑量,但其臨床的常用量為3~5g,蜈蚣粉的臨床常用量為1~3g。所以在應用中仍需謹慎對待。
四 以毒攻毒,蜈蚣常用於腫瘤的治療
現代研究表明,蜈蚣能夠抑制腫瘤細胞增值、促使細胞凋亡、幹擾細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以及調節免疫等多途徑來發揮抗腫瘤作用。蜈蚣多種提取物以及從中分離得到的多種化學成分及蛋白質與多肽對肝癌,胰腺癌,舌癌,喉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多種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蜈蚣入肝經,具有通絡散結,以毒攻毒的功效,在治療肝癌方面的臨床研究報導較多。
比如鄔曉東用鱉甲蜈蚣湯治療原發性肝癌[1]。蔣士卿選用陽和湯加蜈蚣作為基礎方治療骨癌有較好療效[2]。周仲瑛教授用蜈蚣與僵蠶、制白附子、全蠍等相伍而成牽正散,治療腦瘤,既可以祛伏風,又能透邪毒,散頑痰,直中病機要害[3];
在用於治療腫瘤的臨床應用上常與解毒消癰藥配伍,且用之不可過量,時間不宜過長,中病即止,抗腫瘤療效要優於單藥的使用。如:
蜈蚣配全蠍可治療腦瘤、中晚期腫瘤以及腫瘤疼痛的患者;
蜈蚣配土貝母兩藥相伍用於治療惡性淋巴瘤;
蜈蚣配僵蠶治療腦瘤病等;
蜈蚣配莪朮可緩解慢性白血病肝脾腫大等;
蜈蚣配鱉甲治療原發性肝癌;
蜈蚣配陽和湯治療骨癌;
蜈蚣配全蠍、土鱉、水蛭等蟲類藥治療結腸癌等
等等,以上的配伍都是可供參考的配伍。此外,在用量上一般為 2 條,不超過5 條,應以患者的實際情況以見效適度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