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五毒」,人界的一般指「吃、喝、嫖、賭、抽」或「坑、蒙、拐、騙、偷」;動物界指「蛇、蜴、蜈蚣、蜘蛛、蟾蜍」;礦物界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人界的是人自己搞出來的,動物界的是常見的幾種動物,礦物界是自然界經過億萬年形成的。古代至今把動物和礦物界的有毒動物和礦產藥材合稱「五毒」,其實都是可以入藥利用的。人界的「五毒」是需要道德和法律來剷除,你若「五毒俱全」,違法亂紀,胡作非為,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也就死有餘辜了。
「五毒」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曰:「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裡的「五毒」並不是指動物,而是五種礦產藥材,即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其中,石膽主金創和邪毒;丹砂養精神,安魂益氣明目,主風溼與各種腫毒;雄黃主鼠瘻惡瘡;礬石主解毒殺蟲,燥溼止癢;慈石主治風溼麻痺。雖稱「五毒」,並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慈石並無太大毒性。
古人將這五種礦石藥材一起放入砂鍋或瓷鍋,水煎三天三夜。到了第三天以後,取出礦石,再將藥水燒乾,便會留下鐵鏽狀的劇毒藥粉。這就是「五毒粉」。「五毒粉」藥性雖然剛猛酷烈,卻恰巧應了中醫「以毒攻毒」之道,是治療外傷和嚴重感染的良藥。只是「五毒」之名聽起來嚇人,於是逐漸成了惡習的代名詞。
民間傳說動物界的「五毒」,即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百姓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端午節驅「五毒」,妨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會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民俗中,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傳說,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闌上,以洩毒氣。」這是清代之俗。至今民間還有懸鏡於門以避邪的習俗。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避邪之意。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動物界的「五毒」,長相有點瘮人,但都可以入藥。蜈蚣,又稱「百足蟲」。作為中藥,它的毒性比較劇烈,具有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蠍子和蛇,通常泡製藥酒。蟾蜍,大家習慣叫它「癩蛤蟆」。還有壁虎,又稱「蝎虎子」、「守宮」。不好看,作用卻不小。可解毒散結,又可殺蟲消疳、消積利水等,都是一味珍貴的藥材,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世間「五毒」,惟人界「五毒」為廢物,動物和礦物界的「五毒」皆為人間之寶。人,自造之毒,不可取也!(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