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做編輯是種什麼體驗?

2020-10-07 出版人雜誌

深耕一個領域,深耕一個專業,一直到深耕一個題目,一個人……你得堅信,時光必將償報這樣的專注。

羅傑·彭羅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在黑洞形成以及相對論的相關理論的有力預測成為獲獎者之一。而彭羅斯的四部主要著作《皇帝新腦》《宇宙的輪迴》《時空本性》《通向實在之路》的簡體中文版的背後,離不開湖南科技出版社吳煒和她的同事們辛勤的勞動。

2005年,吳煒第一次接觸到彭羅斯的著作,內心起先是猶豫的,「他的《通向實在之路》是一部集數學物理學大成的神作,充滿了老彭的個人風格,但內容很多都是公式,太小眾了。」當時吳煒也擔心過這本書賣不動。但她的幾個譯者朋友都鼓勵她去接:科學的價值永遠無法和科普的價值畫上等號,出版的價值也永遠無法和市場的價值畫上等號。

作為霍金的朋友,彭羅斯在中國的地位起先並不引人注目,引進彭羅斯的書,最開始還有人會認為是來蹭霍金熱度的。儘管他們在學術上後來分道揚鑣,甚至互相爭執,但他們內心從未放下對對手的敬重,也從未放棄過在爭執中保持合作,而且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霍金說:「羅傑為研究奇性和黑洞引進了關鍵技巧,我也來助他一臂之力。這就是時空大尺度因果性結構的學問。」

彭羅斯與霍金,一對偉大的夥伴與對手

「我認為彭羅斯和我在經典工作方面的觀點相當一致,然而,我們在量子引力,或者毋寧說量子理論本身的研究上分道揚鑣。雖然我因為提出過量子相干性喪失的可能性,而被粒子物理學家們認定為危險的激進主義者,但和羅傑相比,我只能算作保守主義者。我採取實證的觀點。物理理論只不過是一種數學模型,詢問它是否和實在對應是毫無意義的,人們所追求的應該是預言應該與觀察一致,我認為羅傑內心是一位柏拉圖主義者,這要他自己承認才算。」這是霍金對這位偉大的夥伴兼任對手的評價,而他們之間的辯論,形成了另外一本彭羅斯著作《時空本性》。

《時空本性》與《通向實在之路》是命運大致相同的圖書,它們美麗的特質並無二致。一位譯者這樣說:「對於會欣賞科學之美的讀者來說,這樣的圖書就是頭頂的星空,你一定會久久不能自拔,驚嘆造物的神奇,追隨時間的箭頭,抵達那偉大澄明的境界。」正是這些譯者給了吳煒信心,他們的價值判斷裡不是市場的短視,而是科學的遠大前程。吳煒說:「他們都是我在出版道路上的燈塔,指引方向並給予最切實的後盾支持。」《通向實在之路》後來並沒有虧損,雖然印數不多,但總算有重印。吳煒還記得臺灣還有佛教團體來郵購,這證明了科學作為信仰的普遍性,「看來宇宙法則的完全指南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自從1995年加入李永平前輩的「第一推動叢書」團隊後,吳煒擔任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很多大型叢書的編輯,第一推動叢書、費曼叢書、愛因斯坦全集……這些工作異常艱辛,以前的效益也不好,直到最近幾年科普熱的興起,她才變得引人注目。副社長凌偉說:「我們多次要她出來當編輯室主任,總被她拒絕,她說她就喜歡做普通編輯,編她喜歡的書。」

任何事情都不能取代她在編輯崗位上的樂趣,她也有自己的信仰,心中有自己的神,黑洞也是信仰,彭羅斯也是值得追隨的神,在彭羅斯身上也能找到命運共通之處:「是個科普編輯都會做黑洞的書,這一點都不奇怪,它滿足了大眾對科學的想像好奇。它又關乎宇宙的起源,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科學前沿,不斷有新的進展。之所以出老彭的書,主要是他是霍金的學術好友,我社囊括了霍金的主要著作,他的朋友圈也是我們搜羅的對象。而且彭羅斯是個大神級人物,數學物理跨界,永遠保持自己的判斷,不隨大流,擁有很多活躍的原創思想。但他寫的書都洋洋灑灑,最要命的是一點也不避諱數學,跟霍金比天壤之別,以前一點也不好賣。」

關於彭羅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要成就,BBC經典紀錄片《時間之箭》裡早已有過描述:1965年,霍金和彭羅斯在一次長談之後,有了各自的頓悟,霍金從宇宙膨脹的這個事實當中,倒推如果宇宙是不停地收縮那會怎樣?那必定會有一個奇點,那就是宇宙的起源!而彭羅斯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他們的長談:如果恆星也不斷地坍縮那會怎樣?那也會形成一個質量和引力都無窮大的奇點,那樣的後果是什麼?由此,彭羅斯開始了他的黑洞探索之路。

這個經典的故事在今天聽起來是如此令人激動,吳煒評價說:「彭羅斯獲獎是基於他1965年做出的發現,1970年他又和霍金一道進一步發展了奇點定理。得獎有點晚,照理霍金也可以得,我很遺憾諾貝爾獎沒有早兩年一起發給他們兩個。我們最近也會推出《黑洞之影》,講如何給黑洞拍照。說回彭羅斯,他這種寫法是對那些有心想在這方面有所收穫的讀者是非常友好的。對大眾而言,可能有點太瑣碎,數學太難。但對於看得懂的人卻十分有用,因為他不會用蹩腳的比喻來給你不正確的概念。費曼其實也主張這種寫法,不避諱數學,關鍵是要清晰明了。他們二人都是圖形思考能力強的那一類,彭羅斯的幾何非常好,有天賦。他的書有個特點,手繪科學插圖好看,形象又直觀。」

擅長於跨界研究的彭羅斯本身就是一個很神奇的人物,他正式的身份乃是數學教授而不是物理教授。數度再版的《皇帝新腦》就是他這種能力的最佳證明。該書試圖解答人類三大奧秘之最,大腦和心智的奧秘,橫跨了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學、宇宙學、神經和精神科學及哲學等很多學科,成為了風靡世界的暢銷書。它裡面描述的圖靈機和圖靈測試,正是當前人工智慧領域裡面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吳煒說:「《皇帝新腦》是彭羅斯1989年寫的,初版是李永平老師引進的。針對那時候的IT產業發展背景,他依據圖靈機原理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否認了強人工智慧——當然現在我們對強人工智慧的信心要大一些了。這部著作是綜合數學物理和人腦科學基礎上討論人工智慧的開創性經典著作,到今天看也不過時。第一推動叢書於2014年出版他的《宇宙的輪迴》,討論的是他對於宇宙起源的新理論;共性循環宇宙學,意思是我們宇宙的終結就是下一個宇宙的誕生的起點,他在數學上證明這一點是可行的。」

這就是科學的樂趣,也只有像吳煒這樣能真誠享受到科學樂趣的人,才能夠盡情享受科技出版帶來的樂趣:「熱愛自己的工作,相信你做的書有價值,值得流傳就會幸福,儘管這些書的內容我也不能全看懂。」

(羅傑·彭羅斯新著《新物理狂想曲》中文版即將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河北設學術工作站
    記者 煙成群 攝長城網6月9日訊(記者煙成群)6月9日上午,博海生物·諾貝爾獎學術工作站在石家莊設立,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宇宙胚胎學之父」喬治·斯穆特教授為學術工作站揭牌。該工作站將有力促進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提升省會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推動經濟加速發展。
  • 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屆得主一覽:最年輕獲獎者僅25歲
    資料圖:2017年諾貝爾獎得主在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他們分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化學獎以及物理學獎。【獲獎者平均55歲,最年輕的25歲】截至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5歲。勞倫斯?布拉格是迄今獲得物理學獎最年輕的人,1915年,年僅25歲的布拉格與其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02年,88歲的雷蒙德?戴維斯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使他成為目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年齡最大的人。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明年可能會發現黑洞-中子星並和
    12月19日,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Rainer Weiss先生和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Kip S. Thorne在北京參加未來論壇、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聯合主辦的第36期理解未來講座。Thorne教授樂觀表示,明年LIGO可能會發現黑洞-中子星並和。
  • 霍尼韋爾將首次直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演講
    北京2016年11月7日電 /美通社/ -- 霍尼韋爾(紐交所代碼:HON)將於2016年11月9日上午9點30分至12點直播世界著名物理學家、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喬治·斯穆特教授 (George Smoot) 走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相關活動,包括主題報告「宇宙大爆炸的奧秘 -- 宇宙及其歷史測繪」,及媒體見面會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Genzel和Ghez發現,在銀河系中心,一個看不見的、極其重的物體控制著恆星的軌道,目前唯一的解釋就是有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就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緊密的伴星對這些年輕恆星周圍的行星形成有什麼影響?單顆恆星(例如我們的太陽)如何形成?什麼機制產生多顆恆星系統,什麼會影響它們的最終性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她在各種不同的望遠鏡上工作,主要觀察紅外波長的光源。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受邀在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上發表了精彩演講。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虎嗅網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什麼機制產生多顆恆星系統,什麼會影響它們的最終性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她在各種不同的望遠鏡上工作,主要觀察紅外波長的光源。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新聞頻道-和訊網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據報導,2002年,他因為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這一全新天文學領域,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雷蒙德·戴維斯等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責任編輯: HN666)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南郵教授彼得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南郵教授彼得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編輯:劉魏2016-09-30 10:50分享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張前現代快報記者獲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彼得•格林貝格爾獲此殊榮。他在大會現場,作為獲獎代表發言。他的重大發現讓我們能在很小的硬碟上存儲海量信息據悉,彼得•格林貝格爾是德國科學家。1939年出生,現年77歲。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活著只為較真兒
    1922年11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因為在原子結構和原子光譜方面的傑出工作,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37歲的玻爾。而推遲一年公布的1921年度物理學獎授予43歲的愛因斯坦。 雖然兩人同時獲獎,但他們在量子物理方面看法不盡相同。1923年,愛因斯坦從斯德哥爾摩返程時,決定去丹麥的哥本哈根訪問玻爾。
  • 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格·玻爾逝世
  • 第四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誕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正式揭曉,一半由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獲得,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據報導,2002年,他因為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這一全新天文學領域,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雷蒙德·戴維斯等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來源:參考消息網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據報導,2002年,他因為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這一全新天文學領域,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雷蒙德·戴維斯等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他們!因為這個重大發現……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他們!羅傑·彭羅斯爵士,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動諾貝爾委員會對進入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場的人數進行了嚴格控制,全場人數不超過30人,並在進場時為每個人發放一個口罩。
  • 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是什麼?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諾貝爾網站視頻截圖獲獎者究竟是誰?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在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彭羅斯曾以「奇點理論」等相關研究與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二人還曾共同榮獲沃爾夫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被認為是除諾貝爾物理學獎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前任」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樣說
    另外一半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總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羅傑·彭羅斯爵士是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他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工作擁有高度評價,特別是對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方面的貢獻。萊因哈德·根澤爾是德國天體物理學家,出生於巴特洪堡。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為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