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精英階層正在對80%的底層人士實施奶嘴計劃

2021-01-18 騰訊網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1995年,在美國一個高檔會議室,聚集了500多名當時佔據世界資源最多的富豪,政客。這裡將秘密進行一場精英會議。

會議一致認為,將來社會全球化勢必會造成一個重大的階級矛盾,就是由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的資本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

這個貧富差距有多大,預估全球百分之20%的人將掌握全球80%的資源,而剩下的80%的人隨著思想的進步必然會不滿資源的分配,而對處於資源頂端的20%的精英發起挑戰。

為了不受威脅,熱津斯基提出了「奶嘴計劃」,又稱「溫情計劃」。就像是給哭鬧的嬰兒一個奶嘴一樣,給他一個情感上滿足,使其轉移注意力,讓他停止哭鬧。

而這個計劃的具體措施其實就是,擴大娛樂內容,讓群眾們在娛樂中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就是當今網際網路上的憤青,「鍵盤俠」用網絡上的言語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用媒體,輿論使大眾放棄思考,轉而用媒體代替群眾思考。

直白點來說,假如這措施實現,大眾的思維走向將由媒體引導,決定。

「奶嘴計劃」是不是假的,是不是陰謀論

打開搜尋引擎去搜索,會出現大量的「奶嘴計劃就是陰謀論」「奶嘴計劃是虛假的」

至於是不是真的,我也不敢妄下評論。

但不論是不是真的,計劃中提出的「奶嘴」確實在現實中存在,我們該敲響警鐘。

網際網路娛樂風氣

其實觀察近些年的風氣,我們不難看出,微博,短視頻平臺的出現恰是娛樂至上的時代。

在這些平臺上,熱搜的佔據榜更多的是一些明星八卦,娛樂節目。

大部分年輕人口中的談論,不是思想上如何,而是明星,遊戲,一些娛樂事件。

而網友們在網絡上的評論更是戾氣十足,今天這家粉絲跟那家粉絲開戰,明天這個圈子跟那家圈子撕逼,「陰陽話術盛行」(所謂陰陽話術,即為不吐髒話的情況下,陰陽怪氣噁心別人)。

發現共同點了嗎?

是的,這不就是「奶嘴計劃」中的,通過娛樂來發洩底層人群的情緒嗎?

正所謂「現實中我唯唯諾諾,網絡上我重拳出擊」,由於網絡的虛擬性,某些客觀世界中的人情世故規則並不必在網絡上遵守,大家對客觀世界的不滿,壓力全部發洩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或沉浸在網絡中來逃避現實。

媒體引導大眾思維

2017年8月10日,網傳一大媽在地鐵怒對cosplay(一般指角色扮演)女孩:穿衣太少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播放量達3300萬,視頻中大媽大聲怒斥「穿得這麼少,你浪給誰看啊!」

一眾喜歡cos的網友揭竿而起,紛紛反駁,譴責大媽「別人穿什麼怎麼穿,關你什麼事」「你憑什麼幹涉別人的愛好啊」而另一種注重傳統文化的,表示支持大媽「女孩子這麼穿就是浪」「女孩子穿衣服不得體,是對父母的侮辱」

而反轉的地方來了,2017年8月14月22時58分,頭條新聞發布成《反轉!被大媽怒懟的coser女孩承認是擺拍的》,文章表示「cosplay女孩跟阿姨其實是相互認識的,女孩承認自己是支付給大媽金錢有償拍攝」

此文一出,全場譁然,本以為大媽(女孩)才是眾矢之,結果網友們才是小丑。

近幾年此類新聞多如牛毛,關鍵原因還真不是觀眾們「斷章取義」,壓根就是媒體「斷章發布」,用一些爆點吸引眼球,選取流量。

恰恰是這種方式,不就證明著我們已經開始被媒體操控了嗎?我們能看到的,都是媒體想讓我們看到的。

媒體只需要「斷章發布」一些他們想製造的輿論發給我們,而這些「斷章」部分恰好能夠單純地引起我們的本能情緒,形成共鳴,一呼百應。

人都會下意識地相信自己的所見,放棄思考「發生這樣的事,是不是有別的原因,其中是不是有內幕」而這樣下去的後果顯而易見,媒體將代替我們思考。

細思極恐。

我們不該放棄我們的思想,這是我們每個人不可侵犯的淨土,也是自由的旗幟。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有什麼指點的地方,也請在評論區留下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相關焦點

  • 「奶嘴計劃」, 正在逐步蠶食我們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重點來說,隨著上世紀末,世界整體格局的變化,尤其是全球日益不平均的財富差異,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全世界的百分之80的財富都集中在百分之20的政治精英以及經濟精英手中,他們為了要穩固自己手中的財富,於是在1995年的美國舊金山,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柴契爾、老布希等原國家元首、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如微軟的比爾蓋茨等人開了一個會議,會議的主旨及最終目標即是化解20%的精英與80%的其他人之間的衝突
  • 「奶嘴計劃」是真的?如果普遍存在,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奶嘴計劃」一詞,沒想到最近這一詞熱度又開始回升,其實儘管這詞的出現在二十幾年前,但很多人卻依舊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奶嘴計劃」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這詞時,以為是孩子哭了要不要給奶嘴的意思,後來去仔細搜索了一番,才知道這個奶嘴是給成人的。
  • 帝國主義亡我中華之心不死——布熱津斯基的「奶嘴戰略」
    1953年後,他移居美國並加入美國籍,憑藉優渥條件和豐富學識,他成功躋身於上層社會,之後十年,他逐步攀上權力頂峰,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權威人士。舉行了一個集合全球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其中包括喬治·布希、柴契爾夫人、比爾·蓋茨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們一致認為,全球化勢必會造成一個重大問題——貧富懸殊。未來這個世界上,有20%的人會享有80%的資源,而80%的人會被「邊緣化」。
  • 奶嘴樂計劃:全民娛樂時代,我磚搬得忘乎所以
    在開始說搬磚之前,我們先說說奶嘴樂計劃是什麼。奶嘴樂計劃出自一本名叫《 全球化陷阱 》的書。它說1995年9月,在美國舊金山的費爾蒙特大飯店,舉行了一個非常機密的會議,出席者包括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美國總統老布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金融巨鱷索羅斯、超級富豪比爾·蓋茨等500多人,都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類精英。與會的精英們表達了他們共同的擔憂,即全球化將導致「 20 / 80 社會 」的到來。
  • 馭民五術 沉船計劃 奶嘴計劃
    再來說說沉船計劃,據說古代的統治者把國家比喻成一艘大船,民眾就是水,既然船在水上漂,那麼就有沉船的可能,坐在頭等艙的人也想到了這個可能,做好了逃跑準備,他們的沉船計劃是這樣的「一旦沉船,他們就攜帶珠寶逃亡,同時把船毀滅,連同船底的經濟艙的人一起毀滅,這樣,等著經濟艙的人緩過來,再造一艘船的時候,那些人帶著珠寶回來,仍然是上層人」  這個「沉船計劃」由於只是聽說,沒有出處
  • 伊朗自行提煉20%純度濃縮鈾
    2005年,技術人員正在伊朗一處鈾濃縮工廠搬動裝有鈾的容器2008年,伊朗總統內賈德視察伊朗鈾濃縮工廠。2010年2月9日,伊朗宣布開始生產20%純度濃縮鈾。  ●達到80%的純度後,鈾可被用來製造核武器。  ●目前,聯合國已對伊朗核問題出臺5份決議,接連制裁伊朗3次。  2月9日,備受西方壓力的伊朗鈾濃縮活動再次邁出一大步,該國官方媒體宣布,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代表的監督下,該國已經開始自行提煉20%的高純度濃縮鈾。  分析人士稱,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已經離核武器門檻越來越近。
  • 熱搜與一位十六歲少年及奶嘴娛樂
    這種熱搜反映出來的只是奶嘴樂。奶嘴樂就是奶嘴計劃,是美國一個部長提出來的。因為全球百分之八十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人手裡,為了防止百分之八十的人不滿,就得給這80%的人嘴裡塞一個奶嘴,讓他們半滿足,就不會起來挑事了,這樣社會就穩定了。而實現奶嘴計劃的措施:一是開放娛樂產業,讓人們沉迷遊戲和色情不能自拔。二是讓人們隨便有個工作就滿足了,忘記了去抗爭。
  • 祥泰之州泰州:江蘇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共唱《我和我的祖國》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弘揚新時代奮鬥精神,展示江蘇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建功新時代的精神風貌,「新江蘇、新階層、新力量」——全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正在開展!每周,我們會推送江蘇各地的精彩視頻,今天這一期來自「健康名城、祥泰之州」——泰州!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女兒的另一個白人小朋友,父母都是加拿大金融業的高端專業人士,從小練習花樣滑冰。韓國花樣滑冰冠軍金妍兒是她的私人教練,已退休的俄羅斯著名芭蕾舞演員指導她的形體訓練。每周常規訓練五次,賽前集訓時常常不能上課。父母還豪擲千金包下整個滑冰場供她練習,孩子每天凌晨起床,因為只有那個時間段滑冰場還沒有營業可以出租。白人精英家庭雞血體育的目的何在?
  • 全球首家女子馬球學校成立 中國新興精英階層都在玩什麼?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導《財富》雜誌曾經撰文指出,10萬美元身家是高爾夫階層,100萬美元身家是旅行階層,1000萬美元身家是遊艇階層,1億美元才是進入馬球階層的門檻。
  • 中國共產黨對自由職業者階層的政治吸納與整合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自由職業者的規模與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共產黨對自由職業者階層的政治吸納也從有限、零星的吸納走向擴大、系統的吸納。政治吸納的方式包括中國共產黨直接吸納和通過黨領導下的政治體系間接吸納。總體上看,黨對自由職業者階層的政治吸納主要是一種精英吸納的模式。
  • 他信出現,泰國社會底層的甦醒!
    他信 他信的政策得罪了曼谷地區的精英階層 從泰國歷任總理的政策來看,曼谷的精英階層壟斷了泰國的經濟和政治局面他所提出的醫藥保健計劃,以無法支付醫藥保險的人為受惠對象,讓他們每回到醫院就診時以僅僅30泰銖(約1美元)獲得醫療保障。
  • 美國教育的階層化:上層培養領袖,中產培養精英,下層培養螺絲釘
    但是你真的了解美國各階層的教育嗎? 旅美作家、教育問題研究者萬維鋼(筆名同人於野)在他的《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中,基於自己的親身感受,分析了美國不同階層的教育,指出了國內大多數人在中美教育上的一些不太全面的認知,值得一讀。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 旅美博士看美國教育的階層化:上層培養領袖,中產培養精英,下層培養...
    旅美物理學博士、教育問題研究者、得到《精英日課》專欄主筆萬維鋼(筆名同人於野),在美國求學生活了多年,自己的孩子也在美國上學。他在自己的著作《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一書中,基於自己的親身感受,分析了美國不同階層的教育,指出了國內大多數人在中美教育上的一些狹隘的認知,值得一讀。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