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足記」走紅朋友圈 如何避免曇花一現?
原標題:你的「足記」會在朋友圈停留多久
電影式的寬銀幕、中英對照臺詞,這是近來朋友圈分享照片的標配。這種文藝範兒的流行要歸功於一款叫做「足記」的拍照社交應用。現在它的總用戶已經突破1600萬,日增量最高達到200萬。
而隨著「足記」的爆紅,不少人對這個只有8人的創作團隊感到好奇,當筆者聯繫團隊成員之一的宇文卿時,她坦言:「這兩天已經接受了數十家媒體的採訪,真的是說不出花樣了,這樣的現象級的應用,網上的爭議都很正常,只能謝謝大家的關注了。」
而業內人士對於「足記」的走紅模式也頗感意外,驚呼這是錯位的勝利,而細心的人會發現,它的標籤一度是旅遊產品應用。
用電影劇照的方式記錄旅行和生活
打開「足記」的頁面,可以看到「發現」頻道中有許多電影取景地可以查看。「足記」這款App的創意,源自加拿大攝影師Christopher Moloney,他熱衷於將自己的旅行地點安排在著名電影的經典場景之中。而不少影迷也喜歡這些畫面感極強的攝影方式。 而「足記」團隊的創始人楊柳對這種玩法相當欣賞,她從中獲取靈感,想讓更多人體驗這類文藝範兒。
其實,按照團隊的設想,應該叫「足跡」,可因為App Store裡面規定App不能重名,便改為「足記」,取「記錄生活」之意,讓用戶在旅行和生活中,找到電影取景地拍攝合成照,這也是它會被App Store歸入「旅遊」分類的原因。而「足記」團隊原本以為受眾的打開方式是:查看當前所在位置的劇照 → 打開相機 → 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合成照/對比照 → 發布。
當時的「足記」的受眾面窄得可憐,同時具備攝影與旅遊屬性的受眾人群實在不算主流,儘管這個調調是公認的文藝範兒。
然而2月4日app更新增加的大片功能卻改變了一切。談及緣由,創始團隊的核心——楊柳是這樣說的:「拍照是為了記錄,記錄是為了回憶,而人的回憶本來就是以電影化的形式一幀一幀地呈現的。」所以「足記」的產品功能,就從「前往電影的經典一幕朝聖」進化到了「每張照片都可以成為經典一幕」。在拍照這個行為之後,「足記」為用戶提供了電影寬屏的尺寸比例、電影字幕的文案樣式、電影膠片的色彩風格,進而最終完成了將照片賦予戲劇化的作用,即「大片模式」。」
在10天不到的時間,它在App Store的排名從Top 1000開外躥升到了免費分類全榜第1,堪稱奇蹟。在最鼎盛的時間段,它達到了日增200萬新用戶。
現在,它成了朋友圈的「拍照神器」
在3月8日被最美應用推薦後,不少網絡名人開始在微博微信上使用「足記」的大片模式,隨後它便成了人們口中的「拍照神器」,刷爆了整個朋友圈。
正如一位推薦人這樣評價「足記」,「最喜歡的一個功能,只畫幅比例變一變,提供濾鏡字幕,臺詞翻譯就四兩撥千斤,比層出不窮的花哨貼紙更貼人心。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而這就是「足記」走紅的原因吧,門檻降低,但表達不變。
對於突然其來的用戶增長量,「足記」團隊卻並未感到有多少欣喜。在他們看來。這次的版本可以說只不過是個「公測版」,無論流程設計、UI 界面、使用流暢度都還「一塌糊塗」。在這樣的情況下突然被展示到了數百萬用戶的面前,創作團隊有些不知所措。
最為糟糕的是,激增的用戶使得伺服器崩潰了,各類bug的出現令團隊始料不及,各類抗議紛至沓來,不得已團隊全員充當客服,開始安撫用戶。好在通過加班加點,伺服器擴容後,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為了這個問題,我們天天加班,儘管很累,但看到了新增的用戶,還是很有成就感。」宇文卿告訴筆者,這樣的經歷就是痛並快樂著。
喜新厭舊的網絡時代,「足記」能紅多久?
在最火的時候,「足記」曾霸佔蘋果商店免費下載排行的首位長達一周。但隨著它這周落到了第四位,更多的人開始把一夜爆紅的「足記」和去年的熱門應用——臉萌聯繫在了一起。網絡時代「喜新厭舊」,這樣的爆紅能持續多久?
在去年春天的時候,一款名為「MYOTee」臉萌的拼臉軟體開始在網上流行,一經推出迅速席捲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甚至廣受國外年輕人的喜愛,累計下載量超過3000萬,日增量最高峰超過300萬人次。然而,它已經半年多沒有更新了。
在媒體對「足記」的轟炸中,「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臉萌」是常見的標題,在他們眼中,「足記」將會重蹈臉萌覆轍,猶如一顆流星一般一閃而過。
對此,宇文卿表示,「將來的成功和失敗不是誰說了算,我們只是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一名團隊成員表示,無論是臉萌還是2013年以來的大多所謂「曇花一現」的移動應用,其實活得都要比業界想像的要好,「畢竟那麼大的用戶增長,即使留存率再低,因為基數夠大,不可能一下子就跌到水深火熱的地步」。
在談及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宇文卿告訴筆者,他們會繼續打磨產品,如果不是這次突然的火爆導致伺服器全癱,人手極度不夠,應該已經改到「發現」頁面了。另外,產品的性能還不夠好,比如濾鏡容易閃退等,都是要優化的。既然大家喜歡大片模式,就把這個模式深度優化好。最終沉澱下來的用戶,始終應該是圍繞地點和電影故事。
「足記」的誕生初衷是圍繞地點故事的,現在還有老用戶記得和懷念「足記」最初的口號——沒有故事的地點終究是冰冷的。「大片模式終究會審美疲勞,雖然我覺得用這種方式記錄生活不失為美好的表達。我們的核心價值是用圖片講故事,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這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為了下一步的發展,「足記」正在抓緊時間招兵買馬。「每天都有新人加入團隊」 宇文卿告訴筆者,「但我們現在還沒有盈利,也不打算植入廣告,我們希望還是首先保證社區的純淨。」
與此同時,他們也很忐忑。「每天都被推上風口浪尖,每天有人預言你快要死了。」不過,「足記」創作團隊目前很淡定,覺得即使死,也「死而無憾」了 ,畢竟沒有幾個應用能得到這樣一夜爆紅的機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