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une.)
別名:毒魚藤、蒙花、癢見消、鯉魚花草、魚鱗子、鬧魚花、野江子。
來源:
本品是馬錢子科植物-醉魚草屬灌木,高可達3米。莖皮褐色;幼枝、葉柄、花序、苞片及小苞片均密被星狀短絨毛和腺毛。葉對生,葉片膜質,卵形、側脈上面扁平,穗狀聚傘花序頂生,苞片線形,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紫色,芳香;花萼鍾狀,花萼裂片寬三角形,花冠內面被柔毛,花冠管彎曲,雄蕊著生於花冠管下部或近基部,花絲極短,花葯卵形,子房卵形,柱頭卵圓形,果序穗狀;蒴果長圓狀或橢圓狀,無毛,有鱗片,基部常有宿存花萼;種子小,淡褐色,無翅。4-10月開花,8月至翌年4月結果。
PS:
分布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生海拔200-2700米山地路旁、河邊灌木叢中或林緣。馬來西亞、日本、美洲及非洲均有栽培。
成分:
醉魚草全株有小毒,搗碎投入河中能使活魚麻醉,便於捕捉,故有「醉魚草」之稱。
醉魚草含有刺激性揮髮油,花和葉含醉魚草黃酮甙、醉魚草甙、柳穿魚甙、刺槐素等多種黃酮類。
PS:花、葉及根供藥用,有祛風除溼、止咳化痰、散瘀之功效。獸醫用枝葉治牛瀉血。全株可用作農藥,專殺小麥吸漿蟲、螟蟲及滅孑孓等。花芳香而美麗,為公園常見優良觀賞植物。
毒理作用:
能使魚類麻醉,人類服後引起噁心、嘔吐、腹痛及四肢麻木。
臨床中毒表現:
出現頭暈、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和震顫。
急救處理:
中毒早期應洗胃,再給予硫酸鈉或硫酸鎂導瀉,並口服大劑量糖水;嘔吐劇烈者應補液,給予葡糖糖鹽水,加維生素乙1,維生素丙。
PS:
中藥解毒可採用防風、甘草各5錢,煎成500毫升燉服,或用細葉鳳尾草(金蘭草)1兩煎服,也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