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要在地球軌道建電站?距地面38萬公裡,隔空輸電全球首例
在距地地面超過38萬公裡的地球軌道上,中國要在這裡建造發電站?這樣的隔空輸電絕對是全球首例。我國計劃把這座發電站建立在地球軌道上,在離地面38萬公裡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可以不停的獲取太陽能,並且獲取的太能量能量更高,對於發電將會起到巨大的效果,基本相當於讓太陽在為我們免費打工。
-
隔空輸電創全球首例,將在太空建新項目?
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南極的冰川也開始融化。因此保護環境變成了我們所有人的責任,這次我們國家就走在了前列,將準備在地球軌道上建立電站,達到全球首例的隔空輸電。隔空輸電創全球首例說到底,能源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用來發電
-
效率超過地球10倍!我國要搭建「太空三峽」,隔空輸電創全球首例
近些年,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同時,空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大幅度提升,對此生物學家覺得,溫室氣體的大批量排放所導致的溫室效應的加重是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原因。此外人類燃燒煤、油、燃氣和樹木帶來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較大程度上加重了全球氣溫變暖的速度,因此探尋無汙染的清潔能源變成頭等大事,太陽能發電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
把電站建在地球軌道上?隔空輸電創全球首例,美:中國人真敢想
據外媒報導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所正在建設一座太空太陽能發電站,整座發電站位於地球軌道上,可以源源不斷的把捕獲到的太陽能傳輸回地面,如果這一計劃成為現實,無疑是一項改變世界規則的技術成就。這種「天基」光伏發電站最大的優勢就是不受地球天氣氣候影響,由於地球軌道遠高於雲層,即使在多雲或陰天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在太空捕獲到足夠的太陽能。
-
中國這一工程絕無僅有,「太空三峽」隔空輸電全球首創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英國研究團隊發現,由於冰川融化,北極熊在3年內急劇減少,未來40年內北極熊將會消失。如果動物們瀕臨絕境,人類離死亡還會遠嗎?事實上,氣候變暖是人類造成的,焚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這些都導致地球溫度上升,日積月累才有了全球氣候變暖這一怪象。
-
38萬公裡外的親密「牽手」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完成在軌樣品轉移38萬公裡之外的親密「牽手」(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本報記者 餘建斌 馮 華《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7日 第 12 版)核心閱讀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
看,那38萬公裡外的中國紅
(國家航天局供圖 國家天文臺提供技術支持)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 38萬公裡外,一抹「中國紅」振奮人心。12月3日23點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
中國「星堅強」——獨自「爬」上3.6萬公裡軌道
「星堅強」——火箭異常後,它獨自「爬」上3.6萬公裡軌道這是一顆名叫「中星9A」的國產衛星,因運載火箭發生異常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卻靠自帶的燃料獨自在太空中「徒步」行進,爬升2萬多公裡,於7月5日成功定點,完成了一次長達16天的「太空自救」,堪稱中國「星堅強」。
-
中國發射全球解析度最高、幅寬最大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高分四...
通過系列高解析度衛星的發射,到2020年形成我國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能力。「高分四號」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間解析度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它的發射和應用將顯著提升我國天基對地遙感觀測能力。」許達哲說。
-
小行星正朝地球邊緣飛來,這次距地38萬公裡
在太陽系中,各大天體受引力的影響會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運轉,看似平靜的太陽系,卻偶爾會有一些行星在太空中亂竄,甚至會從地球邊緣掠過。
-
嫦娥五號攜月壤啟程回家 38萬公裡外的中國紅———頭條——中央...
(國家航天局供圖 國家天文臺提供技術支持) 38萬公裡外,一抹「中國紅」振奮人心。 12月3日23點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起飛前,國旗展示系統成功在月面打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展示「織物版」五星紅旗。
-
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距地球約16萬公裡
資料圖: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中新網文昌11月24日電(郭超凱段遜)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1月24日22時06分,嫦娥五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2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本次任務發射入軌精度較高,修正量很小。
-
「天問一號」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距地球約300萬公裡
記者上午從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7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距地球約300萬公裡,各系統狀態良好。
-
距地面2.8萬公裡,一顆巖石從澳大利亞上方掠過,有人拍到照片
雖說是「造訪」,但在很多情況下,它們離地球的最近距離都很遠,比地月平均距離38.4萬公裡還要遠得多,9月24日造訪的小巖石2020SC4與地球最近距離為576萬公裡。,而且而且離地面非常近,成為了很多天空觀察者的關注對象,不少天空觀察者很希望能親眼見到2020 SW。
-
距地球800多萬公裡,天問一號又要修改軌道,為什麼老是修改?
今年夏天,從地球去往火星的路上註定熱鬧非凡。先是以色列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然後是中國發射了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最後是美國發射了新一代火星車「毅力號」。據了解,天問一號通過將近一個月的飛行,如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800萬公裡。前幾天它剛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接下來它將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
-
天問一號距地球超1000萬公裡,探測器飛行正常
正在奔火途中的天問一號,於8月25日22時45分,距離地球突破1000萬公裡,飛行裡程約9300萬公裡,探測器飛行正常。此前報導天問一號奔向火星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3時17分25秒器箭分離,準確進入預定地火轉移軌道
-
「空垃圾袋物體」在地球上空600公裡的軌道上運行
一個不明物體不規則地繞地球軌道運行,這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空垃圾袋:不明物體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在地球上空近373英裡(600公裡)軌道上運行的外星物體可能是一個空垃圾袋(ETBO)。儘管它被認為是火箭發射的殘骸,但專家們並不清楚它究竟來自何方。由於ETBOs體積小、質量輕,其軌道模式難以預測是出了名的。專家們認為這顆奇怪的衛星很可能是一塊脆弱的材料,比如火箭上的金屬箔。
-
一行星將以距地球最小距離飛過 十年內離地球最近!
圖片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0日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消息稱,一顆「具有潛在危險性」的2011ES4號小行星將於9月2日飛過地球其直徑為22米至49米(約高樓大小),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不到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三分之一。 NASA數據顯示,預計這顆小行星將於北京時間9月2日0時12分,以12萬公裡的距地球最小距離飛過地球(地月距離38.4萬公裡),速度為8.16公裡/秒。 另據《印度快報》消息,這顆小行星於2011年3月2日被人發現,每9年繞地球一次。它屬於阿波羅型,即飛行軌道橫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
-
國產衛星"中星9A"回到3.6萬公裡軌道
國產衛星"中星9A"回到3.6萬公裡軌道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剛飛出地球後不久,它就被遺落在「半路」上。 這是一顆名叫「中星9A」的國產衛星,2017年6月19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如果成功入軌,也將成為我國首次覆蓋南海海域的國產直播衛星。 然而,衛星剛隨火箭飛出地球不久,就因火箭出現異常,被遺落在了距地面1萬6千公裡的太空中,而它離預定軌道的高度還差2萬多公裡!
-
距地面535公裡,B站衛星向你問好
這顆衛星由中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未來,「嗶哩嗶哩視頻衛星」還將為B站用戶定製拍攝任務,用衛星航拍美麗地球。嗶哩嗶哩副董事長兼COO李旎表示,「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就像從太空看世界的「眼睛」,會在距地面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俯視地球、觀測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