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復原的全世界第四輛dymaxion汽車。
他是一名建築師,卻沒有執照;是一名教授,卻兩次被哈佛除名。 建築設計師、工程師、發明家、思想家和詩人,這不是五個人,而只是一個人——喜歡別人叫他「巴克」的巴克敏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他一生的目標是讓人類在宇宙中成功行走。他是一個傳奇。
Dymaxion車起死回生
1983年7月,87歲高齡的富勒去世。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他論述了關於技術與人類生存的思想。他把這種思想稱為dymaxion,即「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以最少結構提供最大強度」。這個詞來源於三個單詞:dynamic,意思是動力;maximum,意思是最多、最大;還有ion,是指離子。
富勒解釋說,dymaxion就是要用很少的能量做更多的事情。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比如dymaxion車。
1933年夏天,富勒在康乃狄克州的橋港鎮發明了一種外形類似飛艇的流線型dymaxion車,它實質上是一艘陸地上駕駛的船。這輛車有3個輪子,前面兩個,後面一個,長約6.1米,車身為鋁製,沒有後窗,取而代之的是一架潛望鏡——富勒希望這輛車有朝一日還能在水中或空中行駛。
得益於其匪夷所思的設計,這輛dymaxion車不僅可以原地轉彎180度,而且相當省油,每百公裡耗油僅7.8升。「它的發動機相當於一臺割草機的發動機,效率高得難以置信。」它可搭載包括司機在內的11名乘客,最高時速達140公裡。與同時代的其他汽車相比,這輛車風頭十足,開到哪裡都會引起圍觀,「而與此同時,底特律卻在製造蠢笨的怪物,他們本來只需要聽一下富勒的觀點,就能學到有益的東西」。
不幸的是,dymaxion車問世後命運多舛。第一輛原型車只行駛了3個月,在參加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時在入口處遭遇了交通事故,受損的油箱洩漏了汽油,被引發的大火燒毀。第二輛dymaxion車造出來之後也很快毀於事故。第三輛在二戰期間為鼓舞盟軍士氣曾環遊美國,但後來卻被賣給了堪薩斯州的一家廢舊汽車處理廠。由於資金有限,以及投資者擔心該發明對當時的汽車市場造成衝擊,富勒的dymaxion車在1934年停產。
時間過去了3/4個世紀,第一輛和第三輛dymaxion原型車早已不存人世,僅剩下後來被用作養雞場雞籠的第二輛車現被收藏於內華達州裡諾的國家汽車博物館(National Auto Museum)。但這輛車也只是一個鏽蝕的軀殼,車內空空如也。
令車迷們驚喜的是,藉助第三輛dymaxion原型車的設計圖紙和對第二輛原型車的詳盡分析,擅長修復1930年代賽車的英國Crosthwaite & Gardiner公司現在又造出了第四輛車,令dymaxion車起死回生。
委託Crosthwaite & Gardiner的是榮獲過Pritzker建築獎的英國建築設計大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他曾經設計過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樓、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和倫敦的「醃黃瓜」(瑞士再保險大廈)。福斯特醉心於收藏汽車。他在1971年結識了富勒,並與富勒一直合作直到富勒去世。這第四輛dymaxion車,正是福斯特對「老友」和「導師」的紀念和敬意。
如今,第四輛dymaxion車正在西班牙馬德裡Ivorypress Art + Books舉辦的名為「巴克?富勒和地球號太空船」(Bucky Fuller & Spaceship Earth)的展覽中展出,該展出將持續到10月末。
未來思想的探索者
正如英國建築評論家喬納森?格蘭西(Jonathan Glancey)所說,dymaxion車是一個傳奇,反映了富勒致力於建設未來「Dymaxion世界」的奮鬥歷程。為實現這個目標,富勒不僅設計了dymaxion車,還設計了顛覆傳統房屋所有特徵的dymaxion房子、「全面」描繪並展現世界的dymaxion地圖等等。
作為20世紀下半葉最富創見的思想家之一,富勒發明了許多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思想和設計,dymaxion只是這些陌生的詞彙之一。他的設計總是走在他所處時代的前面,至今還是。
也許富勒最為人知的作品是網格圓球頂建築,這是將dymaxion地圖直接發展成為結構體系的產物。在一系列富勒督造的這類建築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67年蒙特婁世界博覽會上的美國館。事實證明,網格結構非常牢固而且輕便,網格球體還可以用更少的材料容納更多的空間,從此,「富勒球」這種網格球體結構就應用於各種場合,在世界各地不斷建造。
「富勒球」所蘊含的哲學理念甚至超越了建築領域,這種用六邊形和少量五邊形創造的「宇宙中最有效率」的造型甚至啟發了1985年的三位化學家,當C60分子被發現後,因為它的構造酷似網格球頂,甚至被命名為「富勒烯」。
儘管富勒充滿了無窮的創造能量,但按照傳統的標準來衡量,他的成果甚少,以至於他作為一名發明家的重要性難以界定。雖然有人借鑑他設計的網格球頂,甚至他造出了當年世博會上令人難忘的美國館,但從來沒有人拿來實現富勒所設想的大規模計劃,比如他於1960年提出的當地球資源枯竭、世界末日來臨之時保護曼哈頓的「金剛罩」。
但是,透過他的設計原理、研究和文章,富勒對後世的影響深遠。1969年,富勒出版了《地球號太空船操作手冊》(Operating Manual for Spaceship Earth),在他看來,地球是一艘統一的、自給自足的太空船,人類是太空船的太空人,以時速10萬公裡行駛在宇宙中,但這艘船的資源有限,人類必須知道如何正確運行地球才能倖免於難。這充分證明了他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方面的先驅者,使他成為反文化運動的表徵。
雖然在富勒去世後近30年的今天,我們依然無法完全理解他的思想,但正如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家巴裡?凱茲(Barry Katz)所說:「富勒最偉大的發明不是一棟房子、一輛汽車或者一座圓頂,而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