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記得上學時的課本裡有: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蘋果砸在了他的頭上,然後他就發現了」萬有引力「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牛頓同學長大了成了著名的科學家,很少知道這位牛頓同學還是名偉大的金融學家、貨幣研究家,他發明的」金本位「制度,讓他的祖國英國的貨幣:英鎊稱霸了世界30年!牛吧!牛頓同學長臉吧?人家可是位全才哦?雖然我們不能為自己的祖國長臉,但一定要長長知識哦。。。。。。噓,人家年輕的時候還是名種地的農夫呢,農夫都能成功,相信自己,我們也可以的,耐心往下看吧!
1696年,牛頓通過了當時的財政大臣查爾斯·孟塔古的提攜遷到了倫敦作皇家鑄幣廠的監管,一直到去世。他主持了英國最大的貨幣重鑄工作,此職位一般都是閒職,但牛頓卻非常認真的對待。身為皇家鑄幣廠的主管官員,牛頓估計大約有20%的硬幣是偽造的。為那些惡名昭著的罪犯定罪是非常困難的;不過事實證明牛頓做得很好。牛頓為此當上了太平紳士。
附:關於牛頓當過農夫種過地的故事,去百度百科找找吧。。。
牛頓最早提出這金本位制度 。最早實行金幣本位制的國家是英國,英國政府在1816年頒布了鑄幣條例,發行金幣,規定1盎司黃金為3鎊17先令10.5便士,銀幣則處於輔幣地位。1819年又頒布條例,要求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在1821年能兌換金條,在1823年能兌換金幣,並取消對金幣熔化及金條輸出的限制。從此英國實行了真正的金幣本位制。到19世紀後期,金幣本位制已經在資本主義各國普遍採用,它已具有國際性。由於當時英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突出地位,它實際上是一個以英鎊為中心,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金本位制度。這種國際金本位制度持續了30年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宣告解體。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時期,黃金是各國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英鎊則是國際最主要的清算手段,黃金與英鎊同時成為各國公認的國際儲備。英鎊之所以與黃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由於當時英國強大的經濟力量,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英國也是國際經濟與金融活動的重心,於是形成一種以黃金和英鎊為中心的國際金本位制,也有人稱之為英鎊匯兌本位制(Sterling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
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發展,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長起來。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美國在南北戰爭期間都曾經停止黃金與紙幣的兌換。[2] 到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2/3,絕大部分黃金為少數強國所佔有,這就削弱了其他國家貨幣制度的基礎。到1913年,全世界約有60%的貨幣用黃金集中於各國中央銀行,各國多用紙幣在市面流通,從而影響貨幣的信用,而一些國家為了準備戰爭,政府支出急劇增加,大量發行銀行券,於是銀行券兌換黃金越來越困難,這就破壞了自由兌換的原則。在經濟危機時,商品輸出減少,資金外逃嚴重,引起黃金大量外流;各國紛紛限制黃金流動,黃金不能在各國間自由轉移。由於維持金幣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條件逐漸遭到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並禁止黃金輸出,同時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2] 戰爭期間,各國實行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匯價波動劇烈,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已不復存在。於是金幣本位制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現代金融體系中,貨幣的發行方一般是各國央行,央行負責對貨幣運行進行管理和監督。而作為網絡上用來替代現實貨幣流通的等價交換品,網絡虛擬貨幣實質上同現實貨幣已經沒有區別。不同的是,發行方不再是央行,而是各家網絡公司。如果虛擬貨幣的發展使其形成了統一市場,各個公司之間可以互通互兌,或者虛擬貨幣整合統一了,都是以相同標準和價格進行通用,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虛擬貨幣就是通貨了,很有可能會對傳統金融體系或是經濟運行形成威脅性衝擊。
隨著Internet的發展,貨幣存在的形式更加虛擬化,出現了擺脫任何事物形態,只以電子信號形式存在的電子貨幣,也叫數字貨幣、虛擬貨幣。
看完文章,你有什麼想說的,或者有什麼經驗能分享,可以在下方留言區「寫留言」來說說!
MBI國際集團
幣圈裡最權威的智囊團
虛擬貨幣玩家賺錢
關注
MBI國際集團
微信搜索7個大字: MBI國際集團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