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誕生了很多文化。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文化和方言,外地人聽了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比如在河北邯鄲,經常能聽到一句話:「一推六二五」。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年輕的一代可能不知道,在電子秤出來之前,人們用的是那種老秤。在很早之前,一斤不等於現在的十兩,而是十六兩。解放前,人們都是用十六進位。但解放後,城市的斤和兩換成了十進位,人們覺得新舊進位換算起來很麻煩。因為十六進位用了上千年,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算法,一時半會兒很難改過來。按照這個算法,十進位的一兩是十六進位的0.0625,二兩是1.25兩,以此類推。可總得拋棄舊的東西,適應新的環境,不可能一直一層不變。
中國人還是很聰明的,一直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然也不會從原始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以及現代化社會。為了方便換算,有人就編了一套口訣:「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有了這個口訣,人們算帳的時候就方便多了。在人們打算盤進行交易的時候,就很流利地念出口訣,再也不用擔心麻煩了。
另外,「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還與珠算有關。珠算是指以算盤為工具,進行的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稱為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珠算」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徐嶽編撰的《數術記遺》一書,該書記載到:「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2013年底,珠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電子計算器出來之前,人們一直是用算盤算帳的,珠算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珠算也是有口訣的,「一退六二五,二為一二五」同樣適用,該口訣珠算叫「斤秤流法」。
那「一退六二五」是怎麼變成「一推六二五」的呢?原來啊,其中的「退」是退位的意思,與「推諉」的發音非常相似。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一退六二五」念成「一推六二五」,意思是說推卸責任,相互推諉。於是,兩人之間發生口角或者爭執時,經常會說「一推六二五」,來指責對方推卸責任,或者是將某件事情推出去不管。不得不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還是有很多有趣的東西,需要人們去發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