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
《陽臺故事集》
[美]赫爾曼·麥爾維爾 著 張明林 譯灕江出版社 2019-1
今年是《白鯨》作者、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誕辰200周年。年初,麥爾維爾生前唯一出版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陽臺故事集》中譯本面世。《白鯨》描寫了亞哈船長追逐並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過程和最終與之同歸於盡的故事,其中的航海見聞和冒險經歷不少來源於麥爾維爾本人當水手時的經歷。《陽臺故事集》中也有不少與航海冒險、島嶼生活相關的作品,例如《英肯特達群島,又名魔法群島》就講述了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奇特風貌和傳奇故事。在《本尼託·塞萊諾》中,美國「快樂單身漢」號船長在智利南端一個偏僻的港口發現了一條西班牙船,並上前提供幫助,小說從此開始陷入重重懸疑之中。
本書一共收錄了《陽臺》《巴特比》《本尼託·塞萊諾》《避雷針推銷員》《英肯特達群島,又名魔法群島》和《鐘樓》等六篇短篇小說。書名來自本書的第一篇小說《陽臺》,在這個故事裡,一座鄉間老式農舍安裝的陽臺成為了一個絕妙的觀景臺。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季節,這裡景色變幻,就像畫廊掛出一幅幅的圖畫,舊有的畫不斷褪色,新的畫卷逐漸展開,詩意盎然。在小說的最後,主人公走到了在陽臺上遙望和暢想的山中小屋,在沒有遇到房子主人之前,想像她的房子是仙山的小屋,她則是仙境中的仙后。誰知,她也憧憬著「我」的農舍和陽臺,她認為那不是一座農舍,而是白馬國王的宮殿——結尾令人陷入深思。絢麗奇異的描寫、豐富的想像、獨特的敘述方式和對人性的剖析,都是此書值得一讀的原因。
《色情》
[法]喬治·巴塔耶 著 張璐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2
哲學似乎遠離我們的生活,但這一次,被稱為「愛欲與死亡的大師」的法國哲學家喬治·巴塔耶所做的思考與生活密切相關。巴塔耶關注「被詛咒的部分」,他曾經寫過《被詛咒的部分》三卷本,其中第二卷是《色情史》,關注色情的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他也寫過著名的色情虐戀小說《眼睛的故事》,長期在黑市流傳。巴塔耶去世後,他的最後一本書《厄洛斯的淚水》還以有傷風化的罪名被當局查禁。
在《色情史》當中,巴塔耶指出,情感需要耗費大量的閒暇時間,而下流從根本上是節約、算計或禁忌的產物,冷漠與下流相關。常常,色情和愛所需要的細膩情感過早消失,粗俗和下流卻提前到來。而在這本1956年出版的《色情》當中,巴塔耶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探討了色情這個主題。《色情史》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題是「禁忌與僭越」,從內在體驗中的色情、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殺戮與戰爭、殺人和獻祭、結婚與狂歡中的僭越等多方面,分析了作為人類內心生活的一部分的色情;第二部分則為「關於色情的多份研究」,結合金賽、薩德、列維-史特勞斯及他本人的作品,分析了多種形式的色情,試圖揭開色情的秘密。
《瘋狂的譜系:從荷爾德林、尼採、梵·高到阿爾託》
[法]米歇爾·福柯 等著 孔銳才 等譯拜德雅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1
在《古典時代瘋狂史》當中,米歇爾·福柯寫到,「在荷爾德林之後,奈瓦爾、尼採、梵·高、雷蒙·魯塞爾、阿爾託都進行了這項冒險嘗試,直到以悲劇收場,也就是說,直到非理性體驗在瘋狂的棄絕之中遭到異化為止。」《瘋狂的譜系》一書就分別以這六人為主題,揭示了一個「瘋狂的譜系」的構成。例如,在荷爾德林的單元,編者收錄了布朗肖、拉普朗什和福柯等人的文章,從精神分析等角度對他的瘋狂進行剖析。在尼採的單元當中,有法國哲學家喬治·巴塔耶《病人的最佳發明》,也有布朗肖以斷片的形式討論尼採思想的《永恆輪迴、語言與瘋狂》,吉拉爾的《地下室超人》一文也剖析了尼採瘋狂的各種原因。本書總共收錄了二十三篇有針對性的著名研究文章,對這六位人物的瘋狂史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在本書作者之一安託南·阿爾託的眼中,法國文學家奈瓦爾其實沒有瘋,但一部分人為了讓他即將作出的揭露變得不足為信,將他指控為了瘋子。畫家梵·高也沒有瘋,「在梵·高從地球上經過之後,就連外部的自然及其氣候、潮汐、赤道的風暴,都無法維持相同的引力。」但正因為他的畫攻擊了體制本身的循規蹈矩,所以整個社會都「秘密地勾結起來反對他的良知」。這六位在文學、哲學、藝術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出於不同的原因被理性的世界放逐,但他們也都以暴烈的姿態表明了其真正的奇異之處。
《成吉思汗與今日中國之形成》
[英] 約翰·曼 著 姚建根 譯重慶出版社 2018-10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姚大力曾指出,蒙古高原、雲南、當代中國版圖內的其餘內陸亞洲諸地域合併在一起,成就為一個與漢文明區域共命運的多民族的、統一的「大中國」,這是元朝留給後代中國人的最重要的一筆政治遺產。
英國歷史學家和旅行作家約翰·曼精通蒙古語,對於蒙古歷史有獨到的研究。《成吉思汗與今日中國之形成》一書分為四個部分——「成吉思汗」「過渡時期」「忽必烈」及「餘波未平」——講述了成吉思汗把鬆散的草原部落聯盟塑造為一個帝國的歷程,以及忽必烈在祖父成吉思汗把當日中國的一部分併入幅員遼闊的「大蒙古國」的基業之上,又怎樣把整個蒙古高原變成了元代中國的一部分。過去,明人哀嘆「崖山之後無中國」,宋朝的滅亡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但是,在如今的學者看來,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一方面沿用了傳統的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官僚制度,另一方面也調動邊疆帝國國家構建模式當中的各種資源,影響和塑造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使得過去的「小中國」變成了「大中國」,影響了今日中國的形成。
《我的華格納人生》
[德]克裡斯蒂安·蒂勒曼、克裡斯蒂·萊姆克-馬特維 著 彭茜 譯理想國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1
本書兩位作者之一克裡斯蒂安·蒂勒曼是古典音樂界公認的繼卡拉揚之後重要的德奧指揮家之一,尤其擅長指揮德奧系經典歌劇和宗教音樂,因為他指揮風格相對保守嚴肅且本人身材龐大,他被樂迷親切稱呼為「大熊」。他也是拜羅伊特音樂節的音樂顧問,英國古典音樂評論人諾曼·萊布雷希特曾經評價他為「半個世紀以來最有天賦的德國指揮家」,並稱其對華格納的音樂有著直覺性的把握,「加上他的音樂語言和隱秘內心,在整整一代人中絕無僅有。」從青春期開始,「大熊」就完全被華格納愛好者包圍,也正是華格納作品的氣氛、音樂的色彩、配器,讓他決定成為一名指揮家。
《我的華格納人生》一書正是作者畢生對華格納的體悟。無論是業餘愛好者,還是專業的讀者,都能夠從本書中了解到華格納及其音樂的不同側面。從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說,身為作曲家的華格納為什麼這麼吸引音樂愛好者?《羅恩格林》《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等各部歌劇具有怎樣的特點,又在華格納的所有作品當中佔據怎樣的地位?那些試圖引用希特勒來解釋華格納的評論家到底值不值得信賴?從音樂家本人的角度來看,「大熊」也為讀者解答了在技術和能力上華格納對指揮家提出了怎樣的挑戰,並指出「無論你在華格納的階梯上爬得多高,上面總還是有空間」。他也寫下了自己在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和其他歌劇院指揮華格納的歌劇的親身感受,並告訴讀者和華格納相伴的人生有著怎樣的意義。
《亞當的肚臍:人體從頭到腳的趣味和秘密》
[美]麥可·西姆斯 著 侯福莉、王欣然 譯中信出版集團 2019-1-1
在接受了一場頸椎間盤手術之後,美國作家麥可·西姆斯只能平躺在病床上。醫生告訴他,人頭部的大小和重量相當於一個保齡球,脊椎就像向日葵的莖杆,承受著保齡球的重量。為了不讓「莖杆」折斷,抬頭的時候必須小心謹慎。就這樣,作者開始了康復,並且在消磨時光的過程當中閱讀了大量關於人體的書籍。他意識到,很多人們喜聞樂見的有關人體的傳說故事,都來源於對人體自然歷史的想像。文化和自然的交叉讓麥可格外著迷,因此就有了這本《亞當的肚臍》,本書聚焦的問題是人類的文化史如何反映它的自然史。《亞當的肚臍》分為「總司令部」「世界之重」和「傲然挺立」這三個部分,分別探索了人人可見的身體部位:頭和臉、手臂和軀幹、生殖器和腿。這三個區域都存留著進化的痕跡,也激發了人們豐富的文化想像力。
在作者看來,經過漫長的進化,人類形成了智人的身軀,成為了第一個已知的能夠進行自我審視的物種。於是,我們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有故事。而且,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人們對待身體的不同方式。有的人喜歡用母乳哺育,有的人喜歡在肚臍上打環,有的人喜歡剃光腿毛,有的人喜歡蓄留腋毛……對類似的身軀,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們對它的反應是複雜而有創造性的。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了解自己身體各個部分不為人知的奇妙文化歷史。
《我是個怪圈》
[美]侯世達 著 修佳明 譯湖岸、中信出版集團2019-1-1
美國當代學者、認知科學家侯世達(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的父親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史丹福大學長大,但是他的小妹妹卻不能開口說話,也無法理解其他人。父母求索治癒之方或至少是某種解釋的努力毫無成效,侯世達本人也對妹妹所處的困境展開了痛苦的思考,所以從童年開始,他便對心靈和認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思考意識以及作為一種存在或擁有物的「我」的物理基礎,這讓他感到「迷失、眩暈與極其的怪誕恐怖」。他以此為原點,廣泛涉獵各門學科,到27歲,侯世達開始寫作自己的第一本書《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他寫作這本書首要的目標,是把人類自我的概念、意識的謎團和哥德爾的震撼發現聯繫起來。這本書大獲成功並且暢銷多年,但侯世達卻發現,實際上《集異璧之大成》想要傳達的根本性信息似乎被忽視了。
於是他再次提筆,書寫其有關靈魂、自我和意識的文字。《我是個怪圈》這本書討論的就是「我」是何物的莊嚴話題,在這本半思想自傳中,侯世達結合自身的經歷與思考,探討了「自我」的概念。他認為自我和意識的本質是一種「怪圈」,它作為一種抽象反饋寓居於我們的大腦。全書融合了哲學、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 腦科學和數學哲學,討論了在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說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畫了我們的心智。侯世達希望閱讀這本書能讓讀者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反思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意味著什麼——事實上,就是反思純粹的「存在」之義。此外他也十分重視形式與內容的交互,對視覺優雅型有極高的追求,因此閱讀本書不僅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戰,或許也是一次不錯的視覺體驗。
《訂閱:數字時代的商業變現路徑》
[美]羅伯特·金奇爾 馬尼·佩伊萬 著 關嘉偉 譯中信出版集團 2018-12
過去,消費的媒體內容由國家或企業壟斷,媒體行業主要依賴三種收入來源:廣告、交易和訂閱;如今,人們可以自己決定看什麼、讀什麼、聽什麼。在YouTube出現之後,人們第一次能夠享受到免費、即時和全球分發的視頻。Netflix等流媒體服務將傳統內容的「舊酒」裝進了流媒體的「新瓶」,YouTube這樣的開放平臺則改變了生產、分發和消費媒體的主體,任何人都能向世界上的所有人分享視頻。雖然在這些網站崛起之後,很多人質疑人們對娛樂內容的付費意願。但事實證明,吸引人們為自己喜歡的東西付費是一個相當可行的商業模式,而且收費統一、定期訂閱的模式是一種更可靠的收入來源。
兩位作者之一羅伯特·金奇爾曾經任職於HBO、Netflix ,現任YouTube商務官;另一位馬尼·佩伊萬曾是谷歌公司文案之一,負責為YouTube創作評論和社交媒體內容。在本書中,他們指出,媒體行業的未來掌握在粉絲手中。如今,明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因為他們深知直接與粉絲互動的重要性。通過這些網絡明星的故事,作者試圖講述媒體行業的運作方式變化。本書突出介紹了這些人的成名策略以及成名道路上面臨的重重挑戰,並希望藉此闡明他們的成功對於媒體行業未來的啟示。同時,作者也發現,訂閱模式的崛起也不僅限於媒體行業,幾乎所有類型的體驗——不論是上門推拿,還是外賣服務——如今都可以通過訂閱的方式實現。在這種便利性的支持下,訂閱服務對移動經濟的重要性,不亞於數字廣告之於網際網路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