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技術和模式正在不斷改變人們的衣食住行,也讓人們得以換一個角度來觀察身邊熟悉的事物。
上線僅兩年的滴滴打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記者近日從滴滴打車運營商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獲悉,在深圳使用滴滴打車的的士司機將近3萬,約佔深圳整體的士司機的80%,深圳用戶使用滴滴打車時選擇微信支付的比例約90%,相對其他城市較高。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合作的智能交通大數據管理平臺的數據則顯示,深圳的士每天平均運行裡程437公裡,每輛的士月平均走11362公裡,每輛的士一年下來走136344公裡,相當於可以繞地球3.4圈,「紅的」司機月人均淨收入約為8600元。
八成的哥愛用滴滴打車
8月以來,深圳市民蘇小姐已經用了近二十次滴滴打車,在雨天或偏僻處很難打到車時,這個「神器」幫她節約了不少時間,微信朋友圈裡「搶」來的「紅包」在增加樂趣的同時,也為她省了幾十元的打車費用。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聚集在城市中的人口增加,出行需求隨之激增,原有的城市交通體系和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為打車軟體的出現提供了土壤,實現乘客與司機之間最短距離、最少時間、最低成本的匹配。
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5月打車軟體市場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滴滴打車市場份額已達到68.1%,穩居市場第一。記者從小桔科技獲得的數據顯示,在年輕人比例相對較高的深圳,滴滴打車在深圳的市場佔有率超80%,與其他城市相比處於前列。此外,深圳乘客使用滴滴打車的訂單成功率全天約80%,領先於其他一二線城市。
據悉,在深圳滴滴打車用戶中,使用微信支付的比例約90%,該比例與其他城市相比較高。這與深圳的人群特點密不可分,深圳IT和工商業興旺發達,年輕人群佔比很高,願意享受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便捷服務。
數據顯示,在深圳使用滴滴打車的的士司機將近3萬,約佔整體的士司機的80%,滴滴打車司機中使用4G手機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不過,滴滴打車在新推出的司機端2.4版產品中對司機搶單模式作出重大改進,改變了以往單純依賴速度為主的搶單模式,將計程車與乘客之間的距離作為最重要的參考依據,這意味著過往所有手快、網絡快或者其他輔助搶單模式都將失去作用,從而為的士司機創建了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搶單環境。
打車軟體的使用,也讓乘客與司機在萍水相逢之外有了一些互動,乘客可以通過打車軟體的評價系統為司機打分,給出好評或差評。一位深圳的士司機告訴記者,如果有乘客在網上給自己的評價不好,自己會反思整個服務流程中哪個環節做得不夠好,希望下一次改進。小桔科技提供的數據顯示,59.5%乘客表示使用滴滴打車軟體的司機服務態度都很好,滴滴打車軟體平臺的評價系統有利於司機提升服務質量。
一些的士司機對自己的接單數量在深圳的哥中的排名較為關注。記者從小桔科技了解到,接單數量排名前幾名的的士司機拼的就是效率,與不少司機都想搶大單、大活不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挑活,有單就走,多拉快跑,心態上很知足,單子積少成多收入自然而然就上來了。
最牛的哥最高日賺近1000元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合作的智能交通大數據管理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深圳共有15450輛的士,其中「紅的」10503輛,「綠的」3997輛,「藍的」也就是電動計程車850輛,黑色的士即無障礙計程車100輛。如此龐大的的士數量背後是一群默默奉獻的的哥,人數高達3.2萬人。
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2014年4月發布的《打車軟體經濟與社會影響調研報告》顯示,計程車行業從業者男性佔比達86.8%,36—60歲以上的司機佔比達53.5%,受教育程度主要以「高中/中專/職高」居多,佔比達53.7%,本科背景的司機佔比較低,僅為1.0%。
數據顯示,深圳的士每天平均運行裡程437公裡(按每個月平均跑26天計算),每輛的士月平均走11362公裡,一輛的士一年下來走136344公裡,相當於可以繞地球3.4圈。深圳「紅的」起步價為10元,「綠的」起步價為6元,結合大數據可以分析得出,深圳「紅的」的日均營業額為1235元,「綠的」日均872元,從平均日行公裡數來看,「紅的」比「綠的」要多運行近40公裡。
深圳的士日均運營次數都在50次左右,按照20小時的運營時間來算,每小時運營2.5次。「紅的」司機月人均淨收入達8600元,平均日營業額1235元,平均日營業次數48次,「綠的」司機月人均淨收入可以拿到5460元,平均日營業金額872元,平均日營業次數48次。
2014年7月的數據顯示,扣除燃油費用、日租費等,最牛「紅的」司機拿到了975元的日淨收入,遠高於「紅的」司機的人均淨收入331元;最牛「綠的」哥最高日淨收入714元,遠高於「綠的」司機的人均淨收入2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