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論,也叫因果論、宿命論,其實,人們更喜歡叫它命運,在人類歷史上,決定論一直是人類的主導思想,人們相信善惡有報,相信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按照決定論的思想,我們可以用今天的果,去推過去的因;也可以用今天的因推未來的的果。理論上,世界上沒有秘密,只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生物,如拉普拉斯妖,就能推算出世界上的所有事情,相比起來,算命只是小意思,宇宙中所有已經發生或者還未發生的事就像劇本,已經被寫好了,而人類、甚至宇宙中的天體,只是演員,存在的意義就是把這個劇本變成現實。
不過,決定論雖然統治了人類的思想幾千年,但是垮臺起來也很快,一方面是人類不再相信決定了的命運,另一方面是微觀領域否決了決定論,而微觀領域是物質的基礎,微觀世界都不行,宏觀世界肯定也不行。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在北京,那麼可以預測,他要麼繼續待在北京,要麼離開北京;但如果一個人同時待在北京、上海、重慶,你還怎麼預測他下一步的位置?
因此,一方面是科學上否決了因果論,另一方面是變化了的人類不再相信命運,在這樣的背景下,決定論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過,人類真的不再用決定論了嗎?事實不然,科學離不開決定論,因為科學就是在因果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科學家通過現在觀測到的現象,儘管這些現象和整個宇宙比起來,不算什麼,但科學家仍然以這些極度殘缺的果,去推測180多億年前宇宙完整的因,不僅推測出宇宙大爆炸,甚至把宇宙大爆炸時期的情景描寫得十分詳細,好像真的發生過一樣,而且科學家更是用現在的因去推未來的果,就像太陽,科學家推測,太陽會在50億年以後走向滅亡。
這就非常尷尬了,科學家一方面不相信決定論,另一方面又用決定論來研究科學,這種狀態下不出問題才怪。所以,現在的科學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隨便舉個例子,比如科學家想觀察電子的粒子性,電子就表現出粒子性,科學家想觀察電子的波動性,電子就表現出波動性,那麼,電子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科學家無法回答,因為他們也無法看到電子同時表現出波動性和粒子性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就有科學家提出,不管電子的真正的樣子是什麼,對我們都沒有意義,我們看到的電子是什麼樣,電子就是什麼樣,很顯然,這樣的觀點已經偏離了科學,但又無可奈何。
總結,科學雖然推翻了決定論,但是科學也離不開決定論,科學家在某些方面否定決定論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在用決定論預測著過去和未來,因此,科學家才能推測出180多億年以前的宇宙大爆炸,才能預測出50億年以後的太陽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