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聖經啟示錄》中提及「把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人」,這是什麼意思?
「測不透」要是按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大意是「神秘」、「猜不到」、「無法預估」等,但是,在《啟示錄》中,它的意思應該是「沒有窮盡的」、「無盡頭的」。
而「豐富」則與它的字面意思無關,乃是指代「智慧」,所以,「測不透的豐富」整體可以解釋為沒有盡頭的智慧的海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會,每當談到「智慧」時,我們的態度往往是尊敬的,但是,當提及把智慧傳遞給別人的學者和老師時,有相當一部分人透露出輕視,甚至怠慢的狀態。
造成這種情況,部分原因是這份職業本身的社會地位降低,它的話語權以及權威性都遠不及上個世紀。
另一方面,部分從業者的能力低下,以及不敬業的態度,也造成了其社會認知度的偏差。
當20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歷史學家理察·霍夫斯塔特提出「反智主義」的概念,來說明這種社會現狀時,充分表明這種現象已經不是個別國家的個別現象了,而是一種時代的特徵。
答案顯而易見。儘管的確有某些不良的現象使得我們看輕了智者,但卻不應該就此輕視「智慧」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我們還是應該主張讓內行人領導整個社會向前發展,而不應該由外行人指導內行。
這時,有人一定會糾結於過去智者中的部分錯誤,以至於有人經常喜歡提及過去由智者犯下的過錯,渾然忘了人類社會能取得今天的發展,也正是由於智者們的功勞。
人不應該沉緬於過去的錯誤當中不能自拔,而是應該清楚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軟弱,儘管他竭盡心力勞碌工作,他仍然感覺自己做的多麼有限,應該再多努力。
如果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局限性,那便是一個驕傲的人,除了他自己,什麼都看不到,他又能取得什麼發展和進步呢?
如果他甘願如此,那麼好吧,這是他的自由,但當他把這種態度傳遞給別人時,你應當知道這是錯的,萬不可效仿。
說到這兒,你多半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這——有用嗎?
有人說這是中國人的特徵,凡事必先問「有用嗎」。其實不是的,在每個國家,你都能聽到類似的問話,我們如此強調正確對待智者和智慧,它能對我的生活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改變嗎?能讓我的薪水增加嗎?能讓我衣食無憂嗎……
有些智者收到了普通人的訴求,於是把自己宣講智慧的方法也盡力地朝「實用性」方面靠攏,可我們都知道,這不僅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降低了他們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和權威性,外加一頂「華而不實」的帽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無論智者還是老師,都不應該成為完美的象徵,就像孔子之所以被尊稱為「聖人」,也不是因為他本身的德行毫無瑕疵。
智者是知識的傳遞者,是智慧的講述者,是獲取智慧的方法的傳承者,他們要做的,不是讓你尊敬他們,而是尊敬他們傳遞的智慧,因為智慧的價值是「測不透的豐富」,意味著人類文明的傳承,不能因為你輕視智者,就對他們傳遞的智慧不加重視。
那麼,怎樣才算是尊敬智慧呢?
不是頂禮膜拜,也不是羨慕嫉妒,而是要通過嚴格的自律,還有認真的學習,使自己不斷得到提升,也能使自己不斷認識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始終保持謙卑向上的心。
換句話說,智慧應當是每個人心中的「泉眼」,而每個人的責任應當是盡力保護它,使它可以源源不斷地湧出乾淨的水來,滋養人的生命,使人和社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