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關「洗手液含致癌物三氯生」的消息在網上傳的很熱鬧,後又有專家表示,其中的三氯生其實不太可能致癌。那麼,洗手液到底對人有沒有危害呢?
洗手液是一種很常見的日用品,其作用就跟它的名字一樣:用來洗手。當然,肥皂(包括俗稱的香皂)也可以用來洗手。實際上,洗手液的功能與肥皂類似,通過以機械摩擦和表面活性劑的作用,配合水流來清除手上的汙垢和附著的細菌。不過,洗手液往往還會標榜自己添加了抑菌成分,可以更有效的消除細菌,並在一定時間內,部分地抑制細菌在皮膚上的繁殖。這樣,就可以讓雙手的皮膚保持相對潔淨,降低傳染疾病的風險。引來爭議的,正是這部分抑菌物質。
我們常說的抑菌物質,通常有抗生素類和具備抑菌活性的非藥物消毒劑兩類。其中,抗生素類是指那些可以作為藥物使用的化學物質(如常見的阿莫西林、氟哌酸等),但它們很少用作日用品的抑菌劑。這倒不是因為其殺菌功效不佳,而是要防止抗生素濫用。
因此,洗手液裡添加的通常是具有消毒、抑菌作用的非藥物化合物。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抑菌」,指的是它們在實驗室中顯示了抑制細菌繁殖的功效,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經發出聲明稱,在美國,有「抗菌」標誌的非處方類洗護用品的「抗菌」實驗,並不是直接地測試該產品在降低感染率方面的功效。而且,在預防疾病方面,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標有「抑菌/抗菌」功效的洗護用品優於普通的肥皂和清水。
目前,洗手液中用得較多的抑菌化合物,有三氯生(Triclosan)、三氯卡班(Triclocarban)、OPP(2-苯基苯酚)、PCMX(4-氯-3,5-二甲基苯酚,又稱「對氯間二甲苯酚」)等。另外,某些洗手液的配方表中,使用了含義模糊的說法,如「BMAS抑菌成分」,這不是化學上通用的縮寫,因而尚不能判斷其實際成分。此次,引起大家關注的是三氯生。
而在上述幾種有抑菌作用的化合物中,研究得較為透徹的也是三氯生。2012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公開了一份關於三氯生的消費者指引,對其安全性評價:「目前,尚無實驗數據證明三氯生是對人有害的……雖然,有動物實驗顯示,它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動物的激素水平,但沒有證據證明它會對人類產生類似作用。」換句話說,以目前的科學研究水平來看,三氯生還是一種安全的物質,FDA還批准將其用於牙膏。
另外,從現有數據看,三氯卡班、OPP和PCMX都被認為是對人相當安全的物質,其毒性非常低,應該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通過對肝細胞的體外實驗,也未發現它們能顯著的導致突變發生。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腫瘤研究院(IRAC)公布的一份常見物質的致癌風險研究報告中,將OPP定義為第3類物質,即尚無證據顯示其有致癌可能性的物質,與咖啡因(茶和咖啡中廣泛含有的物質)同屬一組。
同時,考慮到上述物質是添加在洗手液中,基本上只可能通過皮膚滲透而被人體吸收,其攝入劑量更小,其健康風險應該是進一步降低的。總之,從目前的科學研究來看,用於洗手液中的抑菌物質,只要是經過衛生監管部門批准使用的,都是安全的,並無明顯的致癌風險。
作為消費者,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有沒有必要去使用這些抑菌洗手液?或者說,這些洗手液,是否真的如其廣告所說,能給我們和家人的健康,帶來額外的保護作用呢?這恐怕還真不一定。
那麼,對於這些聲稱具有長時間抑菌作用的洗手液,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期待,才算合理呢?
首先沒有必要害怕,畢竟FDA、IRAC等相當靠譜的專業機構並未對其安全性提出警告,大可放心的使用。同時,也無需寄以過高的期待,因為洗手液畢竟不是藥物,其審批過程無需提供像藥物那樣嚴格、完整的實驗數據,其效果也未必有宣傳的那麼好。總之,洗手這事,態度、意識比洗手液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