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金錢永不眠,為你解密美國航空巨頭波音困局背後的故事

2020-09-09 愛比賽的小蝸牛

波音787顯示屏

2020年對波音來說可謂是「流年不利」,737MAX帶來的影響仍未消退,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使得國際航空產業萎靡不振。作為全球航空製造業霸主的波音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壇?


風起青萍

2019年12月29日,華盛頓,國會參議院聽證會。

參議院商務委員會航空與航天小組委員會主席,美國參議員特德·克魯茲雙眼正緊盯著聽證席上的波音時任CEO丹尼斯·穆倫伯格。這場聽證會是波音737MAX造成兩次重大事故後的首次聽證會,這兩次墜機共造成346名乘客和機組人員死亡。美國國會的議員們當然很想搞清楚這兩起致命事故中,波音公司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很顯然,這次聽證會並沒有取得什麼結果,特德·克魯茲甚至指責穆倫伯格的證詞「令人沮喪」,因為穆倫伯格總在「躲躲閃閃」。最後,被「環顧左右而言他」弄得已經不耐煩的克魯茲參議員問了穆倫伯格一句:「What does that say about the culture at Boeing?(這對波音文化意味著什麼)」穆倫伯格被現場記者拍攝到表情僵硬、嘴唇緊閉、無言以對。


波音怎麼了?

這兩起事故中,究竟暴露出了波音存在的哪些問題。為什麼作為波音初心、立身處世的「工程師文化」被悄然拋棄?

為什麼波音現在的質量管控如此混亂?

為什麼寧可將大部分營收現金流投入股市為股價錦上添花,也不願多投入研發?

現在波音的企業文化又代表著哪些人的什麼想法?

要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先回看7年前的一條消息。

 2013年底,波音公司批准了一項規模達到1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而這一計劃的規模,也刷新了波音公司股票回購的歷史紀錄。在談到實施回購計劃的原因時,波音公司表示,由於包括787客機在內的機型銷售喜人,帶動現金流增長,公司實施此輪迴購計劃,也是為了回饋各大股東。波音還強調,回購也反映出公司前景「頗為樂觀」。

這則消息聽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如同上市公司的正常操作。但事件永遠不會只有一面,波音的財務記錄顯示,過去10年的自由現金流總計583.7億美元,而波音在股票回購上就花費了434.4億美元,佔自由現金流的74%。波音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回購自己的股票?


股票回購的秘密

股票回購,就是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直接買入自己公司的股票。回購後的股票被記為庫存股票,從流通股裡減掉,在所有者權益裡要把庫存股票減掉。因此,當一個公司回購股票時,它的所有者權益減少了,而每股盈利等於淨利潤除以流通股。簡單地說,就是每股的收益提高了,進而推動公司股票持續性上漲,投資人高興了,公司在二級市場上也「顏面有光」。

波音從2013年開始大規模回購股票,當年回購了28億美元。回購的力度在2017年達到巔峰,一共92億美元。2013~2019年一共用了434億美元進行回購。而同期,波音的研發資金則始終保持在每年30億美元左右。

股票回購到底有啥「魔力」能讓波音的管理層連續數年,花巨資不間斷執行回購?

這還要從上市企業的管理層激勵機制和金融市場投機相互融合說起: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逐漸放鬆對金融業的管制,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業虛擬經濟快速膨脹,利潤更是讓人咋舌。股權、期權激勵等藉助現代金融工具的薪酬管理方法,開始在美國上市公司中流行起來。

大環境下波音也未能免俗,但關鍵的一點是,公司高管層的收入和公司業績(其中,很具體的一個就是公司股價)表現掛鈎。例如,波音公司發行一種「業績股」只有當波音公司的股價連續5年上漲10%,「業績股」才能轉換成市場上流通的普通股,也就是變現。

以2017年波音CEO(執行長)、CFO(財務長)、EVP(執行副總裁)三個高管的薪酬結構為例,其中,股票激勵部分分別佔到總薪酬的34.2%、69.4%、48.5%。CFO薪酬中將近70%,也就是將近1200萬美元(按當時股價折算)來自股票激勵。這導致一個怪現象:原本是想讓高管做出更好業績,結果卻淪為高管集體去維護、推高股價。波音在回購股票之後,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將回購的股份出售給高管,股票回購也就成為公司管理層合法地給自己加薪派錢的手段。

而在另一方面,在2019年底,持有波音股票的機構高達2256家,持股總數超過3.8億,佔比總股份的67.8%。這些華爾街的機構投資人也希望股價上漲,年年分紅派息。最終,股價上漲成為所有人共同的追求。所以,在內外合力的影響下,波音股價漲了。


問題爆發

2004年,波音公司在南卡羅來納州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以支持波音787客機項目,後來解散了合資企業,創建了現在被稱為波音南卡羅來納公司。

2009年,該公司選擇了該場地來建造787飛機總裝和交付線,現在這裡是一個龐大的園區,包括主要生產設施(120萬平方英尺)和2016年開業的最先進的油漆設施(25.6萬平方英尺)。

該工廠僱傭了7000多名工人和承包商,然而,工廠建好不久,就有各種報導稱:「工廠充斥著」以次充好的生產和薄弱的監督,這些都威脅到安全。《紐約時報》曝光了波音公司「數百頁的內部電子郵件、公司文件和聯邦審查記錄」,以及對北查爾斯頓工廠十幾名現任和前任員工的採訪,揭示了「一種重視生產速度而非質量的文化」。該報稱,工廠員工描述了製造過程中的缺陷、飛機上留下的遺棄物,以及在向聯邦監管機構提交的「近12起舉報人的索賠和安全投訴」中,工廠要求他們不報告違規行為的壓力。

這些事關性命的大事情波音公司為什麼不重視呢?那是因為波音自己出現了一些變化:首先是公司領導層的調整,隨之而來是發展戰略有了變化,接下來又涉及企業文化的改弦更張。

早在1996年,波音新任CEO費爾·康迪特上任時就說:「波音的首要任務已經不是製造一些領先於同行業的新型飛機。如今,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努力創造一個以穩定股價為基礎的發展環境。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注重利潤,就開始琢磨降低成本,減少研發,提高毛利率,財報數據成了最重要的KPI,掙錢的才是最重要的。

康迪特之後繼任者是哈裡·斯通塞弗,其有一個更直截了當的綽號:「只圖眼前的哈裡」。他原來的一位上司曾經表示:哈裡對研發不感興趣,他只喜歡在年度報告裡,告訴大家這次公司又賺了多少錢。在加入波音後,他有一次看了財報後說:「我們得到的經濟回報甚至還比不上可口可樂,這真讓人難受。」

經過了一番「騷操作」,波音讓長袖善舞的「財務高手」們徹底取代了務實的管理和技術人員,躋身公司領導層,掌握公司發展,公司的整體目標把財報數據奉為圭臬,這一切做法都為後來問題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近十年波音股價變化

除了領導層過分注重股價,波音還有一個隱患——人才斷層。而領導層以短期盈利為第一目標,更加劇了這一問題。

近年來,波音的外包比例逐年增加:在早期727項目中,外國供應商的工作量只佔2%;到777項目,這一數據升至30%;而到787項目,達到了70%。

康迪特在位期間還宣揚過:「我們就是一個裝配公司,或者叫設備集成商。」產業鏈的轉移的確是讓財報好看了,但卻帶來會丟掉公司未來的大問題:交付延遲、技術外溢、利潤外流、質量難以管控。

737MAX的誕生過程,則把波音的追求短期利潤展現到了極致:2011年春季,曾作為波音十幾年獨家客戶的美國航空突然打算向空客公司訂購數百架新型省油客機。

為了挽回美國航空,波音公司放棄了需要10年時間的新型客機開發計劃,決定更新主力客機波音737,並承諾改進型號能在6年內完成。3個月後,波音737 MAX方案誕生。匿名的波音員工們稱,工程師曾以兩倍速度提交737 MAX技術圖紙和設計方案,工作節奏十分「瘋狂」。


日子還要過

作為一家百年老店,「工程師文化」長期以來都被看作波音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波音產品能夠得到市場和用戶認可的「內在因素」。然而,當這一切慢慢被侵蝕和丟棄,人們才發現即使身量如此龐大的航空航天業巨頭也會變得脆弱不堪,以致於面對新冠肺炎危機,竟然拿不出自救的資金。

波音,說到底是美國製造業的代表,「工程師文化」就應該是其安身立命之本,當它捨本逐末,轉而以華爾街為榜樣,醉心於資本運作、資金槓桿和股票操作時,它的危機已經悄然埋下伏筆。當波音不再是美國製造、高質量、安全可靠的代名詞,危機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由此來看,波音的「坑」完全是自己挖的,這代價當然要它自己來扛。

不過話說回來,儘管這段時間波音的日子不好過,甚至向美國政府申請了600億美元的救濟,股價也由高峰時下跌了70%,但畢竟波音百年來還是掙下了一份家業。民機、防務與空間安全、全球服務「三駕馬車」中最大的一方遇到困難,運轉不靈,但其他兩方運轉還算正常,防務方面雖然也存在質量問題突出、交付延期等問題,但畢竟是美國第二大防務企業,美國空軍依然大量訂購了F-15EX、F/A-18E/F、T-7A、KC-46A等新機,MO-25A、「忠誠僚機」等項目在有序進行。

從波音公司總體經營面來看,65%的營業收入(整個行業周期)來自商用噴氣式飛機,其積壓訂單仍高達5500架,價值3870億美元。根據該公司最新的2020年末計劃,這些積壓訂單相當於該公司近6年的產量,而僅商用飛機的收入將與公司過去4年的總收入持平。營業收入的15%來自經常性服務,20%來自防務承包。

波音公司的全部積壓訂單包括:商用飛機3870億美元,防務620億美元,全球服務(維護合同)210億美元,總積壓4700億美元、相當於2018年銷售額1010億美元的4.7年。

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波音的積壓訂單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創造出相對穩定的現金流。由於近12萬億美元的增長市場,積壓的訂單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穩定。所以從帳面數據上看,波音的狀況還沒有到一塌糊塗的地步。


後記

在給了近1億美元的補償和退休金後(穆倫伯格2015~2018年的薪金為7200萬美元,包括股票期權),穆倫伯格離職。新任CEO大衛·卡爾霍恩上任後表示:首要任務是解決737MAX的安全復飛問題。

波音是否能從這兩次事故中吸取教訓,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貪婪的合法性,觀後感!
    23年前,一部《華爾街》引起街頭巷尾的熱議,也使得麥可·道格拉斯成功地實現突破。現在,我們等到了它的續集——《金錢永不眠》,而且它是一部不得不叫好的電影。即使是沒有什麼金融知識背景,你也不用為看這部電影感到為難。它不難理解,而且會讓你沉醉其中。《金錢永不眠》在一個恰當的時間出現在了屏幕之上,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使其更引人關注。這不是一部紀錄片,它在現實基礎上進行了虛構性的故事再創作。
  • 金錢永不眠:電影《華爾街》教給我們的7件事
    原標題:金錢永不眠:《華爾街》教會我的7件事作者:屠夫1868「Greed is good.」屠夫問候各位早安。金錢永不眠,希望大家和我一樣早起。昨天的文章提到「Money never sleeps」,今天就來談談電影《華爾街》。屠夫看的電影不多,跟金融相關的就更少了,《華爾街》是其中少數的幾部吸引我反覆看的作品。一場「Greed Is Good」演講,吸引了多少學生以金融作為高考的第一志願(屠夫不在其中)?這部豆瓣評分8.2的高分電影,絕對值得反覆品味。
  • 這些電影,可以教會你華爾街是如何賺錢!
    《魔鬼營業員》節奏更快的英版《華爾街》《魔鬼營業員》是由詹姆斯.狄登執導,伊萬·麥格雷戈、安娜.弗瑞爾等主演的英國犯罪劇情電影。影片講述了英國巴林銀行的一位普通職員一心想當交易所裡的交易員的故事。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掛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欲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
  • 疫苗風暴與華爾街陰謀
    本周前兩個交易日,一個關於新冠疫苗的故事、一家美國生物製造公司,引發了市場暴漲暴跌。  現在新冠疫苗的消息有多重要已經不言而喻,經濟能不能V型復甦,市場能不能避免再次崩盤,甚至連美國總統大選的結局,都與它相關。
  • IPG光子納入標普指數 華爾街看好雷射巨頭增長潛力
    (原標題:華爾街看好雷射巨頭增長潛力) □本報記者
  • 播種夢想 華爾街英語全球創始人南開講座
    他,是李文昊博士(Dr.Luigi T.Peccenini),憑藉著永不言敗的過人毅力和超乎常人的智慧,創立了如今已經成為殿堂級英語培訓機構的華爾街英語。    李文昊博士不止一次強調:「我天生不是個商人,我一直是而且永遠是名教育工作者。
  • 6部華爾街商業金融題材電影,《華爾街之狼》才第三,不止看一遍
    最近十多年國外也出品了一些經典的華爾街類型電影,作品質量上乘,用簡單通俗的方式描述了那年金融危機的場景及由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部講述國外商業金融華爾街的電影。   話不多說,開始擼片。
  • 國家科技引擎:軍工巨頭的權力密碼
    華爾街的旋轉門 無論訂單還是法律制度,背後都是國家意志的直接體現,美國政府即使不直接與企業發生產權關係,也能通過這兩大法寶,給軍工企業戴上「緊箍咒」。但是,真正左右企業行為的權力中樞,卻不在五角大樓,而是在華爾街。 如今的美國五大軍工巨頭,多歷經上百年的發展演變史。
  • 看美國電影《華爾街》,了解川普這個資本家出身的貪婪與瘋狂
    兩個人開始在貪婪的驅使下繼續不擇手段瘋狂的在華爾街的狩獵場上大快朵頤,知道有一天他們把貪婪的魔抓伸向了巴德父親上班的公司藍星航空,心思縝密,貪得無厭的戈登為了利益最大化,想解散並賣掉藍星航空,這時候巴德恍然醒悟過來。他用戈登教會他的股市戰術開始對抗戈登,幫父親拯救了藍星航空。
  • ...是2016年大選的兩倍多——被金錢綁架的民主玷汙了「民主」二字
    原標題:2020年直接用於美國總統和國會議員選舉的費用將超過140億美元,是2016年大選的兩倍多——被金錢綁架的民主玷汙了「民主」二字激烈程度堪比貼身肉搏的美國2020年總統和國會選舉雖已塵埃落定,但餘波遠未平息,除兩黨纏鬥仍在繼續外,競選背後的巨額開支也讓人質疑所謂「民主」選舉的「含金量」。
  • 職場精英人士必看15部電影,比你讀MBA學到的還多
    《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WallStreet:MoneyNeverSleeps導演:奧利弗·斯通主演:麥可·道格拉斯/希亞·拉博夫一部於2010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為1987年電影場景同樣設於美國紐約市的華爾街,本片時間距首集23年後,環繞環球金融危機事件發展。3.
  • 美媒稱中國在美國還有個「強大夥伴」,華爾街
    (觀察者網訊)「中國在美國還有一個強大的夥伴:華爾街」,當地時間2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在首頁醒目位置的一份長篇報導中,使用了這樣的標題。文章認為,在川普破壞中美關係的4年間,一批華爾街人士扮演了促進溝通、盡力為矛盾降溫的角色,可謂中方的「夥伴」。
  • 宅在家裡必看電影,獻給網絡中的你,你看過幾部呢?
    》《作業系統革命-Revolution OS》《獨立遊戲大電影 Indie Game: The Movie》《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 Who Am I - Kein System ist sicher》《黑客帝國》《矽谷傳奇》《機器管家》《原始碼》《社交網絡》《現實生活中的海盜灣》《異次元駭客》《造夢者》市場、運營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甜心先生》《阿甘正傳》《雨人》《點球成金》《華爾街
  •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2018年04月08日 15:12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者:申嘉澍 字號 關鍵詞:美國;一本書讀懂美國史;背後;中華書局;陳會穎
  •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錢,總是用來「搶白菜」,而不是做科研
    確實,如今我國的網際網路巨頭目光都太「短淺」了,在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公司都在進行科技創技術的研發時,我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卻還在想方設法地割老百姓韭菜。當然,割韭菜這種事情他們也不是第一次幹,但這次卻引起了輿情很大的反彈,原因很簡單,「社區團購」損害的是無數以此為生的低端產業勞動者的根基。「社區團購」的運送模式近似於一種熟人與半熟人的買賣的關係,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降低成本。
  • 【君君電影院】5部絕對不可錯過的華爾街商戰大片
    說到華爾街大家都不陌生,美國的金融中心,全球金融大亨都嚮往的地方。是不是瞬間聞到了金錢的味道?有非常多的美國電影也是以華爾街為背景的。今天君君就給大家帶來了5部華爾街商戰電影,據說學金融的童鞋更加不能錯過哦!
  • 《電力之戰》曝預告 「卷福」解密愛迪生
    本文轉自【網易娛樂】;好萊塢電影《電力之戰》將於8月28日本周五登陸全國影院,今日該片發布了「愛迪生」版人物預告,將視角延伸至電影幕後,為你解密那些你不為人知的愛迪生密碼。愛迪生的扮演者,「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視頻中也首次談到他對這位天才與野心共存的角色理解:「愛迪生非常直接,永不停止,他不會停下來去反思。這是一個關於鬥爭的故事,一場戰爭,一次競賽。雖然有衝突,但偉大的創造由此誕生。這是影片的主旨,對現在這個意見極端分化的社會也有很深的意義,合作永遠能做出更好的效果。」
  • 美國金錢政治的「黑洞」效應
    美國的金錢政治,正猶如宇宙中的黑洞,是一個強大的引力場,把勢力所及的大量資本吸引過去,從而使既得利益的政治團體更加強大,形成一個「金錢+政治」高速循環的漩渦。 政治和金錢是怎樣唱起一出「互惠互利」的雙簧? 據中東媒體爆料,希拉蕊從一名沙特王室成員那裡獲得了高達20%的競選捐款,這些錢不僅有柯林頓夫婦演講的天價報酬,還涉及基金會資金流向。最近,「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不斷透風,為自己將曝光「柯林頓夫婦與沙特王室長達24年內幕交易」的猛料暖場。
  • 美國服裝工會獎提名揭曉 《社交》PK《黑天鵝》
    《鬥士》The Fighter s  《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  《大地驚雷》True Grit  時裝類:  《黑天鵝》Black Swan  《滑稽表演》Burlesque  《盜夢空間》Inception  《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