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資源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問題。充分認識節約資源的多維意義,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意義重大。
資源的有限性是資源的基本屬性之一。這種有限性是指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在質量、數量以及時間和空間範圍上的約束性,它又往往表現為稀缺性。當代中國人口增長的壓力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更凸顯了與資源有限性的矛
盾。因此,離開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同時,節約資源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證。我國人均資源量偏低,資源稟賦較差。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擴大經濟規模,而與這一進程相伴隨的必然是資源需求的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不通過「節流」和合理利用資源,就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節約資源還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基礎。糧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本身就是戰略性資源。在這個意義上,節約資源既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更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
節約資源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永恆主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節約資源、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貫穿於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就經濟增長方式而言,不同的增長方式對資源的消耗程度大不相同。過去中國經濟發展長期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特點,這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要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就必須大力節能降耗,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走一條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近年來,循環經濟日益被人們所認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緩解中國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汙染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更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節約資源體現了社會發展理念的升華,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厲行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荀子說過,「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諸葛亮則崇尚「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墨子指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唐朝詩人李商隱寫下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著名詩句。清朝思想家魏源也認為「禁奢崇儉,美政也」。時至今日,我們仍可感受到先賢們「崇儉」格言的重要作用。
人類在長期發展中,不斷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了一系列社會發展思想,如儒家的「效法自然說」、老莊的「因任自然說」、荀子的「徵服自然說」,西方學者的「環境決定論」、「環境可能論」等等。重視節約資源,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發展理念,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反映了人類在認識自然、認識自然與社會關係等社會發展觀念方面的新提升。現階段,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存在差距,個別高收入者,盲目追求高消費,圖虛榮,講排場,甚至「鬥富」、「比闊」,這既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會對貧困階層造成心理刺激,從而加劇社會矛盾。因而,倡導節約資源和合理消費,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意義重大。
節約資源是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經驗總結。20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發生了多起因過度開採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破壞致使人類遭受巨大災難的事件。這警示我們:對自然資源無度的開採和破壞,最終受害者將是人類自己。我們作為後發國家,完全可以以史為鑑,避免重蹈竭澤而漁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歷史覆轍。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節約資源是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迫切需要;反之,無視自然規律,搞掠奪性索取,必然遭到自然的報復。基於此,我們必須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同時減少排放,減輕汙染,降低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成本,這也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
節約資源是創新管理理念的內在要求。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的矛盾。先進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效率,是實現贏利的「增收劑」。要實現「增收」,一是合理分配、利用資源,同時要有效節約資源。在當前資源短缺成為世界性難題的情況下,節約資源無疑體現了當代管理理念的創新。節約資源也是實施科學決策的本質體現。決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者決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組織活動的開展和管理目標的最終效果。科學決策就是最大的節約,而要實現節約就必須科學決策。節約資源還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必要途徑。管理本身就是資源與需求矛盾的產物。通過管理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就是實現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節約資源既是衡量管理效益的一個重要標尺,也是管理的最終目的。
(作者系河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師範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