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逝世 彌留之際懇請放棄治療
2016年08月15日 02:1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8月8日零時40分,我國著名外科專家、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逝世,享年96歲。昨天上午,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醫院告別廳舉行,上千人趕來為他送別。據了解,吳蔚然教授曾在彌留之際留下遺願,懇請醫院尊重自然規律,不必採用「插管」等創傷性治療以拖延生命。
99歲老友坐輪椅前來送別
清晨5點多開始,就陸續有送別者來到告別廳門前,他們身著素服,胸前佩戴著白花,等待著為吳老送別。早上7點30分,告別廳的大門緩緩打開。可以看到靈堂中央,吳老身披黨旗,安詳地躺在鮮花叢中。
原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曾這樣評價吳蔚然:「從醫數十年如一日,醫德醫術有口皆碑,一貫勤懇嚴謹,樂於奉獻,堅持以病人第一,事業第一,黨的利益第一。」
在送別的人群中,有不少八九十歲的老者,都是吳老的故人。99歲的趙景心是吳老在燕京大學時期的同學,已99歲高齡,行動不便只能坐在輪椅上。得知老友辭世,老人一早趕到北京醫院。「太突然了,他照顧好了病人,卻沒照顧好自己。」去年兩人曾見過一面,沒承想卻成為永別。
約20年沒在家過春節
吳蔚然年輕時就學於北京燕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等高等學府。1957年,身為北京協和醫院主治大夫的他,因外科技術嫻熟而在醫學界小有名氣。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參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會診和手術。1973年,調入北京醫院後,專職從事高幹醫療保健工作。
為了做好醫療保健工作,吳蔚然每天早上7點離家,晚上7點回家。醫院為了便於他中午休息,在他的辦公室裡安放了一張單人床,而他卻在床上擺了上百本醫學著作和學術雜誌,中午坐在椅子上「啃」書本,追蹤國內外醫學新發展。哪怕是節假日,也很少休息,一有時間就泡在病房裡。
據他的老伴說,從1974年到1992年,吳教授從未在家裡過過春節。有一次在北戴河出差時,不慎摔傷,脊椎壓縮性骨折,院領導和同事都勸他回醫院治療和休息,但他穿上個鋼條護腰帶,疼得厲害了就吃兩粒止痛藥,一直堅持到出差結束。大家難以想像,一位長期患有頸椎病、兩次脊椎骨折、做過一次胸部大手術的老人,怎麼有那麼旺盛的精力和工作熱情。
對上對下一視同仁
儘管吳蔚然接觸的多是顯赫人物,可他對普通病人仍然一視同仁。護士長孫慶雲回憶說,1976年初,剛從護校畢業參加工作的她,突然患上結核性腸梗阻,因為合併有其他病症,住院治療一個多月仍然沒見好轉。吳教授得知後多次到病房看望,並鼓勵她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當時因工作需要,吳蔚然經常得去中南海,小孫疑慮對方沒有時間為自己手術。吳蔚然安慰她:「你放心,我會專門安排時間為你手術的。」後來經過周密安排,吳教授抽時間為小孫做手術。從那以後孫慶雲下定決心,要以吳教授為榜樣,像親人一樣對待患者。
同許多人一樣,吳蔚然也有自己的名片。他原先用了10多年的名片上只寫著北京醫院普通外科教授。近幾年由於參加全國政協和衛生部的外事接待活動,才加印上了名譽院長和衛生部國際交流中心理事的職務。而事實上他的頭銜有二三十個之多,有的頭銜還十分引人注目。
幾十年來,正因為吳教授醫術精湛、為人正派、作風嚴謹,使他得到了各種身份患者的信任。他曾給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治療、手術,曾守護周恩來總理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曾隨同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此外,他還多次為其他國家的元首診病、手術。
彌留之際懇請醫院放棄治療
據了解,吳蔚然曾在彌留之際留下遺願:「當我生命走向終結時,尊重自然規律,請不必再採用『插管』、『透析』、『起搏器』等創傷性治療以拖延無意義的生命。」
昨天,吳蔚然的孩子們在告別詞中寫道:「今天,您帶著一生的尊嚴走到了人生的終點。我們為有這樣的爸爸驕傲。我們想告訴您,我們的一生,以及您身邊許許多多人的一生,都因為曾經有您而更加美好。爸爸再見!」
文/本報記者 彭小菲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