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98歲老友坐輪椅送別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
2016年08月14日 15:31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今天清晨5點多,北京醫院大告別廳門前陸續有人來排隊。7點,這裡已經有數百人。他們都是來送別北京醫院名譽院長、著名外科專家、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吳蔚然的。8月8日,吳蔚然平靜地離開了人世。彌留之際,他懇請醫院尊重自然規律,不要再用創傷性治療拖延無意義的生命。
他離開這天,北京的天空一片蔚藍,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遙遠的天國中,老伴等著他;同樣是傑出醫學家的三位兄弟等著他。原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曾這樣評價他:吳蔚然同志從醫數十年如一日,醫德醫術有口皆碑,一貫勤懇嚴謹,樂於奉獻,堅持以病人第一,事業第一,黨的利益第一。
蹣跚而來看吳老最後一眼
早上7時30分,告別廳的大門緩緩打開。在「沉痛悼念吳蔚然同志」的橫幅下,吳老安詳地躺在鮮花叢中,身上覆蓋著黨旗。送別的人群中,有一位坐著輪椅的老者,他叫趙景心,98歲,是吳老在燕京大學期間的校友。得知老友辭世,老人一早專程趕到北京醫院,送老友最後一程。曾昭耆曾老今年已經88歲,他曾經擔任過賀龍元帥的保健醫生,也是吳老的好朋友。早上不到7點,曾老就趕到了北京醫院,在門口排隊近一個小時,就為了送老友最後一程。90歲的陳美傳專門來到北京醫院送別吳老。陳美傳曾經是北京醫院的一名兒科專家,後來調到友誼醫院工作。她故去的老伴王福權是吳老的同事。「1979年,老伴第一次胃癌手術時,就是吳老主刀。」90歲的陳老對當年的事情還記得很清楚。「2006年,我的老伴病重了,吳老還專門送來了他夫人做的點心。」
病人心裡的仁愛醫生
北京醫院很多大夫都知道吳蔚然常常提到的,「病人」二字是由「病」和「人」組成,病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看病人只看到病和只看到人都是片面的,都不利於對病人的治療。由於他常常能在治病過程中為病人創造一個輕鬆和自信的氣氛,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到他這裡,也就迎刃而解。他的病人名單中包括毛主席,主席很不願意讓醫療佔用他寶貴的時間。有一次,毛主席的身體上長了一個膿腫,需要手術。吳蔚然見到主席後,指著膿腫部位對主席說:「主席,這個問題已經表面化了,該解決了。」主席聽後笑著說:「你這個人很會講話嘛,讓人一聽就懂。好,聽你的,就解決吧。」李先念同志曾經誇獎吳蔚然講話的藝術性:「找吳蔚然看病,還學到不少東西呢。」1991年,一位大學老師住進了北京某醫院。病人久聞吳蔚然大名,手術前夕,通過家屬表達希望請他親自主刀的心願。吳老一口答應下來,可他卻沒考慮當時他的左腿已經出現了炎症,疼痛腫脹。手術那天,他早上8點進手術室,晚上6點出手術室,拖著一條病腿站了整整10個小時。當時,他已經是70歲的老人了,手術做完後,吳老已經不會挪步了,是工作人員將他扶出手術室。病人的家屬流著眼淚對他說:「吳教授,早知道您的腿不好,就不打擾您了,這樣多過意不去呀。」吳老卻說:「不要緊,不要緊的,休息一個晚上就好了。」
同事眼中的真正好人
所有接觸過吳老的同事及患者,都覺得他特別好接近,特別可親。北京醫院普通外科主任醫師吳國舉曾經拿著一篇13頁紙的論文向吳教授請教。「那時候電腦還沒有普及,吳老就一筆筆給我改論文。」吳國舉說,「吳院長修改過的論文,大到中心內容,小到標點符號,都留下了改動的筆跡,平均每頁紙上都有20多處吳教授的手跡。」吳老的論文改好後,吳國舉拿著論文到列印室去列印,剛好旁邊有幾位醫生,他們立刻斷定,這一定是請吳蔚然教授看過的,一看就知道是他的筆跡和風格。
北京醫院的司機們都願意給吳老出車,因為吳老對司機不僅是關心,甚至可以說是體貼入微。每次在院外會診或開會,碰上有可能誤餐時,吳老總會把一個在家裡準備好的、菜餚豐盛的小飯盒遞給司機師傅。司機趙德寬給吳老開了20年車,他稱呼吳老為「老爺爺」,吳老有時稱呼他為「趙師傅」,有時叫他「德寬」。8年前,趙師傅的父親得了腦血管病,得到消息後,吳老對趙師傅說,你趕快去照顧你父親吧,我自己打車回去。「他那時已經是88歲的老人了。」趙師傅還記得,吳老的老伴經常給他們做咖喱飯,「味道很正。」
吳老的外科手術經驗十分豐富,並有他的獨到之處。他對技術從不保守,並熱心培養年輕一代。許多隨吳老做過手術的年輕大夫都說,和吳教授一起做手術,心裡明明白白的,每做一次手術都有新的收穫。他總是邊做邊講,把自己幾十年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青年大夫還反映,從吳教授那兒學到的不僅僅是醫療技術,還學到了他嚴謹的醫療作風和處處為患者著想的崇高醫德。
吳老的孩子們在告別詞中寫道:「今天,您帶著一生的尊嚴走到了人生的終點。我們為有這樣的爸爸驕傲。我們想告訴您,我們的一生,以及您身邊許許多多人的一生,都因為曾經有您而更加美好。爸爸再見!」
吳老一路走好!
本報記者 賈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