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魯
來源:健康縣域傳媒
發熱門診自疫情爆發後,成為醫院最新關注的重點對象,因特殊時期國家提出了較高的建設要求,各醫院院長們也是發揮最大能動性建設高標準的發熱門診,那麼究竟什麼是「高標準」?縣域發熱門診如何起到「哨點」作用?
12月22日,由《健康縣域傳媒》《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雜誌聯合主辦了一期「平戰結合期縣域發熱門診怎麼建?」線上論壇。邀請到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王曙初、江蘇省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顧一陽、安徽省青陽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丁江水,以及來自醫療建築設計領域的北京中建建築設計院醫養建築研究中心主任、總規劃師劉建軍,獻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院方與設計方的激烈討論。
兩次改造,從「基本合格」到「規範化」
從國家要求醫院開始建設發熱門診開始,幾乎所有的醫院都是在探索,從經驗中學習。江蘇省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建設歷經兩次改造,實現了從「基本合格」過渡到「規劃化」的轉變。
江蘇省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顧一陽在分享中提到醫院根據江蘇省衛健委在4月和8月份出臺的相關建設標準對發熱門診的建設進行細化。「2017年的醫院發熱門診就是一個急診的診間,沒有單獨的出入口,更沒有三區兩通道,疫情以後,對發熱門診改造,當時選址成為難點,後經過評估,選在醫院一處遠離門急診、住院部,也有單獨的通道和出入口,通風良好的區域。」
500平米左右的發熱門診,只用1天的時間建成。醫院將原感染性疾病門診搬離,重新整改流程,封閉部分通道,使滿足發熱門診要求,不過因為缺少專用CT檢查室、隔離留觀室,也無單獨衛生間,只能評為「基本合格發熱門診」。
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
崑山第一人民醫院第二發熱門診改造源於10月青島的聚集性疫情事件,由於共用CT,導致青島這家醫院出現院內感染。「可設置一間CT室內需要佔據兩間診室的面積,我們醫院決定將發熱門診室外綠化區擴建3間隔離留觀室,並單獨配備廁所,達到了『規範化發熱門診』。」顧一陽說。
國家倡導「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其中,「早發現」很大程度上都是發熱門診疑似患者的初篩,也是發現病例的主要渠道之一。顧一陽特意提到醫院為多院區,更是在常態化防控期間,守好發熱門診這一道防線。「醫院的友誼院區為婦產兒腫瘤中心,發熱病人轉至本部,避開疫情影響,各院區互為倚重,統籌考量;每個院區都有一個感染性疾病小區,略做改造即可大致符合發熱門診的基本需求。同時,該院也在建設新院區,原規劃建設5層的單獨感染性疾病樓9000平米(門診加病房),隨著疫情防控需要,擴增至9層16000平米。」
為提升「平戰轉換效率」做好物資儲備
青陽縣人民醫院新建院區按照三級醫院規模建設,周期為3年,總床位510張,發熱門診位於主體建築的西北角,為獨立的1棟樓,設立有獨立特殊診間和普通診間。據青陽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丁江水介紹,規劃中除了充分布局「三區兩通道」,統籌區域醫療資源,建設負壓病房和負壓手術室外,對於新建更需要考慮提前預埋用於應急轉換的水、電、氣等管網線路,供氧管道內徑要考慮極端使用情況,減少改造工程量及難度,提昇平戰轉換效率。
青陽縣人民醫院新院區平面圖
提到「平戰轉換的效率」,在青陽縣人民醫院的新院區規劃中,為應對疫情,充分考慮了防護物資的準備。在院區北側規劃的行政樓隨時調整為應急物資儲備中心,根據各類防護物資、搶救設施、消毒設備等需求進行前瞻性地戰略儲備。
發熱門診位於院區西北角
人才的儲備也是青陽縣人民醫院基於平戰結合原則考慮的要素。丁江水說,「在新院未建成之前,醫院開始有意識地增加感染性疾病、呼吸與危重症等學科的人才儲備,打造緊急醫療救援隊伍,戰時狀態可作為先遣部隊。並有計劃地安排非重症專科醫務人員到重症醫學科輪轉與培訓,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出現重大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時能迅速轉換為新的戰鬥力。以及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在「三基三嚴」培訓、醫師定期考核中加大傳染病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比重,提升全體醫務人員對新發傳染病的識別、診療能力。」
可變式設計隨時待命武漢疫情
武漢市從疫情爆發以來一直是全國防疫工作重點關注的對象,本期匯報的嘉賓特意邀請到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王曙初。他介紹,自疫情爆發以來,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除本院區收治2000多個病人外,還有兩個院區收治新冠病人,並主體託管了一個方艙醫院。在疫情之中,在黃陂區可謂發揮重要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醫一患診室
王曙初說,「舊的發熱門診勉強能夠滿足三區兩通道的要求,空間極為不足,因此,醫院為緊急啟動發熱門診建設項目,選址為緊鄰感染性疾病住院樓前的一片林地。8月,頂著武漢似火驕陽開始了樁基建設,9月30日竣工,10月8日正式運行。發熱門診醫護人員37人,保證正常運行還是非常艱難的。」
該院也為發熱門診準備了單獨的設備,王曙初介紹,「除醫院專用雙迴路供電外,另外增加一套專用供電設備。對於發熱門診汙水採用集中預處理後,再排入醫院汙水處理進行二次處理。另外,在醫護人員通道門口專門配備了人臉識別系統,即便帶著口罩也一樣可以識別。」
人臉識別
可變式設計也融到了新的發熱門診中,「核酸採集採用可擴展設計,通道的每一扇窗戶可以平推出去,『變成』核酸採集窗口。空氣流通設計採取主動式,使空氣流向為:清潔區-潛在汙染區-汙染區-處理後外排,新風進風口預負壓處理後出風口距離36米。」王曙初又提到,「在發熱門診建成以後,為更加熟悉新流程,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醫院前後組織了兩次疫情預演。」
可擴展設計的窗戶
設計發熱門診應將其他門診考慮在內
來自北京中建建築設計院醫養建築研究中心主任、總規劃師設計師劉建軍在聽取三位不同醫院的院長講話後,特意提到了「南北差異」,由於各地標準的不同,或對政策的解讀不同,導致各地驗收標準、各醫院建設模式均不相同。
現階段各地醫院為應對疫情,重點放在發熱門診的改造上,劉建軍提到,「在建設的同時,應該將未來的肝炎門診、結合門診、愛滋門診考慮在內,要想避免患者從不同的區域進到樓內的感染風險,如若在已固定流程的基礎上,再想擴大面積或比較難。」
在三區兩通道的設計中,最有爭議是:將來醫生脫防護服的通道到底應該設計在哪?防護服算不算汙染物?劉建軍通過幾個他曾設計過的案例提出可以將緩衝區改為緩衝間,給予醫生一個脫衣緩衝的空間。
「很多時候想的部分和實際部分不盡相同,比如發熱門診內含不含PCR實驗室,不含去哪裡做實驗?如果送到中心實驗室,一旦發現陽性如何處置成為問題。含的話,避免了交叉,但空間要求、人員要求也相對提高了。因此,目前很多醫院現在是在室外搭起臨時檢測室,即使冬天這麼冷,也要在室外排隊,主要為避免聚集性傳播。」劉建軍建議,現在滿足基礎條件的情況做進一步完善。
最後,大家共同談到一個痛點的問題:發熱門診的運營,後疫情時代,發熱門診按照要求必須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成本,但收治患者幾乎在個位或零,更別談受益了。對此,劉建軍認為:「醫院就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防疫是治病救人的前沿部分,隨著醫療等級分配,三級醫院可能都沒有門診功能,他們負責是疑難雜症、高尖端手術等,二級、一級可能更多以綜合篩查、預防為主,將來公共衛生醫療中心會更多承擔發熱門診、傳染病門診的責任。」
責任編輯:王營
審核:汪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