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辦、北京衛人偉業國際醫藥研究中心承辦、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 POCT 質量管理培訓班舉行至第二天。
25日專題會議主題為:後疫情時代POCT的臨床應用。專題會議邀請到國內知名專家劉勇教授、李一榮教授、張洋教授作線上演講。以下為專題演講回顧。
後疫情時代的發熱門診建設立
劉勇教授簡介
劉勇教授立足現階段國內疫情「總體呈零星散發的常態化」特點對「後疫情時代」這一概念作出定義,後疫情時代並不是我們原來想像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的狀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 ,隨時都可能小規模爆發,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性的發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常態化意味著持久戰,防控需要新思維。
隨後劉教授分享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工作方案,工作目標包括四早四集中,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等目標要求。
實驗室檢測在工作內容中至關重要,劉教授強調發熱門診「哨點」作用,包括加強發熱患者閉環管理、加強病例排查兩方面。接著他詳細介紹了發熱門診實驗室的建設。包括發熱門診實驗室的建設原則、選址、布局、設備設施、規劃、管理與人員配置等。其中,發熱門診實驗室應開展臨床血液/體液、臨床生化、臨床免疫/血清學、臨床分子生物學等檢驗項目。
從新冠疫情談POCT技術
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李一榮教授簡介
李一榮教授從新冠疫情的實際案例出發,介紹了基因組測序、實時螢光 PCR 法、抗體檢測、新冠病毒核酸 POCT、新冠病毒抗原的快速檢測5種技術手段。他指出,未來一段時間,新冠的快檢與批量檢測同步進行。李教授以FDA有關抗原檢測的文章為例,肯定新冠抗原檢測的價值,分享文中「有症狀-POC抗原陽性」、「有症狀-POC抗原陰性」、「無症狀-疫區」和『無症狀-非疫區』四種判斷。
他分享了醫政醫管局近期發布的《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年版)》,指出方案中增加了流感與新冠肺炎的鑑別診斷,繼而分析病毒核酸、病毒抗原和血清抗體在流感診斷中的應用。
談到呼吸道病原體核酸的快速檢測時,李教授介紹了分子POCT檢測的前景與價值。最後他談到呼吸道感染炎性指標的POCT可以幫助我們區分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重症感染還是輕症感染。
POCT在出凝血疾病的診療中的應用
張洋教授簡介
張洋教授講解了D-二聚體在臨床中的應用,包括D-二聚體-POCT、INR-POCT、ACT-POCT等快速檢測。結合芬蘭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她介紹使用POCT測試和早期評估模型減少了病人在急診科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平均減少46分鐘。
她引用原衛生部「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和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再次指出D-二聚體POCT 檢測的現實需求。從醫院文件、管理規定到項目審批流程、培訓授權方案,她以阜外醫院的實踐為例介紹如何開展POCT的質量管理工作。
最後張教授談到新冠患者凝血異常的情況,指出POCT檢測凝血的相關指標有助於指導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的情況。
專題會議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