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電影怎麼變

2021-01-15 騰訊網

來源:環球時報;作者:董 銘

雖然美國目前仍深陷疫情之中,現在就提「後疫情時代」似乎為時尚早,但近日已有《綜藝》等業內媒體開始預測2021年之後的電影產業可能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趨勢。「2020年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徹底改變了電影的製作、發行和觀賞方式,電影產業擺脫疫情影響、迎接票房復甦前,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

《綜藝》從電影題材、院線生存、暑期檔、超級英雄流行文化等多方面來分析2021年電影市場的發展,其中特別提到中國「是否仍是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和好萊塢大票倉」?

超英片仍是主要發展方向

2020年好萊塢電影遭遇寒冬,許多大片只能推遲到今年上映。從目前已經公布的檔期和影片來看,《綜藝》認為「商業大片、IP系列影片和超級英雄片繼續是好萊塢主流,短期內不會改變」。迪士尼和華納仍然會把超級英雄片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今年超級英雄片仍有可能帶來盈利。

由趙婷執導的《永恆族》

更何況,各片廠為了榨取超英IP潛力,不僅翻出漫威和DC漫畫中的冷門超級英雄,還通過《永恆族》等影片挖空心思開發各種「多元宇宙」和外傳。在觀眾徹底厭倦之前,這類影視劇依然能帶來可觀票房。

此外,《007:無暇赴死》《速度與激情9》《碟中諜7》《黑客帝國4》《沙丘》等系列電影和經典IP的翻拍擁有多年積累下來的口碑,今年如果能在全球收割足夠票房,未來也有機會繼續投資製作。

但是由於疫情反覆,去年下半年和今年製作的新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像《奇異博士2》本周就傳出片場停工的消息,未來是否會縮減劇組規模,調整演員實拍和特效的比例,這是電影從業者需要面對的風險。至於今後會不會大量製作以「新冠疫情」為時代背景和題材的影片,業內仍存在爭議。

《綜藝》認為,越是「世道不好」,觀眾會越喜歡看些「舒心」的電影,「銀幕上出現那麼多戴面具的超級英雄,人們看了可能會有心理陰影」。

《華盛頓郵報》則認為,一些中低成本獨立電影會由於製作方承擔不起因疫情上漲的製作費用而擱淺,「但對恐怖片製作者來說,疫情帶來的恐慌卻是難得的題材和氛圍」。

好萊塢之外,歐洲和亞洲也一直在培育和開發自家IP商業系列電影,法國最經典的漫改系列《高盧英雄傳說》今年就在籌拍最新一部續集《中央帝國》,雖然因疫情一度中斷,但近期恢復了選角工作。

有韓國媒體則認為,觀眾未來可能會更關注那些在角度內容上與商業片完全不同的獨立電影,後者在後疫情時代可能會迎來爆發。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還會受歡迎嗎?

《八佰》成為全球年度票房冠軍

2020年世界電影市場格局發生巨大變動,中國以204億元人民幣(約合30億美元)的年度票房,超越北美的22.8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票房市場,並誕生全球票房冠軍《八佰》。

據《好萊塢報導者》分析,中國電影市場去年12月的盈利水平就已經恢復到同期的92%,但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卻從2019年的29%暴跌至10%,上映量也從往年的40多部下降到18部。

好萊塢對此也分為兩派,樂觀者認為這只是疫情造成的暫時現象,很多好萊塢影片去年全球撤檔,自然沒能給中國市場提供足夠產品。僅存的幾部《信條》《花木蘭》在營銷、宣發上捉襟見肘,而今年這些大片重返銀幕後依然保持競爭力,好萊塢在技術和故事層面仍有優勢。

悲觀者則認為,這次疫情在文化層面徹底改變了中美市場的取向,中國消費者對美式流行文化的熱情降低,中國人和西方的價值觀不同,而中國迅速從疫情中恢復又增強本國人民的自豪和激情。在這種趨勢下,好萊塢電影未必會一如既往地在中國受歡迎,即便是美國最頂尖的電影公司,2021年在中國的票房收入也會不如過去。

「院網同步」

除了仍待觀察的中國市場,全世界電影產業還關注深陷危機的院線從業者。去年疫情造成大量影院關門歇業,中國也有半年票房零收入,北美地區的AMC、Cineworld等連鎖院線更是徘徊在破產邊緣。許多歐洲影院艱難重開後,又遭遇第二波疫情的衝擊,這種情況在2021年何時能夠好轉,恐怕要指望疫苗的後續效果。

在北美,暑期檔通常佔全年票房四成以上,去年票房狂跌98%,接近消失。今年十幾部好萊塢大片的檔期同樣與暑期檔重合,如果到春天疫情仍然沒有好轉,那這些影片有可能撤檔或轉為線上放映,只靠海外票房難以回本。

華納已經宣布今年17部影片「院網同步」,迪士尼也計劃把《匹諾曹》等部分新片直接免費上線Disney+。至於Netflix、亞馬遜等純流媒體平臺,則在疫情期間趁機吸引大量用戶,培養他們「在家看電影」的習慣,即使手中暫時沒有IP資源,也能靠新鮮、免費的原創內容留住觀眾。畢竟今年連奧斯卡都承認這些在電視、手機和平板上播放的就是「真正的電影」。

相關焦點

  •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2020-11-27 19:07:29 與會嘉賓圍繞「十四五」規劃、疫情後消費態勢、雙循環新經濟等話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導向。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朝陽表示,每個人要尋求逆勢成長,「危」和「機」共存,變化並非都是不好的,也有機會,所以要更加勤奮地工作,用天空視角看看每個人和企業的全局,甚至尋求一些突破。
  • 後疫情時代的電影思潮——2020年至今個人十佳
    在這後疫情時代,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影的體會與心得,也算是與諸君共勉。越戰確實是戰爭電影最好的題材。這個結尾讓我想到前年李滄東的《燃燒》中,惠美在吸食大麻後的起舞。》之後,想著追一下Tom Schilling,後又發現《無主之作》的導演就是之前火爆國內影圈的《竊聽風暴》的導演。
  • 後疫情時代,苗木人的三個轉變
    隨著武漢城的解封,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新階段。疫情期間,工期延後、運輸受堵、用工難,以及額外增加的防疫成本等層層考驗,把苗木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在「後疫情時代」,苗木人又該如何應對呢?
  • 竹內亮回應華春瑩點讚:中國後疫情時代值得記錄
    疫情發生一年以來,許多西方國家包括日本的媒體對中國都有一些偏見,我正是希望他們能客觀看中國,所以才想到策劃這部紀錄片。」竹內亮說,中國的後疫情時代很值得記錄,也對世界有借鑑意義。他的新作品《後疫情時代》由四部分組成——《「沒人了」》《全民直播》《「去除」新冠病毒》《「零感染」的武漢》,分別聚焦疫情穩定後中國多個行業「無人化」技術應用、直播帶貨火爆現象、空氣淨化產業靠科技引領發展、武漢工廠萬名員工「零感染」且實現銷售額翻倍,展現了中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基礎上實現復工復產。紀錄片《後疫情時代》視頻截圖為何選擇這些題材?
  • 賈樟柯上影節大師班:疫情讓電影人反思
    「我相信經過疫情之後,電影工作者能夠拍出更有電影感的電影,能夠拍出更加適合在電影院大銀幕看的電影。因為我們經過一百多天沒有電影的日子,我們重新理解了這個媒介,重新理解了怎麼展示這個媒介,電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學在哪。」賈樟柯說。
  • 疫情圍城,電影在線
    春節檔電影轉戰在線平臺大年初一,字節跳動拿下《囧媽》版權。上線三天後,《囧媽》在頭條系四大平臺及智能電視鮮時光總播放量超過6億,這組數據體現出疫情期間用戶對優質內容的強需求。嘗到《囧媽》的甜頭後,字節跳動又一口氣拿下《瘋狂的外星人》等14部付費電影內容。
  • 危中有機 後疫情時代的空客願景
    此外,徐崗還就疫情對航空製造業的影響、空客應對疫情的措施、中國民航市場的現狀、後疫情時代航空業的發展趨勢等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記者:疫情對飛機交付帶來了哪些影響,空客是如何做出應對和調整的?徐崗:今年的疫情是航空業有史以來沒有遇到過的,給全球航空行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 疫情下,電影市場「休眠」 電影行業發力
    原標題:疫情下,電影市場「休眠」電影行業發力「《姜子牙》《奪冠》都是我在春節前就十分期待的電影,但是因為疫情的原因錯失了觀影機會。」西安醫學院大三的學生李婉晴是一個資深影迷,提到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她遺憾地說,「等到電影院復工之後,我一定要去把新上映的電影挨個看一遍。」
  • 後疫情時代POCT的臨床應用!
    25日專題會議主題為:後疫情時代POCT的臨床應用。專題會議邀請到國內知名專家劉勇教授、李一榮教授、張洋教授作線上演講。以下為專題演講回顧。後疫情時代的發熱門診建設立劉勇教授簡介劉勇教授立足現階段國內疫情「總體呈零星散發的常態化」特點對「後疫情時代」這一概念作出定義,後疫情時代並不是我們原來想像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的狀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 ,隨時都可能小規模爆發,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性的發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
    百年一遇的疫情,觸發了十年一遇的市場災難和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大停頓。這是一場慘痛的經歷,生命與財產遭遇摧殘,就業與信貸一片凋零。疫情發生後幾個月,便開始討論「後疫情時代」,實是人類的幸運。  必須要說明,其實病毒並未遠離,人類距離「後疫情時代」尚有一段距離,不過我們對病毒的恐慌,慢慢冷靜下來了,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後疫情恐慌時代」。  新冠病毒(COVID-19)的傳染性,在近代史上唯有西班牙病毒可以媲美。
  • 院士:後疫情時代化工之路怎麼走
    種種跡象表明,上半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經濟運行企穩回升,成績好於預期。但是,下半年經濟運行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嚴峻複雜。在發展環境複雜多變的後疫情時代,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發展需要做怎樣的調整?近年來熱度不減的煤化工是不是應該降降溫?未來化石燃料的出路又在哪裡?本刊記者就此採訪了致力於推進化學工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湧。
  • 【脫水研報】後疫情時代 這個行業短期有望迎催化?
    原標題:【脫水研報】後疫情時代 這個行業短期有望迎催化?  今日內容:   Ⅰ後疫情時代,這個行業短期有望迎催化?   國家電影局4日發布數據,2021年1月1日至3日(元旦檔)全國電影票房達12.99億元,打破了2018年創造的12.71億元檔期票房歷史紀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後疫情時代電影市場逐漸恢復,重磅檔期臨近短期有望催化。   從近年數據來看,無論是票房佔比,還是觀影人次佔比,春節檔的重要性僅次於暑期檔,檔期效應明顯。
  • 陳根:後疫情時代,健康碼該如何使用?
    或許,一個新的時代正在拉開序幕。健康碼的本質是孿生人許多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碼顯示綠色,就代表了身體的健康,這樣理解當然沒有問題,因為這就是健康碼的基本功能,證明個人的健康,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人卻並沒有在意,健康碼是任由自己申報身體狀況進而申領健康碼的,這似乎又與健康碼的基本功能產生了矛盾:你怎麼知道你是健康的?你怎麼證明你是健康的?於是問題往下發展,就走到了我們對健康碼的本質探究:健康碼的本質就是將人與信息緊密結合進而創造出一個數字孿生人。
  • 楊慶祥:後疫情時代將對人類親密關係構成重要挑戰
    對話人:楊慶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6世紀以來所開啟的現代世界體系系統性危機的一次大爆發北青藝評:楊老師,人民大學還沒開學吧,你是怎麼度過這段疫情時間的有的人認為人類文明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我們現在所做的選擇,將關乎所有人的未來;也有認為人類已經處於「第三次世界大戰」之中,人類紀元基本可以分為2020年前,和2020年後;也有人認為「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病毒並不會帶來真正的變革。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楊慶祥:這些人都是歐美非常活躍和成熟的學者和思想家,尤其是喬姆斯基、阿甘本和阿蘭•巴迪歐,另外還有南希。
  • 後疫情時代,營銷4P已經沒用了?
    02 後疫情時代的營銷啟示——營銷全流程的數位化從營銷角度來講,疫情讓傳統廣告的價值急劇降低,這也讓數位化營銷的作用更為凸顯。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在線上投廣告嗎?我們一直都在做啊。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完整的數位化營銷指的是營銷全流程的數位化,而非線上投廣告這麼簡單。
  • 與科學家面對面 探討後疫情時代的生活
    今天,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公共衛生機構和企業在內的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頂層智庫專家共議後疫情時代知識體系建設
    一些國內知名的學術大家、全國兩會代表和媒體大咖等在全國兩會前後紛紛與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創始人、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執行主席、首都高校博士團首席專家王毅院長就後疫情時代的國家治理、社會重建、中國範式和東西方文化比較及人類未來文明走向等系列問題進行座談論道或者視頻連線對話。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後疫情時代中國將從創新中獲益
    人類社會將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經濟逐步重啟,所有國家都面臨著經濟增長的挑戰,所以再次和你交流真是恰逢其時。在你看來,後疫情時代的國家經濟發展應朝著什麼方向?李大巍:即使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也在鼓勵人們用創新的思維、新的技術來抗擊疫情,比如基於5G技術的遠程醫療,基於人工智慧的設備。在復工復產後,中國政府強調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在後疫情時代,創新將引領國家經濟發展,是系統性發力的組織部分。
  • 原子智庫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華公管院「2020幹部培訓公益年計劃」系列講座第三講,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演講。 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原子智庫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華公管院「2020幹部培訓公益年計劃」系列講座第三講,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演講。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以下為正文:看數字經濟,兩條線:一是長期趨勢,一個是近期的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