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上影節大師班:疫情讓電影人反思

2020-12-08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訊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首日,「電影學堂」迎來中國電影名家:導演、製片人、作家賈樟柯。賈樟柯此次專程從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作,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


  論壇開始時,賈樟柯開玩笑說,自己在老家的村裡面住了三個多月,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經變成一個農業人了,作息時間都變成農業社會的了。但是除了作息比較散漫之外,他的生活,其實也還是跟電影有關。比如說,他答應理想國,要做一個普及性電影的有聲讀物,疫情期間寫了12講,一共寫了7萬多字的文章,還寫了兩個劇本


  在提到電影創作者與電影觀眾之間的關係時,賈樟柯動情地說:「經常有人說,賈導你的電影特別不顧及觀眾,其實這個話是錯的。我特別看重觀眾,但是角度不一樣。大部分電影是希望講一個故事給觀眾,對我來說,我覺得希望拍一部電影,都是讓觀眾過一段生活,過一段沉浸式的生活,體驗一種人生。」


  「當你帶著這樣的理想去拍電影的時候,你就能找到你電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細節、質感。因為過一段日子不是抽象的,要面臨柴米油鹽,坐什麼車,走什麼路,穿什麼衣,說什麼話,吃什麼飯,所有這些就形成了你跟觀眾之間的一種默契。觀眾願意還是不願意進入這個旅程,差距就很大了。」


「嶄新的感受會反映在未來的電影裡」


  通過社交網絡,賈樟柯在疫情期間爆爆米花、鋤草、種田的田園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樂道。談及這段田園生活,賈樟柯說,這既是寫作工作的調劑,也讓他對中國社會有了新的理解。


柏林電影節上的賈樟柯導演


  「中國為什麼這麼有韌勁,跟我們有廣闊的農村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個老家,我們還有這樣一個穩定的後方。農村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要保護我們的農村,當國際動蕩、社會危機的時候,它對我們國家的戰略意義,就體現出來了。」


  農村生活對賈樟柯本人的電影創作,也有著積極意義。賈樟柯說:「疫情期間回鄉生活,給了我很多新的認識和思考。做電影,就是表現自己作為一個個體對於你所處的生活的反應。這些嶄新的感受,會反映在未來的電影裡。」


  疫情期間,賈樟柯還應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之邀,創作了以新冠疫情為背景的短片《訪客》。在談及短片的創作過程時,賈樟柯說:「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不由得讓我反思了過去,為什麼2003年SARS沒有留下太多的電影影像,為什麼沒有電影即時同步反映席捲人類的巨大災難。」


  「希臘有一個電影節就邀請全球的七八個導演每人拍3分鐘短片,這個提議讓我非常喜歡,一個是我覺得它很快很即時,它對於器材是沒有要求的,這個速度和具體時限能帶來準確性;還有一個是你必須在家庭空間,大家都在隔離,是講隔離時候的生活,我很喜歡這個創意。」


  因為出入不便,賈樟柯就在自己的辦公室,與攝影師以及兩個演員一起,總共四個人,用一臺iPhone手機拍了一天,完成了3分多鐘的《訪客》。《訪客》反思了疫情帶來的人們社交方法的改變,「這種改變帶來了我們對於失去的、曾經常態下生活的懷念,在疫情隔離的情況下,我們對於習以為常的一種重新理解和認識,包括對電影的理解。」


  「比如說,去上海影城看電影,最大的廳是1200座,人擠人看電影我們覺得很正常。但是當疫情爆發的時候,你會重新理解這個動作,電影把一千多個人聚集在一個黑屋子裡面,共同完成那樣一個看電影的儀式,彼此又坐得那麼近。」


  而這也促使賈樟柯後來給荷蘭一本電影雜誌寫了一篇文章,結尾處是說希望人類能夠戰勝疫情,「電影工作者拍出新的電影,我們重新回到電影院,重新肩並肩坐在一起,這是人類最美的姿態之一。」



賈導每日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生活


相信「電影工作者能夠拍出更有電影感的電影」


  整個疫情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賈樟柯的回答是有利有弊。對於有利的一面,賈樟柯認為可能是重新思考,對於過去的生活形態、生活方法有重新理解。過去我們認為很自然的事情、理所當然的事情,都需要重新理解,同時也對人的脆弱性有了新的理解,它會讓我們更加珍惜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


  「我相信經過疫情之後,電影工作者能夠拍出更有電影感的電影,能夠拍出更加適合在電影院大銀幕看的電影。因為我們經過一百多天沒有電影的日子,我們重新理解了這個媒介,重新理解了怎麼展示這個媒介,電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學在哪。」賈樟柯說。


  賈樟柯也從電影史出發,談到了電影身為一種媒介,幾十年來功能性的轉變,「在三四十年代,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它的反應速度非常快,地球上任何地方發生突發影響人類的事件,一定有攝影機在場。比如說伊文思這樣的導演,當時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戰,還有重大、突發的人類大浩劫、災難時,攝影機一直在同步拍攝在創作,那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傳統。」


「老漢再就業」


  「電影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很靈活,後來越來越工業化,製片廠生產體系有一套很嚴謹的投資、評估、預算、撥付,製作流程是比較長的周期。所以對這種突發的、席捲人類的重要事件的反應,就變成了新聞的工作,因為新聞也越來越發達。過去沒有衛星電視,電影也是承擔新聞的作用。但是當電視網絡發達之後,電影這方面的表現速度就更弱了。」


  「但是當新冠疫情到來之後,我們電影是不是還要回到過去的傳統,在事件的進程中,我們作為經歷者,把我們的感受通過藝術形式把它呈現出來。電視網絡是新聞的方法,電影是藝術的方法。」


  不只有電影工作者被新冠疫情影響,疫情對觀眾的影響同樣是深遠的。賈樟柯說,觀眾對電影會有新的要求,內心有強烈的願望要看到新東西,希望獲得心靈的回應,需要新的作品、新的電影語言、新的方法、新的敘事。「半年沒有電影的日子,我覺得對我來說,重新理解電影這個媒介特別是聚合的作用,電影院的儀式感跟網際網路的區別,都有很好的作用。」


望年輕創作者「不要忘記勞作」


  作為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一場」電影學堂「,賈樟柯自然少不了對年輕創作者進行創作指導。


  賈樟柯送給年輕人一句話共勉,就是「讓愛徵服一切」。被社會理解認識、被行業理解認識,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而對任何一個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在沒有經驗、沒有資源的條件下,要開始自己的創業、創作,都是困難的,都是一個嶄新的命題。


  賈樟柯說:「我特別喜歡『電影工作者』這個詞,是因為帶有某種勞作的感覺。一個一個字寫劇本,一張一張臉選演員,一個景一個景選場景,坐在那思考、拍攝;到後期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剪起來。始終不要忘了我們是勞作的人,也是提醒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不要因為榮譽,失去一個勞動者的本色,失去對勞動的熱愛。」


  賈樟柯對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給予了高度肯定:「這是疫情爆發之後第一個恢復舉辦的電影節,雖然是線上跟線下結合的方法,但是能夠在今天開幕,首先說明了我們國家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沒有良好的疫情防控和防控機制,我們不能想像我們今天能夠聚在一起。」


  「再一方面,我覺得也是中國電影人的一種韌勁,一種行業精神,一個影展得以舉辦,離不開各個層面工作人員的努力。所以我覺得中國電影有條件更加團結,有能力做得更好。」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鹹的」


  論壇最後,賈樟柯與在座媒體和觀眾們分享了自己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一些新細節,本片在今年年初時,曾在柏林電影節上進行了展映。「《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個電影,我覺得

有兩種味道,但都是鹹的

。前半部分是汗水的味道,就是

中國人怎麼辛苦、怎麼活過來的

,這七十年怎麼一代一代的人,生生不息走到今天。」


  「第二個部分後半段也是鹹的,是海水的味道——我們的希望是什麼,我們中國人內在的力量,我們希望進入到一個更加開闊的、更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蔚藍色的。《海水變藍》這個紀錄片是由十幾個篇章構造的,從一代一代的人,講我們克服解決了哪些問題。電影第一個章節就是吃飯,過去我們吃不上飯,飢餓的記憶是什麼,怎麼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第二個段落是戀愛,過去沒有自由戀愛,怎麼樣開始自由戀愛。這十幾個篇章都是中國人曾經解決過的、要面對的問題。最後一個段落就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遠遠還在路上,還要往前走,所以我稱它是海洋版的《愚公移山》。」


  影片原定於今年4月發行,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一切,賈樟柯透露說,現在可能最近幾個月就會發行,沒有任何修改,「我秉承一個什麼年齡拍什麼電影的原則,我28歲拍的《小武》,我現在50歲看,一定有覺得稚嫩的部分,但是一定不能改。因為那部電影產生於28歲,它是那個年紀的認識,那個年紀的理解,帶著那個年紀的體力拍出來的電影,要尊重那個時候的自己。」


《小武》


  「哪怕有幼稚的地方,那是那個時候的作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自己從來不修改我的電影,可能若干年後一看,覺得這個地方怎麼樣會更好。我們講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所謂遺憾是成長的遺憾,你30歲的認識跟40歲的肯定不一樣,50歲的電影的體力跟30歲肯定也不一樣。」


  「我覺得電影最終回到作者論,就是帶著這個作者所有的優點、缺點、體力、那個時候的情感狀態。那個時候正在熱戀,可能拍出來就是熱戀狀態的電影,那個時候正在失戀,拍出來的就是失戀的電影。所有的生命信息拍出來之後就是這樣的,不要再改變它,要尊重它

相關焦點

  • 賈樟柯亮相大師班:主演《不浪漫》今冬或復拍
    開幕當日的第一場大師班活動,請來了中國導演賈樟柯向觀眾分享創作體會。大師班上,除了暢談疫情給電影人創作帶來的改編,賈樟柯還透露了接下來的工作計劃:由他導演、監製的6部影片正等待上映,他主演的電影《不浪漫》則因為拍攝環境的需要,有可能在今年冬天正式復工。今年2月,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
  • 疫情陰影下的主題短片:在空間稀缺的時刻反思空間
    截至目前,「空間」短片項目已經有兩部分上線Youtube,其中「Space# 1」系列包括8名希臘本土導演的作品,「Space# 2」系列則包括14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導演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的作品《來訪》(Visit)。影片中,一位電影人在疫情期間去拜訪自己的合作者,兩人共同討論如何在特殊時期繼續一部電影的創作。
  • 雲觀影丨賈樟柯直播:我的電影江湖
    賈樟柯認為,如何評判影像最重要的在於看它有沒有表達出現實生活的質感,是否具有一種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江湖兒女》劇照。鋒利、柔情、江湖氣,或許這就是賈樟柯電影最好的模樣。而《江湖兒女》的價值正在於,讓我們在世事難料的聚散離合中重新尋找到「江湖」。事到如今,賈樟柯導演依然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好萊塢電影大師班把脈「網大」 《紅章魚》獲MPA大獎
    、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BFM)攜手主辦的「好萊塢電影大師班」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報告廳隆重舉行。大師班開幕式由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馮偉主持,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理善、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楊爍、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為開幕式致辭。
  • 賈樟柯首次主演電影《不浪漫》
    賈樟柯首次主演電影《不浪漫》 2019-10-14 09:55:04   來源:安徽網
  • 與百位電影人共同見證!14小時全景直播影院復工
    總策劃張一白則在連線時表示,《我和我的家鄉》是中國電影人集合起來的「救市之作」,希望這部匯集了各種喜劇風格的作品能在疫情之後給大家帶來歡樂和安慰。陳凱歌說:「疫情讓觀眾離電影院遠了,也讓創作者離電影更近了。」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但他最初的電影夢始於《黃土地》。彼時,沒人知道賈樟柯看到《黃土地》後那種內心的震撼:因為缺錢,賈樟柯決定用當時中國電影工業已經淘汰的16mm工藝來拍攝,在後期漫長的製作中,連粘貼樣片的膠布都緊缺。但當時他們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瘋子」,每天工作15、6個小時,只用了21天,就拍出了這部「真實得讓人胃疼」的影片。
  • 賈樟柯造節:一位導演和一座古城的中年焦慮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參加賈樟柯在山西開展的另一個大動作—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國際電影展紅毯一幕八天時間裡,40多部海內外電影展映,大師梅爾維爾的回顧展,吳宇森、馮小剛的電影作品一票難求,範冰冰李晨光鮮亮麗。依然混亂和不成熟的管理秩序,讓短時間內湧入的大量影迷怨聲載道。
  • 電影人⑤丨仇晟:中國再也沒有賈樟柯那樣的成功出現了
    這十年的電影,還是蠻有活力。新京報:你不認為現在整個電影行業在下行嗎?很多人講這不是一個大師的時代。仇晟:現在很少有一個偉大的電影能成為一部大眾電影,但現在還是有很多大師。就像我剛才說的凱莉·雷查德、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像大衛·林奇或卡拉克斯。
  • 上海電影節大師經典片特別全 影迷狂熱搶票
    今年的上影節究竟有什麼電影,讓影迷的狂熱程度更勝以往?這些電影應該是主因吧!  1今年的日影特別強  「二狗」最紅,首映片不少  日本電影在上影節向來是很受影迷追捧的,一方面是由於目前內地影市比較少引進日本電影,另一方面是在上影節展映的日本電影,有不少人氣偶像主演的佳作。
  • 《站臺》賈樟柯早年拍出來的電影「馬馬虎虎」卻是最經典
    >賈樟柯的電影特別願意運用流行歌曲,用流行歌曲展現時代文化,親切卻不媚俗,《站臺》運用的格外明顯。正如賈樟柯所說:「我這部片子其實還有一個主角:如果說崔明亮和尹瑞娟、張軍和鍾萍是這部電影的四個主角的話,那麼這些流行歌曲就是第五個主角」導演賈樟柯的「民族性」《站臺》一直以來都貼著「中國民族電影」的標籤,它是由日本北野武工作室投資拍攝
  • 賈樟柯主持李安馮小剛對談:電影好久沒改了
    李安、馮小剛、賈樟柯導演登臺受到現場學生熱烈歡迎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 藍本/視頻)11月7日晚,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舉行了李安與馮小剛「我們的第一次」對談,主持人由另外一名導演賈樟柯擔當。但他不認為新技術是他的目的,因為技術總是服務於故事和角色,而對電影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電影的moment(時刻),「電影已經很久沒改了,我相信馮導也有這樣的感覺。」  李安還特地誇獎了第一次演電影就擔任主角的演繹喬-阿爾文:「他跟我很像,比我帥就是了。」
  • 賈樟柯監製,王晶執導的電影《不止不休》入圍威尼斯電影節
    #賈樟柯#監製,王晶執導的電影《不止不休》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當地時間9月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拉開帷幕,本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唯一入圍競賽單元的華語片《不止不休》。
  • 6月8日8點上影節開票,這30部電影是必搶首選哦
    該片以今年3月去世的阿涅斯·瓦爾達在各地開「大師班」的方式,對這位「新浪潮之母」的創作生涯進行了全面回顧,包括她著名的佳作《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天涯淪落女》,也有鮮少被提及的《牆的呢喃》《紀錄說謊家》等作品。7、戈達爾《影像之書》89歲的法國新浪潮大師讓-呂克·戈達爾的最新作品。
  • 剪輯師跨界做海報 這位90後設計師憑何打動上影節
    本屆電影節海報主視覺以「重逢」為主題,寓意廣大影迷即將於大銀幕上與電影重逢。在全國影院剛剛確定復工的當下,這兩個字顯得格外貼切而有溫度。海報作者陸雲帆是一位90後設計師,在成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門面擔當」之前,他還曾為《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等多部華語片製作過藝術海報。
  • 2020上影節最強看片指南|北野武|威尼斯電影節|...
    首先,關於上影節的幾個關鍵時間節點是:7月18日晚出排片表、7月20日淘票票App開始搶票,7.25~8.2展映……  據說今年上影節線上線下的展映都有,除此之外還有露天展映,但根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屆電影節不實行線下票務銷售,每場影廳必須限定只30%座位(必須!!!)
  • 看過賈樟柯的導演作品,看過他主演的電影嗎?程耳《不浪漫》年底開拍
    預告中,平遙國際電影展發起人、導演賈樟柯變身演員,與作家許知遠展開關於笛卡爾的討論。預告片最後,觀眾發現:這部名為《不浪漫》的電影,正是導演程耳繼商業大片《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後的最新作品。據悉,影片將於今年年底開拍。
  • 團圓與分離,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窺探社會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縱使對生我養我的故土無比眷戀,但是有些人的故鄉註定回不去了。中國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成為幾代領導人的理想,當今人們在獲取三峽水電站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之時,可曾想過156.3米深的水位線之下淹沒了多少人故鄉,庫區人民為此付出了多大的犧牲。2006年12月14日上映的電影《三峽好人》以三峽移民工程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底層小人物在三峽庫區發生的感人故事。
  • 上影節開票秒光、復工首日票房347.6萬,電影業走出「冰封」?
    相較於往年,今年無論是上影節的舉辦,還是電影票空前難搶的情況,放在大環境下都顯得頗為特別。沒有了線下搶票,8點一到,淘票票上線的300餘部電影幾乎三分鐘全部售罄。影展中如「哈利·波特全系列」和《八部半》《現代啟示錄》《紅辣椒》《千年女優》等熱門影片基本上都是「秒光」、「飄紅」狀態。
  • ...是我公然對抗的一次,之後我跟世界格格不入,覺得不想拍電影了
    去年張藝謀導演在平遙國際電影展上的風趣談吐還歷歷在目,今年,影展創始人賈樟柯在與微博電影、新浪娛樂聯合舉辦的新浪潮大師班上又請來了另一位他亦師亦友的學長——田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