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造節:一位導演和一座古城的中年焦慮

2020-12-05 i黑馬

霧霾嚴重的上周五,從北京去往平遙的動車穿過近300公裡的霧霾區,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境內後,氣溫明顯下降、空氣也得到些許改善。

正是因為霧霾,賈樟柯一年前在微博上引發一陣討論和對抗,決定從北京回到家鄉汾陽定居。這位對於故鄉抱有極大情懷的電影導演,在熟悉的環境中開始生活與寫作,並且思考天體物理。

在「單純」的時間裡,賈樟柯完成了三個劇本的創作,其中包括即將正式開拍的《江湖兒女》。從簡單曝光的劇情看,賈樟柯再度運用了他標誌性的地理和時光魔術,這是一部從大同跨越至新疆的故事。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參加賈樟柯在山西開展的另一個大動作—平遙國際電影展。

平遙國際電影展紅毯一幕

八天時間裡,40多部海內外電影展映,大師梅爾維爾的回顧展,吳宇森、馮小剛的電影作品一票難求,範冰冰李晨光鮮亮麗。依然混亂和不成熟的管理秩序,讓短時間內湧入的大量影迷怨聲載道。

我不具備建築學意義上的審美能力,在山西甚至整個華北地區,我看到的古老縣城和城牆幾乎長得都一樣。遺憾的是,這座具有2700年歷史、保有明清古建築的古城也給了我同樣的印象——這是平遙在年輕人重構出行旅遊時代的困境。除了廉價、便捷和某種「麗江」式的憧憬,至少在北京的年輕人選擇裡,3小時外的平遙不在前列。

平遙需要新的標籤,這次電影展是繼國際攝影展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動作。對於後者的沒落,大眾意義和影響力更大的國際電影展與賈樟柯,有可能讓這座進行旅遊開發數十年的古城有新的想像力。

這也是賈樟柯的必然選擇。你很難想像,這位年少成名的電影大師會一生只關注在自己的電影內容上。10年以來,在那家主要負責藝術片業務的公司西河星匯裡,他就是一位成功的商業運作者。同時,他也在家鄉投資酒廠和煤礦,也趕上了十年呂梁煤礦的黃金時代。2016年,賈樟柯創辦的專注於商業片運作的暖流影業,也獲得了曹國熊等資本大佬的青睞。

這幾天裡,我們見到了參與平遙電影展的許多人物:從北京來的影迷、影展首席內容官、贊助商、參展導演、熱情的客棧老闆等。在他們身上,在此時此地,我們想找到一位導演和一座古城如何度過中年。

1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氣候特徵和出行慣性,11月的平遙在往年應該已經進入到旅遊淡季。電影展讓平遙的這個周五變得不一樣。剛下車時就接到了客棧老闆的電話,擁擠的接站人群中,很多人都高舉著和影展有關的牌子。

「你們都是來看電影展的吧」,我和兩位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住在同一間客棧,老闆熱情地迎接我們,「電影宮就在西大街那,離我家客棧走路七、八分鐘就到了」。平遙電影宮是平遙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和地標性建築,在過去幾個月中,這裡一直處於緊張的施工籌備狀態。

沿著客棧老闆所指的路線,我直接來到平遙電影宮。門口站立著兩排西裝超黑扮相的安保人員,他們在為電影節的開幕做著準備。第二天的開幕式紅毯中,還有大量的武警、公安們前來負責安保活動,這樣的陣勢在這座古城已經好幾年都不曾出現。

平遙電影宮並非屬於古代建築,而是計劃經濟在這個縣城的遺留品——在平遙柴油機廠的舊址上翻修和重建。除去門口的「平遙電影宮」的豎型裝置標誌外,走在尚未被明星和影迷佔領的廠區內,你甚至不會發現這這裡與電影有關。

從右數的第四個廠房開始,才真正有了廠房和電影之間的聯繫。幾乎所有的電影海報都會豎著懸掛在廠房內,其中外語片明顯多過國產片,每一部影片都有明顯的展映單元信息:「藏龍」、「臥虎」、「新生代」、「平遙一角」等等。

紅毯盡頭也就連接在這個「主宮「內,每一位走過紅毯的電影主創進入這個室內,都會發現自己參與的電影海報。

「主宮」的兩側分別是兩個最重要的兩個影廳,西邊的露天「站臺」影廳和東邊的能容納400人的「小城之春」室內影廳。「站臺」影廳是電影宮內最龐大的建築,開幕電影《芳華》在這裡進行了展映,1500人在北方瑟瑟寒冷的露天觀看完了這部影片。

「《芳華》能在平遙這塊土地上露天放映是好運的開始」。馮小剛將露天放映這種形式視作幸運的兆頭。在他的影片展映歷史中,2007年《集結號》在釜山首映,一萬人披著雨衣在露天看完了電影,此後《唐山大地震》在唐山體育場也進行了露天放映。這兩部電影都給他帶來了票房與口碑。

1500人的露天影院和開幕片《芳華》

不過,遭遇過「非正常」撤檔風波的《芳華》依然有很多「敏感」。一位接近影展核心主創的人士告訴我,「直到當天,賈樟柯還在為《芳華》的順利放映和上面做著協調」。開幕的當晚,《芳華》延遲了近一個多小時才放映,不能判斷延誤的具體原因,但一種風聲在記者群裡流傳:當晚的一些微信公號寫有「芳華」二字而無法推送。

平遙國際影展的首席內容官萬佳歡經歷了電影宮和影展的籌備全過程。2016年9月,賈樟柯同平遙政府籤訂了《平遙國際電影展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利用廢棄廠房修建系列電影活動場所。2017年3月16日,影展在北京宣告正式啟動,平遙電影宮的修建才正式開始。

萬佳歡和執行長梁嘉豔是當時唯二的「影展員工」。在最初的設想中,平遙國際影展的調性和作用就是類似於坎城電影節,在場地上必須要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放映場所,這對於電影創作人和影迷來講都有著極大的便利性。

古城內的廢棄柴油機廠成為被選擇的對象。這座始建於70年代,在1998年第二次廢棄後就徹底廢棄了,和「沒錢拆遷」的古城一樣柴油機廠避免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拆遷,1997年平遙古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整個平遙古城都不會再做「更改」。

「如果修建的話把廠房先拆了,這個很快但不能這麼做」,我們是在影展開始的第三天才找到萬佳歡的,顯然她是電影宮完完全全的見證者。由於柴油機廠屬於文物保護的古城內,令電影宮的修建只能在這座廢棄廠房的內部做改造。

從廠房外部看根本不會發現裡面有影院

此前平遙國際攝影展已經在柴油機廠內連續舉辦了數屆。不過,都是在內部進行搭建展覽,搭建拆除後廠房便又回到了原始狀態。所以,如果電影展要修建影廳,就需要截然不同並且更為複雜的改造方法。

在萬佳歡的記憶中,電影宮的設計團隊進行了很多設計稿的改動。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保存建築外觀的同時,在廠房內部進行嶄新的搭建。最後,影展團隊在最大的一個廠房的內部修建了四座小型影廳,每個能入座30-40人,在這個大廠房的南面,則修建了一座供400人上坐的「小城之春」影廳。

1500座的露天影院也是一個難題。由於正常的IMAX屏幕高度達到7-8米,但這又會超出古城牆的高度,破壞整體景致。最後,設計團隊是在廠房的西北角先挖出一個「大坑」,才讓這座1500人的露天影院「合規」建成。

影展藝術總監經常對萬佳歡說,「這是我們的第零屆影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在短短六個多月的工期內建造一個專屬於這個電影節的建築群,「對平遙來說,都是零的開始」。

在花掉大量時間、精心規劃和建造好廠區影廳後,留給電影宮的」內部裝飾「時間已經非常少。畢業於中央美院的青年策展人段少鋒在接到梁嘉豔邀約時,距離影展開幕僅僅只有最後一周的時間——從時間意義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一個任務。

我是在抵達平遙的當晚,見到了段少鋒,他在為作品做最後的「調試」。段少鋒的工作是負責「主宮」的內部展示:「我不想把它做成一個文獻展,要有現代感一些」。

於是,在最大的廠房內,可以看見梅爾維爾電影中的各種場景,穿越這些就會來到一個復古的影廳場景內,「這是復原的內地上個世紀「這是復原的內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小縣城錄像廳。」

復原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錄像廳

段少鋒稱這一場景的設計思路來源於梅爾維爾的影史影響力。被稱為「黑色犯罪電影之王」的他,影響了香港導演吳宇森和杜琪峯的電影創作,而這兩位香港導演又拍出了數多經典的香港黑社會電影,「內地觀眾最早看到吳宇森們的作品,就是在這樣的錄像廳中。」

這也是賈樟柯和那一代中國文藝青年的記憶密碼,在昏暗和煙霧繚繞的房間中,他們通過閃爍著電視看到了伴隨著卡頓感的香港電影錄像。在《英雄本色》中,豪哥問小馬哥,「你信神不信神?」小馬哥在香江邊上回答:「信!我就是神!神也是人!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就是神!」

那是中國流行文化的開始之時,幾年後,賈樟柯離開故鄉去掌握自己的命運。即使在今天的平遙人中,知道吳宇森的人要遠遠多於知道賈樟柯的,他們就是在類似的錄像廳中看到外面的世界,現在這個時節來到身邊。「那臺小電視是在舊貨市場淘的,幸運的是它真的能放」,段少鋒對這個經歷和裝置場景很是得意。

2

「唯獨不能缺少的賈樟柯」

「我覺得我自己是在用一個我的藝術標準,來判斷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平遙國際電影展之前,我們在北京見到在為電影《時間去哪兒》做宣傳的賈樟柯。

這部電影的源頭是今年金磚五國領導人會議時,金磚國家電影節也同期在成都舉行。電影節官方提議,是否可以五個國家的導演一起來拍一部電影,後來這個「任務」的中國部分就交給了賈樟柯。

「你對這樣一個政宣項目的興趣點是在哪裡?」面對我們的提問,賈樟柯回答道,「我非常興奮,因為作為導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我們跟其他幾個電影創意很強國家的近距離合作的機會。」

平遙國際影展上的賈樟柯

坦白說,我難以相信「創意很強」這樣的形容詞。某種程度上,這部影片幾乎是時下政治最高規格對待的電影項目之一,這與多少與賈樟柯的一種既定的形象並不符合。

這部《時間去哪兒》也是平遙國際影展的特別展映的一部電影。這部影片在社交媒體上的口碑評分並不高,豆瓣只有6.0分,遠遠低於賈樟柯的其他作品。更有一位影片評論人士直言道:「賈樟柯拍了一個二胎宣傳片」。

在我的感覺裡,輿論容易糾結的「商業片」「主旋律」、「政治觀念立場」、「和體制關係」等問題幾乎不會困擾賈樟柯。目標明確的人往往擁有實用主義的一面,這與他對於關公等民間神靈的敬畏、對於香港電影江湖豪情的崇拜、對於更自由表達氛圍的追求並存,共同組成我們看到的賈樟柯。

「無情慈悲」是賈樟柯相信的一種境界,在老家汾陽的賈家莊隱居時,他強化並享受這種狀態——不指望尋求共識也就難有世俗煩惱,也就可以提高效率追求目標。這樣的日子裡,賈樟柯上午通過網際網路處理完各種公司事務,下午兩點半一直到天黑都是賈樟柯的寫作時間,「去年我寫了三個劇本,這樣持續的工作時間是我以前所沒有的。」

這些事情之於賈樟柯還有別的意義,或者是賈樟柯對於藝術和商業趨勢的判斷,他自己也會參與和推動這種潮流——回老家寫作、建賈樟柯藝術中心和辦平遙電影展,這三件事情被賈樟柯認為是」文化資源向小城市回流」。

賈樟柯生於物質和文化資源普遍匱乏的1970年,屬於自覺的文藝分子,在學校跳霹靂舞,組織詩社,泡錄像廳……憂愁上身時,他也會反過去查看彼時環境。賈樟柯總能想起那時「喜歡電影看不到電影時的感覺」,十八歲時賈樟柯想考電影學院,在老家汾陽逛遍所有的書店,最後只買了一本和電影相關的書。

資源飢餓感伴隨了那個年代很多人的一生,賈樟柯自己也說過,「沒有資源,一個有電影夢的人可能就實現不了他的夢」。

在中國內地舉辦「電影節」,除了經驗和能力之外,取得政府部門的認可同樣十分關鍵,甚至是能否成行的決定條件。善於同政治資源的合作,成為賈樟柯「行事」的另一個重要切面。

「不拒絕」的態度至少起始於2010年的《海上傳奇》。這部作品的另一個身份是當年世博會的獻禮紀錄片。今年,賈樟柯則拍攝製作了影片《時間去哪兒》。某種程度上,將自己的藝術成就做到同政府意願的高度契合,賈樟柯是為數不多的人選,其他人則「有的是不屑,有的是不能。」

在中國創辦不一樣的電影節既來源於賈樟柯的成年生活體驗,也是他電影人生終究會觸碰的板塊。從1998年第一部長片《小武》拿到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開始,賈樟柯就開始攜電影在世界各地電影節的體驗。賈樟柯說,「在亞美尼亞,重溫帕拉傑諾夫的《石榴的顏色》,在聖保羅,和沃爾特·賽勒斯一起聊電影的時空,這些生命中重要的時刻,都是各種各樣的電影節賦予我的」。

2007年,賈樟柯在荒木啟子和藤崗朝子的陪伴下在日本參加PIA電影節,日本PIA影展自1977年創辦,為當時數以千計的獨立短片、私人電影提供放映機會。他開始認識到這個電影節之於日本獨立電影的巨大意義。「如果被PIA影展選中,能進而獲獎,都有可能(為其)帶來進入電影界的機會」。

當荒木啟子問賈樟柯中國有無類似的影展,他一時慚愧,「自尊心讓我沉默」。會場裡的年輕人顯得分外活躍,賈樟柯回憶道,「那是人家的事,與我這個中國人無關。」

或許這是平遙國際影展的某種來源,賈樟柯和尋求新發展機會的地方政府站在了一起,他是旗幟就必須無處不在。露天影廳被命名為「站臺」,貴賓廳是「江湖兒女廳」,這個廳的牆上掛有所有賈樟柯作品的電影海報。

《三峽好人》在「江湖兒女廳」內

我身處平遙電影宮的幾天裡,幾乎能在任何場合見到,發布會上的主持人、電影的映前交流、參加群訪、為範冰冰遲到上場做解釋……

即使如此忙碌甚至混亂,賈樟柯堅持連續數晚在電影宮門前的臺階上,迎接走紅毯的電影主創們。「要讓年輕創作者感受到電影節的儀式感,無論他們是不是明星。」10月29日,一部「平遙一角」展映影片的創作團隊走過紅毯,創作人羞澀地不敢上前和賈樟柯握手寒暄,主持人調侃說,「我們賈導沒那麼嚴肅啊」。

在萬佳歡的眼中,賈樟柯和馬克·穆勒是平遙國際影展的「雙核心」,前者在影展的大方向上把控方向、提供意見,後者則提供國際化專業的策展選片。

不過,賈樟柯的個人「魅力」不止於此,還在於影展的兩個主贊助商都是「衝」著他去的——賈樟柯此前有為陌陌和廣汽傳祺拍攝過廣告片,後兩者因此和他結緣,也成為了「平遙元年」的主贊助商。

我們見到陌陌市場總監何寬是在29日的早上,前一天的晚上陌陌之夜在電影宮內舉行到零點之後。何寬對我說,這次陌陌的贊助並非出於通常意義上的商業合作,商業合作會很看重活動的人群覆蓋面等,第一屆是沒有這些數據的。

在何寬的介紹中,陌陌此次的贊助主要源於兩個層面,「陌陌高層同賈樟柯以及影展有著高度趨同的價值觀」。另外,陌陌影業對於人才有著強大的需求,而影展是「找人」一個好契機。「陌陌影業的一部戲是會由賈樟柯來做監製」。

「平遙國際電影展沒有什麼都可以,唯獨不能沒有賈樟柯」。影展的開始就意味著策展人工作的結束,段少鋒在影展開始的第二天酒離開了這裡,離開時他寫了這句話。

3

電影節和古城平遙的「相互選擇」

和我住同一個客棧的兩位影迷,在開幕後的第一天中午就開始了吐槽。

由於電影宮內幾個廠房內部都是連接在一起的,出於安保考慮,一些線路還會被時不時得被臨時封掉,導致換票和進場都很不方便。「有的時候進來時票被門口撕下了,連中午吃飯都不能出廠區了,因為票之前被檢了。」

田剛是一位來自山西傳媒學院的志願者,他也向我介紹了他在這幾天的不愉快工作。28日開幕式紅毯的那個下午,田剛被安排在電影宮的門口負責檢查票務,但瞬間湧入太多的觀眾以及不斷變換的指令,讓整個工作都進行得非常不順利。

「一批觀眾檢票進來後,一位領導又要求我們把人全部清出去後再重新過安檢,結果就是這批已經被檢票的觀眾無法再次進到電影宮內」,田剛告訴我這個決策的失誤加劇了人群的混亂。

在最初安排中,在電影宮門口工作的大學生志願者被告訴需要聽從證件上標有「G7」的領導,但到了開幕式當天下午,佩戴有這個標誌的「領導」多達20多位,也就不可避免了現場指揮和決策的極度混亂。

「開幕式紅毯的那天我在門口站了十一個小時,把我給站蠢了」。對田剛來說,第一天的工作強度實在太大了。

附近居民在電影宮內的空地上觀開幕紅毯直播

整個影展最不愉快的一件事發生在開幕後的第二天。一批影迷早已在「小城之春」門口等待梅爾維爾經典作品《獨行殺手》的放映。但是,由於上午《空天獵》的兩位主創遲遲未能抵達影廳,導致整個影廳接下來所有的電影都不得不推遲放映時間。結果就是聚集在此的影迷和保安發生了爭執,氣氛變得十分糟糕。

在社交媒體上,這樣的場景和情緒被迅速傳播,讓一些人從憧憬變成了質疑。實際上,在這些小插曲之外,平遙國際電影展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觀影氛圍。

影評人「海老鼠」此前去過海內外的多個電影節,就硬體水平和觀影氣氛,他認為第一屆平遙國際影展已經非常不錯。與我同住的那對影迷,在相繼觀看了華語作品《村戲》、藏龍單元影片《小鎮風雲》(義大利),「空降」平遙的動畫作品《大世界》以及梅爾維爾的數部作品之後,「能在內地看到這些影片的首映,已經很難得了。」

郭恆奇是我在平遙遇見的第一位導演。他的一部最新紀錄片《去他媽的詩和遠方》本想參加競賽單元,由於時長不夠被組委會推薦去了「平遙一角」展映單元並被提醒片名可否改一下,他索性取名為《無題》。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平遙本地導演,也幾乎是展映片中唯一的一位戶籍為平遙的導演。在他看來,平遙國際電影展是繼攝影展之後的又一大型文化活動,但前兩天的氛圍已經讓他覺得電影展對所帶來的想像力遠比舉行十幾年的平遙國際攝影節要大。

後者是平遙當地政府在文化品牌上的一次努力,也可以被視為國際電影展的遙遠先聲。2000年5月,原《人民攝影報》司蘇實向晉中地委提議在平遙效仿法國VISA國際攝影節,第二年攝影節隨之舉行,古城獨特的創作資源以及文化底蘊成為這項活動進行的重要基礎。

郭恆奇清楚地記著,攝影展舉辦的第一年他正好中專畢業,而攝影節最輝煌的時刻在第三、四屆,「那兩年的攝影展讓平遙古城』人滿為患』。」不過,這項活動對於古城經濟和品牌的帶動作用並不持久,「對古城人民來說,這幾年的攝影節和一個展銷會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止一位古城居民對我表達了類似看法。攝影節衰落的最大的原因在於,始終出不了大師作品,也漸漸吸引不來大師。「現在掛出來展覽的照片都是大學生拍的,以前哪輪得到他們啊,大師的作品都掛不下」,一位愛好攝影的當地官員對我說道。

平遙希望攝影節沒落導致的缺失被熱鬧的電影展所填補,「不是路線錯誤,是具體執行有問題,賈樟柯和市場化運作能夠解決這種問題」。

當今中國旅遊市場早已不是依靠單純景點就能獲客。如果指望對遊客對生澀的「晉商文化」和明清古城產生興趣,平遙和山西其他地方已經很難繼續擁有競爭力。同為古城,平遙與同一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麗江難以相比,沒有山水的地理形勢和寒冷的冬季,註定讓這座古城一直處於明顯的天花板之下。

時間短暫的電影展難以快速直接拉升旅遊經濟,萬佳歡果斷地說,」旅遊是政府部門去考慮的事情」。對於平遙而言,這場電影展的真實價值在於,大眾普及程度更高、文藝氣質集中、影響力更大的電影節對於當地文化品牌的建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或許你並不知道聖丹斯在美國的哪一個州,有著什麼樣的風土人情,但你一定知道聖丹斯有全世界最厲害的獨立製片電影節。

當地政府也盡力貢獻出自己的能力。10月20日,平遙縣著開始了首屆平遙電影展動員大會,就電影展相關工作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安排。在2017年3月,平遙電影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懷宇介紹過,平遙國際電影展資金來源是政府前三年以遞減方式資助,第四年開始獨立化自主運營。

平遙古城內街

對於往更大價值的文化空間努力了20多年的古城平遙,國際電影展可能決定其未來走向。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導演賈樟柯所想在這裡實現的——「中年危機」的賈樟柯遇見同樣「中年危機」的平遙古城——在拍片19年之後,導演賈樟柯在中國內地激烈的群眾輿論中,愈發遭到分野完全不同的評價。

在賈樟柯的介紹下,電影宮將由「電影節模式」轉變為「日常運營模式」,「我們也不排除會與各式各樣的全國藝術放映機構進行合作。」

10月2日,平遙之夜在電影宮內舉行,也是整個影展最後的高潮,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這對影迷在露天影廳看完了全過程,他們決定明年繼續搖來平遙看電影。可是在這座古城裡,留存的影迷和遊客卻越來越少,他們等不到影展的最終結束。

我已經開始有些想念在古城的影展時光了。我坐上了客棧的車前往高鐵站,回到我的工作之中,送我的工作人員說, 「賈樟柯就是那個拍《三峽好人》的導演嘛,我知道的不多,但我是看著吳宇森電影長大的,他都來給賈樟柯捧場了,我覺他蠻厲害的。」

相關焦點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今年年初,電影導演賈樟柯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電影將繁華大都之外的鄉村和書寫鄉村的作家們作為拍攝的對象,通過作家們的講述與追溯,真實而生動地呈現出中國社會變遷的豐富圖景。這個題材未必會被喜聞樂見,但他還是拍了。
  • 《時間去哪兒了》成都行 賈樟柯重新定義時間概念
    就在上映的前一天,10月18日,導演賈樟柯攜主演李宣來到了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參加在成都舉行的活動。活動現場,導演賈樟柯與現場觀眾深入互動,並稱這也是他第二次帶著《時間去哪兒了》來到成都。冰原、森林、老城、工業、古城等景觀構成了影片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在演員精湛的演技下,被賦予了更多的靈魂。五國演員們精湛的演技也是本部影片的另一大看點,故事雖然簡短,但卻被演員們表演的活靈活現。而提到影片中演員的演技,就不能不提中國影片的女主演趙濤。
  • 跨界主演《不浪漫》 賈樟柯很緊張:不能掉鏈子
    1905電影網訊 10月16日,平遙影展創始人、導演賈樟柯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接受國內媒體訪問。此前在影展開幕式上,公布了由他主演的新片《不浪漫》先導預告,採訪現場有記者問到他接演《不浪漫》的契機,賈導透露是因為程耳導演一直說服他,為了他一直調整拍攝時間,最終他才決定出演。他稱自己沒有表演才華,現在特別緊張,就算是盡力幫忙朋友完成一個工作。
  • 賈樟柯首擔男一號!程耳新片《不浪漫》曝預告
    賈樟柯首擔男一號!:01:45 來源:電影網 1905電影網訊 10月10日晚,《羅曼蒂克消亡史》導演程耳新片
  • 看過賈樟柯的導演作品,看過他主演的電影嗎?程耳《不浪漫》年底開拍
    預告中,平遙國際電影展發起人、導演賈樟柯變身演員,與作家許知遠展開關於笛卡爾的討論。預告片最後,觀眾發現:這部名為《不浪漫》的電影,正是導演程耳繼商業大片《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後的最新作品。據悉,影片將於今年年底開拍。
  • 《江湖兒女》曝街頭血戰 賈樟柯趙濤解析「UFO」
    《江湖兒女》曝街頭血戰 賈樟柯趙濤解析「UFO」 江湖街頭大戰  廖凡身手不凡趙濤帥氣十足今日,片方曝光了電影中街頭大戰的正片片段,這場長達兩分多鐘的街頭打鬥戲份,真實還原了賈樟柯鏡頭下血氣方剛的江湖世界。片段中斌哥一人大戰眾多小混混的場景,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留言稱「這段戲看得過癮,斌哥打架的樣子太帥了。」
  • 這部跨年的電影,能治癒你的中年危機
    整部電影更多的是黃覺在找尋,解決自己的中年危機,也就是彌補以前的遺憾。他在為兒時的好朋友白貓報仇,為了彌補沒有及時送蘋果到位的缺憾。想找十二年前的女人湯唯,十二年後的他頭髮已經蒼白,為了之前的故事和那個孩子。他想找幼時離開他的母親,通過一個又一個線索,想問母親為什麼離開年幼的自己。
  • 《站臺》賈樟柯早年拍出來的電影「馬馬虎虎」卻是最經典
    影片以改革開放為背景,融合了山西方言、普通話和安陽方言,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山西汾陽縣文工團工作的崔明亮與殷瑞娟以及張軍、鍾萍等一群年輕人的生活、工作、愛情。在154分鐘內,賈樟柯導演通過最真實的聲音、最寫實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年輕人真實的生活狀態。
  • 華誼兄弟「H計劃」第七季片單發布 馮小剛管虎賈樟柯等合作導演...
    時光網訊 今日,華誼兄弟發布了「H計劃」第七季片單,以馮小剛、管虎、賈樟柯、陸川、張家魯、李蔚然、潘安子、陳正道、田羽生、常遠10位合作導演講述與電影結下的不解情緣為引,公布了18部涵蓋各種類型題材的最新影片。
  • 賈樟柯首次主演電影《不浪漫》
    【摘要】 張藝謀、清水崇等名導紛紛現身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而影展發起人、著名導演賈樟柯昨日也被證實將首度擔綱電影主演,程耳繼《羅曼蒂克消亡史》之...
  • 雲觀影丨賈樟柯直播:我的電影江湖
    縱觀賈樟柯這25年來的電影歷程,他的創作軌跡從敘述自身經驗的小鎮青年,轉變成鏡頭下能夠容納整個中國乃至更龐大世界的導演。他的電影從來都是自己創作劇本並執導,從民工小山開始,陸陸續續構建起一個「賈式宇宙」。在他鏡頭下的城鄉,頹敗和光鮮並存,猶如一出魔幻現實主義戲劇,串聯起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那些被大城市的高樓大廈所擋住的中國面貌在此終於得以呈現。
  • 賈樟柯亮相大師班:主演《不浪漫》今冬或復拍
    賈樟柯亮相導演大師班開幕當日的第一場大師班活動,請來了中國導演賈樟柯向觀眾分享創作體會。大師班上,除了暢談疫情給電影人創作帶來的改編,賈樟柯還透露了接下來的工作計劃:由他導演、監製的6部影片正等待上映,他主演的電影《不浪漫》則因為拍攝環境的需要,有可能在今年冬天正式復工。今年2月,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
  • 賈樟柯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全球首映
    中國導演賈樟柯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2月21日在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全球首映,22日舉辦拍照式和新聞發布會。↑2月2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中國影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兼編劇賈樟柯出席新聞發布會。
  • 電影人⑤丨仇晟:中國再也沒有賈樟柯那樣的成功出現了
    當我看到男主人公在嗜睡時,切入他童年的回憶,裡面有一片農田和一座小房子,他躺在媽媽的膝頭,夕陽下的河面上有很多魚躍出水面。我看到魚躍出水面時特別感動。我以前也沒看過魚躍出水面的畫面,但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那個畫面就覺得特別熟悉。我當時想拍這種電影,想把這些在別人生命中不存在的瞬間給塞到別人的生命裡去。所以,從那部電影開始,我就特別想拍電影。
  • 賈樟柯上影節大師班:疫情讓電影人反思
    時光網訊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首日,「電影學堂」迎來中國電影名家:導演、製片人、作家賈樟柯。賈樟柯此次專程從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作,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
  • 賈樟柯主持李安馮小剛對談:電影好久沒改了
    李安、馮小剛、賈樟柯導演登臺受到現場學生熱烈歡迎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 藍本/視頻)11月7日晚,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舉行了李安與馮小剛「我們的第一次」對談,主持人由另外一名導演賈樟柯擔當。在不談票房、不聊ip,不說商業與藝術的對立的情況下,三位導演就著如何激發電影本身的活力暢談兩小時,對影迷來說不啻圍觀了一場華山論劍。兩個36歲才開始拍第一部電影的導演,分別在58歲和62歲時又挑戰功成名就的事業,分別嘗試了圓形畫幅和120幀拍攝,顯然兩人都認為,電影需要嘗試新領域的勇氣,它已經「好久沒改了」。
  • 賈樟柯談演員學術造假行為 不是所有藝人都造假只是個別案例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在記者訪談中,談論了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這一相關問題,賈樟柯在採訪中表示演員學術造假是少數演員的個人行為。3.5日,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電影導演的賈樟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及到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相關事列。
  • 平遙DAY2:賈樟柯談蘇聯電影淵源《冥王星》首映
    鳳小嶽《帝皇酒店》全球首映  《冥王星》唱起喪歌迷途《帝皇酒店》在平遙電影宮舉行了全球首映,該片由旅居澳門的葡萄牙導演範思澳(IVO M.Ferreira)執導,中國臺灣演員鳳小嶽主演。導演章明與在場媒體分享了創作過程中的構思和考量,「影片中的重要元素《黑暗傳》是古老悼歌,會唱很長,持續幾天幾夜。我從小便有所耳聞,也見識過一場。感觸最深的是他們不會唱一些和生活有直接關係的東西,而是超越生活的東西。」
  • 賈樟柯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 影迷:沒有遊到海水變藍
    餘華這段有著愚公移山般氣概又顯浪漫氣息的話,讓導演賈樟柯放棄了這部最新紀錄片原先耿直的標題《一個村莊的文學》,而改名為動聽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部紀錄電影,也像是2019年5月9日開始的呂梁文學季之影像衍生品。開幕當日,賈樟柯就有了主意,既然請來了這麼多頗具影響力的中國作家,是不是應該藉助採訪素材,製作一部紀錄片呢?
  • 在蓋州,愛上一座城的理由有千千萬萬
    其中,重要場景都是在古城明清一條街裡拍攝的。這條街是蓋州歷史上孕育古城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最繁華的街道。位於蓋州市南部山區的楊運鎮,七嶺八坡滿地牛羊,漫山遍野花果飄香,男女老少勤勞善良。在這裡,一直傳頌著一位英雄的動人事跡,這動人的事跡一直是楊運人的驕傲和自豪,一直鼓舞著楊運人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