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2020-12-03 中國電力新聞網

  更加注重自主創新 更加智能優化控制 更加清潔低碳環保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 記者 馮義軍

  「當前,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已經進入到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智能優化控制、更加清潔低碳環保的新階段。」在近日由中國動力工程學會、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中國電力科技網聯合舉辦的第十屆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年會上,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朱月祥表示。

  2006年11月,華能玉環電廠1號百萬千瓦機組的投運,標誌著我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工程設計、製造、建設技術的重大突破。十年來,燃煤發電技術不斷創新,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超低排放燃煤發電技術廣泛應用;60萬千瓦級、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和世界首臺60萬千瓦級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投入商業運行。與早期設計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相比,最新設計的百萬千瓦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供電效率提高3.59%,供電煤耗下降22.6克/千瓦時。

  「現在我國煤電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無論容量、參數、效率、煤耗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上具有超超臨界機組數量最多、蒸汽參數最高和供電煤耗最低的國家,超低排放改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循環流化床發電機組也向著超臨界和超超臨界參數發展。」中國電力科技網CEO魏毓璞向《中國電力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隨著能源轉型升級的快速推進,煤電行業的發展現在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機遇和挑戰並存。

  加大攻關力度強化自主創新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發展從採用引進技術設計到自主設計,再到完全自主設計,經歷了設計國產化、工藝國產化、生產國產化、調試國產化的過程。」哈爾濱鍋爐廠有限公司鍋爐設計開發處副處長夏良偉在上述會議上表示。

  「加大攻關力度,強化自主創新」在《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也有重要章節。《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強調,應用推廣一批相對成熟、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儘快實現產業化。試驗示範一批有一定積累,但尚未實現規模化生產的適用技術,進一步驗證技術路線和經濟性。集中攻關一批前景廣闊但核心技術受限的關鍵技術。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積極參與自主創新。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國內主機廠雖然均從國外引進了先進的超臨界、超超臨界技術,但由於引進的技術源頭較多,各主機廠及研究院所研究力量和資源比較分散等原因,對於超超臨界汽輪機,僅解決了葉片、緊固件等小型關鍵部件的國產化問題。」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材料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彭建強在上述會議上談道,「對於高溫轉子用高Cr轉子鍛件,雖然國內主機廠和重機廠在聯合開發,但是進展緩慢,至今高參數超超臨界汽輪機用高Cr轉子仍以進口為主。」

  記者注意到,「進一步提高電站輔機製造水平,推進關鍵配套設備國產化」在《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被列為重點內容。

  「目前,已經投入商業運行機組的最高進汽溫度已經達到620攝氏度。國內外正在開展蒸汽溫度達700攝氏度及以上等級的超超臨界機組的研發工作。然而對於630~650攝氏度等級的超超臨界機組,國內外研究的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合適的高溫材料。」山特維克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煤電技術經理畢豔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溫材料是高參數機組的基礎。只有具備高溫性能優異的電站材料,才能製造出高參數的發電設備。

  在「十三五」期間,對於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國產化問題,《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明確強調,要全面掌握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超臨界機組設計、製造技術;以高溫材料為重點,加快攻關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研究開展中間參數等級示範,實現發電效率突破50%,推進自主產權的6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CFB發電技術示範。

  智能電廠技術是未來發展方向

  「智能電廠技術是未來十年火電廠發展方向。」全國電力行業熱工自動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陳世和在上述會議上講道。據陳世和介紹,中國現代火電廠控制發展經歷了以DCS系統應用(1985~2000)為特徵的自動化、現場總線+SIS應用(2000~2015)為特徵的數位化到目前正在進行的CPS+智能控制推廣(2015~)為特徵的智能化三個階段。

  記者注意到,《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著重強調:「發展智能發電技術,開展發電過程智能化檢測、控制技術研究與智能儀表控制系統裝備研發,攻關高效燃煤發電機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重型燃氣機組、核電機組等領域先進運行控制技術與示範應用。」

  目前火電廠運行面臨的煤質多變、氣候多變、負荷多變、煤價多變的「四變」,對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的控制技術提出新的要求。陳世和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機組的主要參數要能控制得更加準確、穩定,適應長期運行在中低負荷的情況,同時,更好地滿足超低排放的要求,實現智能在線優化技術。

  陳世和多次在全國專業技術論壇和各大發電集團作「智能電廠技術」專題報告,並牽頭編寫出版全國首部《智能電廠技術發展綱要》。在陳世和及眾多專家看來,智能電廠是指在廣泛採用現代數字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基礎上,集成智能的傳感與執行、控制和管理等技術,達到更安全、高效、環保運行,與智能電網相互協調的發電廠。

  「推進『網際網路+智慧能源』發展。探索建設多能源互補、分布式協調、開放共享的能源網際網路,構建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現代能源體系。」前不久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也對智能發展有明確要求,其中尤其強調:「推動信息技術與製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術融合滲透,催生新技術,打造新業態。」

  「智能電廠是數位化電廠的延伸與發展,它給我們呈現的格局是,橫向打通不同專業、不同區域、不同時段的界限,縱向打通各層級設備界限、控制與管理的界限,能靈活、高效地滿足用戶的需求,達到技術與管理的完美融合。」本屆會議主席、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原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在會上表示。在徐錠明看來,構建現代能源體系,要格外重視運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和數據這些重要的資源。

  碳排放問題正式擺上議事日程

  《「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指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運行;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方案尤其提出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千瓦時以內。

  「申能安徽平山二期擴建項目『汽輪發電機組分軸高低位布置』設計,是當前可以實現的最低碳排放的煤電技術。」第十屆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年會會議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毛健雄在談到煤電如何應對減排二氧化碳挑戰之路時特別指出。據毛健雄教授介紹,作為國家電力示範工程的「汽輪發電機組分軸高低位布置二次再熱」技術,是把儘可能提高蒸汽溫度、二次再熱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熱力學損失完整結合,從而在現有材料許可的條件下,可以達到低於美國煤電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的技術。

  「混合燃燒在許多國家都是完成二氧化碳減排最經濟的技術措施,益處包括利用本地資源發電、減少煙氣處理量以及資源的高效利用,並且上述優勢可以在非常低的技術風險下得以實現。」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龍輝在談及碳排放的問題時提出。

  龍輝在會上提出,我國南方大部分機組以超(超超)臨界機組為主,可以進行以降低碳排放為目標,降低碳稅為核心的技術改造,可組織大型燃煤鍋爐混燒生物質進行碳減排示範。

  「混燒時生物質在大型煤粉爐(包括超超臨界煤粉爐)中摻燒的比例可達10~20%。對循環流化床鍋爐,生物質混燒的比例可在0~100%之間,更加靈活。」據毛健雄教授介紹,全世界現在共有150多套煤與生物質混燒發電的實例,其中100套在歐盟國家,他們具有最豐富的生物質混燒發電的經驗,40多套在美國,其餘在澳大利亞。

  記者注意到,「加快燃煤與生物質耦合發電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也被《「十三五」電力規劃》列為重要內容。同時規劃還強調積極發展新型煤基發電技術,突破常規煤電效率瓶頸。

  「火電廠採用CCS應對二氧化碳減排現在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魏毓璞能夠認為。他建議,至2050年,燃煤火電廠走向二氧化碳接近零排放(超過90%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的目標可以通過採用近期、中期和長期的技術途徑來實現,即儘可能提高效率,同時採用生物質混燒,直至將煤電的二氧化碳的減排率提到超過50%以上,在此基礎上,在CCS技術達到可用時,實現煤電二氧化碳減排率超過90%的長期目標。

責任編輯:趙雅君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焦點

  • 要聞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當前,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已經進入到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智能優化控制、更加清潔低碳環保的新階段。」
  • 我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自主化進程全面加快
    在9月3~4日中國電力科技網召開的火電廠金屬材料與焊接技術交流2013年會上,國家能源局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四大管道國產化示範工程聯合研發團隊成員向《中國電力報》記者介紹,「按照計劃,示範電廠將在今年底投入商業運行,示範工程將進入管道在役監督階段。」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四大管道國產化是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全面實現國產化的重要標誌。
  • 中電觀察:超超臨界火電技術研發遇新拐點
    在近日中國電力科技網舉辦的高溫耐熱鋼新材料在超(超)臨界機組應用技術研討會上,中國電力科技網CEO魏毓璞向記者表示。  隨著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熱能動力理論的日臻完善,蒸汽的參數經歷了低壓、中壓、高壓、超高壓、亞臨界、超臨界直至超超臨界的發展過程。
  •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時代來臨 重大創新蓄勢待發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變革時代來臨中電新聞網記者 馮義軍  「在當前高效一次再熱發電技術多處落地,二次再熱發電技術即將實現,高效二次再熱發電技術蓄勢待發的格局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亟待創新變革、科學推動。」隨著能源清潔化的發展要求日益迫切,日臻成熟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正在全面登場。  《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原則上採用60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機組。  這透露出,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已經成為燃煤發電領域的主流方向和重大選擇。
  • 我國啟動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王優玲)記者23日從國家能源局獲悉,我國依託能源行業、材料行業和科研機構,正式組建和啟動了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我國能源行業技術進步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 中國正式啟動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計劃
    新華網北京6月24日電(記者王優玲)中國於24日正式啟動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計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表示,能源行業要樹立高度憂患意識,下大力氣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實現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國家能源局24日組織召開了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第一次理事會和技術委員會會議。
  • 什麼是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
    燃煤發電是通過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來推動汽輪機發電的,流動的蒸汽帶動發電機,發電機在磁場中轉動產生電流。
  • ...2007年度全國科技獎勵大會獲獎項目展示之二 超超臨界燃煤發電...
    沒有超前的眼光,哪來實力的超越——「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帶動我國火電技術新跨越  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2002年,我國發電容量為3.56億千瓦,其中燃煤機組為2.66億千瓦,燃煤機組的供電煤耗為
  • 「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電技術」專刊即將出版
    點擊藍字「潔淨煤技術」,進入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3個小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電技術」專刊將於2020年第3期出版,敬請關注!特約主編致讀者煤炭是中國的基礎能源,煤炭開採、加工、利用的效率和排放決定了中國的能源效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 東鍋超超臨界鍋爐技術的最新進展
    中國動力工程學會主辦,安徽安慶皖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協辦,中國電力科技網承辦的第十一屆「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2017
  • 【技術前沿】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變革時代來臨
    「在當前高效一次再熱發電技術多處落地,二次再熱發電技術即將實現,高效二次再熱發電技術蓄勢待發的格局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亟待創新變革
  • 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2020年會
    更高效的超超臨界二次再熱鍋爐諸育楓 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技術部副處長/高級工程師 8. 煙氣提水電水聯產技術的應用研究修立傑 京能(錫林郭勒)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高級工程師  9.空預器風量分切防堵灰技術在超超臨界百萬機組上的應用郝偉陽 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安慶皖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17.
  • 我國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已佔全球半壁江山,何為「超超臨界」?
    看到這則消息之後,相信大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澎湃和激昂的,不過有人會問了,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到底是什麼東東?根據1824年法國工程學家卡偌提出的理想氣體在熱機中的卡偌循環原理,其將理想氣體在熱機中的狀態和能量變化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等溫吸熱、絕熱膨脹、等溫放熱、絕熱壓縮,這四個階段完成之後理想氣體又回到初始狀態。根據熱力學定律,我們可以看出,卡偌機組的循環效率取決於高溫熱源和低溫熱源的溫度差,溫差越大,則循環效率越高。
  • 超超臨界技術發展方向出爐!將成為燃煤機組減排的主要技術路線
    「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生物質混燒+區域供熱+二氧化碳捕集+燃氣輪機,這些複雜的概念結合到一起,將成為未來解決新建燃煤火電機組二氧化碳深度減排的主要技術路線。」在近日由中國動力工程學會主辦、中國電力科技網承辦、安徽安慶皖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2017年會上,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龍輝的觀點引發了與會人員的廣泛共鳴。
  • 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引領電力新飛躍
    據介紹,節煤是超超臨界技術的最大優勢,它比國內現有最先進的超臨界機組的熱效率還能提高2%到3%。以熱效率提高1%計算,對一臺3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來說,一年就可以節約6000噸優質煤。  在我國電力結構中,雖然煤電比重在逐年下降,但煤電在電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改變。到2004年底,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4.4億千瓦,火電機組佔總容量的73.72%。
  • 新一代超超臨界高效一次再熱技術路線
    在「700℃計劃」因材料原因難以短期內實現突破的條件下,如何使我國的超超臨界機組再上一個臺階,趕上甚至超越歐洲在建的最先進機組,達到世界領先技術水平,是我國火力發電領域的重要課題。 新一代超超臨界高效一次再熱技術路線在全面總結國內已投運1000WM機組設計運行經驗、調研國外最新超超臨界技術發展(德國、日本)、深入研究國外和國內大量先進可靠的創新節能減排技術基礎上,我們首次提出了「新一代1000姍高效一次再熱機組」的概念。
  • 國電百萬千瓦DCS系統成為國家新技術示範項目
    日前,國家能源局正式批覆國電諫壁電廠百萬超超臨界機組DCS系統為國家新技術示範項目,這是繼國電莊河電廠六十萬超臨界機組發電機組DCS系統新技術引領和推廣的國家示範項目。
  • 貴州威赫超超臨界循環硫化床燃用高硫無煙煤發電示範項目開工建設
    貴州威赫超超臨界循環硫化床燃用高硫無煙煤發電示範項目開工建設 2020-11-02 23:4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東方汽輪機新一代百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空冷汽輪機獲新突破
    其中,性能關鍵參數汽輪機熱耗率及機組供電標準煤耗均取得新突破,創國內間接空冷百萬汽輪機性能最優水平,成為空冷發電領域的新標杆。這是繼東方汽輪機成功研製國內首臺百萬直接空冷汽輪發電機組(華電靈武)之後,東方汽輪機取得的又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成果,標誌著我國在百萬空冷發電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空冷發電技術是解決我國北方「富煤缺水」地區建設高參數、大容量煤電項目的關鍵核心技術。
  • 哈電鍋爐開啟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新時代
    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國家能源局關於同意將陝西彬長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燃用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列為國家電力示範項目的復函》(國能函電力【2019】21號),陝西彬長660MW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CFB)發電項目正式列為國家電力示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