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超超臨界高效一次再熱技術路線

2021-01-15 我們電廠人

更高效(節能)、更環保、更經濟一直是火力發電技術發展的主題,近年來節能、環保壓力愈加突出。自2006年國內第一臺10OOWM超超臨界機組投運以來,我國在參數等級為25~27MPa/600℃/600℃的超超臨界機組設計、製造、安裝、運行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展,大幅度降低了煤耗和排放水平,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但由於諸多原因,我國目前投運的絕大多數超超臨界機組與歐洲目前最先進的燃煤機組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主機效率需進一步提升、廠用電率需降低、熱力系統未全面綜合優化、排放尚難滿足更嚴苛的要求等。

在「700℃計劃」因材料原因難以短期內實現突破的條件下,如何使我國的超超臨界機組再上一個臺階,趕上甚至超越歐洲在建的最先進機組,達到世界領先技術水平,是我國火力發電領域的重要課題。

目前超超臨界技術主要有三個發展方向:

(1).進一步提升初參數、回熱系統全面優化、集成創新技術的新一代高效一次再熱機組

(2).採用二次再熱技術提升效率

(3).採用更大單機容量(1200一1300WM)以降低單位造價

經過對上述技術的深入對比研究,我們認為目前更大的單機容量還存在主機超大型化技術風險,並受到電網調度及負荷率制約;二次再熱在變負荷下的調節適應性等課題尚待深入研究;相比之下,穩步提升參數的高效一次再熱機組是目前兼顧創新和穩妥、更切實可行、更適宜全面推廣的技術路線。

新一代超超臨界高效一次再熱技術路線

在全面總結國內已投運1000WM機組設計運行經驗、調研國外最新超超臨界技術發展(德國、日本)、深入研究國外和國內大量先進可靠的創新節能減排技術基礎上,我們首次提出了「新一代1000姍高效一次再熱機組」的概念。新一代超超臨界高效一次再熱機組是與國內己投運的超超臨界機組相比較而言的,它必須要在主機、熱力系統、全廠綜合優化等方面有全面的突破,技術性能指標提升一個檔次,至少達到國外在建最先進一流機組水平。

近年來在以提升初參數、增加回熱級數等為核心技術的新一代1000WM機組研發中,主機廠、科研院所等全面協作、聯合攻關,應用先進的主機技術(提升機爐材料配置、控制汽溫偏差、採用更先進的汽機配汽和缸體結構、優化通流等)、綜合提升優化回熱系統、全面集成主輔設備和系統優化措施等,逐漸完善形成新一代超超臨界高效一次再熱機組技術路線。這些技術路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2.1提升初參數至28MPa/6000C/620oC歐洲超超臨界機組主蒸汽溫度經550℃、580℃發展到600℃,再熱蒸汽溫度從580℃、600℃發展到620℃,基本上是每10年上一個臺階。這種「小步慢跑」的發展策略,通過10年實踐充分發現材料、設計、製造上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穩妥創新發展思路。我國經過10年左右的600℃實踐積累,對P92等材料的應用研究已較深入,且有歐洲、日本作為「先行者」,目前已經有條件逐步將超超臨界參數提升至28MPa/600℃/620℃水平。

2.2對熱力系統進行升級優化與提高機組初參數相比,優化熱力系統一般具有投資小、技術風險小、容易實現等優點。以前國內的機組一般針對一種典型的主機型號、一個標準的銘牌容量,採用一種典型的熱力系統配置,甚至參數容量等級差異很大的機組仍然沿用相同的系統配置。主機與熱力系統的設計彼此相對獨立,即使優化也僅僅在局部展開。例如我國目前投運的超超臨界機組汽輪機,普遍採用的是從300WM等級亞臨界機組沿用至今的八級回熱系統,沒有針對機組總體熱經濟性進行綜合優化。這與國內設計院與主機廠相對獨立的模式有關。歐洲的先進火電廠一般將主機、熱力系統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優化,主要的方法有:(1)增加回熱級數;(2)利用鍋爐富餘煙氣熱量回熱提高給水溫度;(3)冷端優化以降低背壓減少排汽損失;(4)增加再熱次數等。上述第1、2項是我國高效一次再熱機組急待解決的薄弱環節,這需要設計院和主機廠打破孤立,深入協作,實現整套機組的綜合最優化。目前,以優化升級的九級回熱為核心,輔以利用3#抽汽過熱度提升給水溫度,以及將煙氣、熱風富餘熱量回收至回熱系統等,可實現對熱力系統的全面升級優化。

2.3煙氣餘熱綜合回收利用火電廠影響熱利用效率的兩大主要損失是鍋爐排煙損失和汽機冷端損失。相對冷端損失,前者溫度高,更利於回收利用。不同的回收系統經濟性、可靠性差異較大。新一代超超臨界機組應根據工程情況,優選適宜的煙氣餘熱回收利用方案,回收熱量用於汽機回熱系統利用、加熱冷風、或者提升機組環保排放水平。

2.4滿足更嚴格環保排放要求對火電廠環保排放日益嚴格是大勢所趨,新一代超超臨界機組在這方面更應發揮領頭羊作用。在目前普遍採用的機組脫硝、脫硫、除塵技術基礎上,應根據項目情況,優選更先進、排放更低的環保技術,例如低Nox燃燒技術、SNcR與更高效的SCR相結合的脫硝技術,大機組袋式、低低溫、溼式等除塵技術,以及更高效脫硫、防止石膏雨技術等,以使排放達到高於目前環保標準要求,甚至「近零排放」的水平。

2.5創新優化技術集成國內外部分已投產超超臨界機組也採用了一些「四新」優化技術,但這些應用一般為分散、獨立應用,效果有限。新一代超超臨界機組應在全面分析比選的基礎上,從全廠綜合最優的角度,分析這些創新優化措施的相互影響及匹配性、適應性,篩選併集成應用這些創新優化技術。例如,集成應用降低輔機裕量、變頻技術、高頻電源等各種降低廠用電率的技術,對汽驅引風機的綜合節能效果則需根據項目情況客觀分析。

相關焦點

  • 東方電氣集團新一代高效超超臨界機組研製成功
    2015年1月10日上午,由東方電氣集團承擔三大主機供貨任務的神華重慶萬州港電2×1000MW項目1號機組一次點火衝轉成功。鍋爐運行正常,汽輪機、發電機振動、瓦溫數據良好,機組運行平穩。該機組的成功點火衝轉標誌著東方電氣集團新一代高效超超臨界機組研製成功,在火電產品性能提升上又邁出了堅實步伐。
  •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時代來臨 重大創新蓄勢待發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變革時代來臨中電新聞網記者 馮義軍  「在當前高效一次再熱發電技術多處落地,二次再熱發電技術即將實現,高效二次再熱發電技術蓄勢待發的格局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亟待創新變革、科學推動。」  技術路線選擇呈現多樣化  「國內超超臨界機組的主要發展方向有三方面:二代高效一次再熱機組、超大容量120~130萬千瓦機組、二次再熱機組。目前,各大集團關注的重點是二代高效一次再熱機組。」蔣尋寒告訴記者,「總體上,一次再熱的超超臨界機組設計尚未達到成熟階段,二次再熱剛起步,都需要大量摸索。」
  • 東方汽輪機新一代百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空冷汽輪機獲新突破
    其中,性能關鍵參數汽輪機熱耗率及機組供電標準煤耗均取得新突破,創國內間接空冷百萬汽輪機性能最優水平,成為空冷發電領域的新標杆。這是繼東方汽輪機成功研製國內首臺百萬直接空冷汽輪發電機組(華電靈武)之後,東方汽輪機取得的又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成果,標誌著我國在百萬空冷發電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空冷發電技術是解決我國北方「富煤缺水」地區建設高參數、大容量煤電項目的關鍵核心技術。
  • 中電觀察:超超臨界火電技術研發遇新拐點
    隨著能源清潔化的發展要求日益迫切,日臻成熟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正在全面登場,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進程積極推進,在凸現新拐點情況下攻堅克難。  將材料在更多電廠進行實驗  「國外尤其是歐洲國家針對700攝氏度機組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由於材料問題,示範機組的建設計劃被延後。」
  • 要聞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超低排放燃煤發電技術廣泛應用;60萬千瓦級、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和世界首臺60萬千瓦級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投入商業運行。與早期設計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相比,最新設計的百萬千瓦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供電效率提高3.59%,供電煤耗下降22.6克/千瓦時。
  • 行業觀察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更加注重自主創新 更加智能優化控制 更加清潔低碳環保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 記者 馮義軍  「當前,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已經進入到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智能優化控制、更加清潔低碳環保的新階段。」
  • 高效超超臨界鍋爐成功投運
    原標題:高效超超臨界鍋爐成功投運  本報訊(邱慧玲 記者薛婧)記者從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獲悉,17日,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世界最高參數660MW高效超超臨界鍋爐華能長興電廠1號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使用。
  • 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2020年會
    更高效的超超臨界二次再熱鍋爐諸育楓 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技術部副處長/高級工程師 8. 煙氣提水電水聯產技術的應用研究修立傑 京能(錫林郭勒)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高級工程師  9.二次再熱鍋爐技術發展及驗證王永傑 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鍋爐設計處性能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10. 煤電的未來——高效,清潔,智慧,美麗葉勇健 華東電力設計院工程有限公司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1.
  • 我國製造世界最高參數高效超超臨界鍋爐投運
    我國製造世界最高參數高效超超臨界鍋爐投運 來源: 國資委      日期:15.04.27        近日,華能長興電廠1號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其中由哈電集團自主研發的世界最高參數660兆瓦高效超超臨界鍋爐,其主汽壓力達29.3MPa·g,再熱汽溫高達623℃,是目前世界上投運參數最高的燃煤電站鍋爐,標誌著在高參數、大容量電站鍋爐設計製造能力上我國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技術前沿】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變革時代來臨
    「在當前高效一次再熱發電技術多處落地,二次再熱發電技術即將實現,高效二次再熱發電技術蓄勢待發的格局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亟待創新變革
  • 我國二次再熱發電技術領跑世界
    「該項目二次再熱塔式鍋爐、高效汽輪機、及其配套附屬設備、智能發電控制系統、先進的環保設備等核心技術均實現自主可控,這標誌著我國高效靈活二次再熱發電技術已領跑世界。」項目負責人俞基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追趕路上付出的高額學費  火力發電從誕生至今,已有近150年歷史。
  • 世界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火電機組水壓試驗成功
    本報訊(王 清)近日,由中國特檢院負責安裝監督檢驗的國電泰州電廠二期工程2×1000MW機組3號鍋爐水壓試驗一次成功。該機組為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世界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火電機組。  國電泰州電廠二期工程是國家科技部確定的「十二五」節能減排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被國家能源局列為國家燃煤發電示範項目。
  • 三大鍋爐廠在百萬超超臨界上的技術路線
    一個是高效超臨界機組(High Efficiency Supercritical Cycle),通常也稱為超超臨界機組(Ultra Supercritical)或者高參數超臨界機組(Advanced Supercritical),其中主汽壓力為280~300bar,主汽和再熱蒸汽溫度為580~600℃。
  • 東方電氣研製的國內首臺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成功投運
    6月27日21:00,由東方電氣集團研製的國內第一臺超超臨界二次再熱660MW機組—華能安源電廠1號機組,在江西萍鄉市一次通過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標誌著中國電力設計、製造、安裝和調試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 世界首批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機組投產
    2016年1月13日8時58分,中國能建江蘇電建承建的國電泰州二期2×100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工程4號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並移交生產,至此,均由中國能建江蘇電建承建的3號、4號兩臺百萬千瓦機組已全部移交投產發電,標誌著江蘇省目前最大的火力發電基地正式在泰州誕生。
  • 華能建成投運我國首座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電廠
    8月24日11時58分,繼6月27日建成投產我國首臺二次再熱發電機組後,華能集團公司在江西安源建設的第二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華能安源電廠2號機組完成試運投產,超淨排放環保系統同步完工投運。
  • 世界首臺66萬千瓦再熱623℃超超臨界機組投運
    如今,安徽電建一公司「殺」回「老戰場」,承擔起世界首臺66萬千瓦等級再熱蒸汽溫度達到623℃超超臨界π型鍋爐燃煤機組的建設重任,並再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超超臨界機組是當前世界範圍內的一項領先技術,這種機組在效率、環保、節能等方面有著一般常規火電機組無可比擬的優勢,但若要將機組的供電煤耗控制在每千瓦時280克或以下,機組參數就要等同於百萬機組。
  • 國家電力示範項目大唐鄆城630℃超超臨界二次再熱項目2號機組
    8月27日,大唐鄆城630℃超超臨界二次再熱國家電力示範項目第二臺機組工程項目成功獲得省發改委核准。該項目於2017年9月30日取得國家能源局示範立項批覆,首臺機組同年獲得省發改委核准批覆。該項目作為國產自主研發高溫材料G115首次工程應用載體,填補了國家耐高溫材料研發領域技術空白,使我國在該領域首次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打破高溫耐熱材料長期依賴進口局面,對我國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電力設備國產自主化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效寬負荷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開發與...
    近期,科技部高新司在鄭州組織召開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效寬負荷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開發與應用」(項目編號:2015BAA03B00)項目驗收會。  項目經過多年攻關,研製了1000MW級高效寬負荷超超臨界燃煤鍋爐和汽輪機,開展了1000MW級高效寬負荷超超臨界機組系統集成,在沁陽發電分公司建成了1000MW高效寬負荷超超臨界機組示範工程。示範工程投運以來運行良好,經第三方測試,額定負荷下與對標的超超臨界機組效率相當,50%負荷下與對標的4臺機組相比,機組效率平均提高了3.28個百分點。
  • 超超臨界技術發展方向出爐!將成為燃煤機組減排的主要技術路線
    「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生物質混燒+區域供熱+二氧化碳捕集+燃氣輪機,這些複雜的概念結合到一起,將成為未來解決新建燃煤火電機組二氧化碳深度減排的主要技術路線。」在近日由中國動力工程學會主辦、中國電力科技網承辦、安徽安慶皖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2017年會上,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龍輝的觀點引發了與會人員的廣泛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