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本文解決幾個問題,一是《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對於我國貿易而言有什麼意義(政治敏感的部分就不說了),二是《協定》對於我國汽車產業而言有什麼影響,三是目前全球汽車產業是怎麼一個概況。
2020年12月30日,中國、德國、法國領導人與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了視頻會晤,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從2014年1月到2020年12月,《中歐雙邊投資協定》(China-EU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經歷了7年共計35輪談判,終於有了重大突破,隨後還將有一系列的協議籤署和審批程序,正式籤署時間可能會在2022年。
《協定》的核心有四大方面:
1、保證相互投資受保護,尊重智慧財產權,確保補貼透明性;
2、改善雙方市場準入條件;
3、確保投資環境和監管程序清晰、公平、透明;
4、改善勞工標準,支持可持續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一直都是被孤立的內循環型經濟體。開放之後,中國成為了全球貿易的「入群小能手」,傳承了中國人自古酷愛求同存異跟所有人做生意的傳統。
中國參與的主要貿易協議/組織貿易協議/組織名稱實施區域建立時間戰略意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P.S. 東協 = 東南亞聯盟10國 = 汶萊+柬埔寨+印尼+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寮國+馬來西亞
根據目前時勢分析,可獲知幾個重要信息點(避開政治觀點,只能寫一部分了):
1、中國交友甚廣,跟誰都聊得來。不愛聊主義,只愛聊生意,互利互惠。
2、中國這個全球第二經濟體在亞洲的影響力極為巨大,且還在增長。
3、靠海洋發家不再是唯一正確方案,歐亞大陸的交通一體化將為中歐下階段發展牽線搭橋。實際上,中歐做生意從漢武帝時期的河西走廊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就開始了,不是新鮮事。
4、中國的經濟盟友不夠美國的多,目前雙方都在拉群,中歐協定算不上結盟,但也可以保證歐盟不會一邊倒傾向美國。目前,歐盟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上圖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加入WTO之後,中國靠著第二產業和國際貿易實現經濟騰飛,其中從2006到2015的黃金十年裡,中國GDP從2.75萬億美元一路飆升到11萬億美元, GDP佔全球經濟比例每年都有1%的巨大變化。
中國GDP(結算貨幣:美元)年份名義GDP佔全球比例202014.86萬億17.77%201914.34萬億16.34%201712.31萬億15.14%201611.23萬億14.71%201511.06萬億14.71%201410.48萬億13.18%20139.57萬億12.38%20128.53萬億11.35%20117.55萬億10.28%20106.09萬億9.21%20095.10萬億8.44%20084.59萬億7.21%20073.55萬億6.12%20062.75萬億5.34%20052.29萬億5.34%20041.96萬億4.46%20031.66萬億4.26%20021.47萬億4.23%20011.34萬億4.01%20001.21萬億3.60%19900.36萬億1.59%19800.19萬億1.70%1913 民國 約8.9%1870 清朝 約17%1820 清朝 約32%1700 清朝 約22%1600 明朝 約29%1500 明朝 約25%1000 宋朝 約22%658 唐朝 約58%0 漢朝 約26%表格上半截(帶名義GDP數據的年份)使用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表格下半截使用了不甚嚴謹的文獻,部分來自於英國經濟學家Angus Maddison,下圖是論文原圖。
筆者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2020年名義GDP預測數據做了一個全球Top 10經濟體的排序表格:
2019/2020名義GDP排行(結算貨幣:美元)2020名次國家/地區2020年名義GDP從上表可獲知幾個重要信息點:
1、中國GDP佔全球的比例,從2019年的16.34%提升到2020年的17,77%,是全球10強經濟體當中唯一大幅度上漲的。
2、因為防疫有成效,中國是2020唯一實現GDP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3、英國防疫玩砸了,但印度玩得更砸,所以宗主國英國逆襲印度重回全球第五。
4、金磚五國中巴西在2020落榜前十。可以進一步證實金磚五國當中只有中國是金,其他是磚……
(gif圖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國向來都是基建狂魔和製造業大國。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典故,大禹往前那些王那些帝都是神話,禹第一次集中群眾力量治水,因此有了夏朝。再往後的長城、都江堰、三峽大壩、高鐵網,也都是繼承天賦罷了。
進入21世紀之後的中國工業增加值與製造業增加值已經入魔,替代美國成為世界工業中心(上一次是美國替代英國),以下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暫時只有2019年統計數據):
工業增加值/製造業增加值(結算單位:美元)2019工業名次國家/地區2019年工業增加值2019製造業名次國家/地區2019年製造業增加值 全球23.21萬億 全球13.80萬億1中國5.59萬億1中國3.89萬億2美國(2018)3.84萬億2美國2.73萬億3日本1.44萬億3日本1.02萬億4 德國1.03萬億4德國0.74萬億5印度0.71萬億5南韓0.41萬億6俄羅斯0.54萬億6印度0.39萬億7南韓0.54萬億7義大利0.29萬億8英國0.49萬億8巴西0.28萬億9 法國0.46萬億9法國0.26萬億10印尼0.43萬億10英國0.24萬億P.S. 工業(第二產業)= 製造業+採礦業+建築業+電熱氣水
因為汽車工業在製造業當中,而工業的其他分類(採礦業和電熱氣水等)也會影響到汽車工業,所以筆者分別對工業/製造業都做了排名。
從上表可獲知幾個重要信息點:
1、中國工業規模>美國+日本
2、中國製造業規模>美國+日本
3、所以別說中國靠房地產起家了,我們的製造業依然佔據全球28%份額,是毋庸置疑的頂尖選手。
4、世上最強工業大洲其實是亞洲,沒有歐洲美洲這些老牌工業大國什麼事,謝謝。
結合以上所有數據和小結觀點,此節得出2個核心觀點,用於回應「為何是中+歐合作」:
1、歐盟依然是經濟規模極大的巨型經濟體,中國經濟騰飛,必然繞不開歐盟。
2、世界貿易繞不開中國這座世界工廠,歐盟各國想要脫離當前滯漲態勢,必須與中國產生強聯繫。
請注意,《中歐雙邊投資協定》暫未有詳細條文,正式籤署時間可能在2022,有幾項要旨是必須提到的:
1、為東道國的投資者提高法律確定性;
2、提高現有的投資保護標準;
3、減少東道國的投資壁壘;
4、加強雙方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動。
看完這麼多數據之後,我們是時候預測《協定》對中國汽車產業的一些影響了。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非常艱難,上集總結下來就是「用市場換技術」。
當時德國停產的Jetta MK2拿過來中國就是最先進的
好在,我們中國人對工業技術的吸收能力特別強,比如和諧號就在吸收了龐巴迪、西門子、川崎、阿爾斯通四家的技術之後,讓我們快速成為了高鐵輸出國……
但汽車領域並非如此,競爭對手很多都是百年老店,從技術、口碑、品牌影響力、市場佔比等方面隨意碾壓中國品牌,我們在內燃機領域(特別是壓燃式)、自動變速箱領域的差距更是難以壓縮。
《協定》希望打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產業投資市場,對於基本盤在弱勢的一方是很難堪的。華晨寶馬股比改變就是一個兆頭,扶不起的阿鬥(嗝屁的華晨)會被強勢的一方蠶食乾淨。
歐盟希望中國對國企的補貼更加透明,中國則不希望國企被所謂「公平競爭環境」一刀切,因為我們的國企穩定著國家經濟命脈。(舉個例子,EMS雖然慢,但中國郵政會用拖拉機、自行車、驢車,不計成本地將快件送到山溝溝裡的最後一米路,這是歐盟國家理解不了的國企模式。)
補貼新能源車就是補貼電池,目前鋰離子電池技術依然沒有突破技術瓶頸,但產業規模已經做起來了。雖然「電池白名單」《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已經自2019年6月21日起廢止,但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確已經在溫室中起來了,接下來還能對外輸出。
整車方面,近期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規定了2021年薪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而新能源補貼會一直延續到2022年末。
2022之後,中歐投資加快,車企們都要打開城門做生意了,此時中國汽車品牌(目前國內補貼的絕對主體)將失去其中一條護城河。
特斯拉是我們引入的一條大鯰魚,目前特斯拉與上海政府籤約建設的特斯拉超級工廠(Dreadnought),集研發、製造、銷售功能於一體,涵蓋電動車研發創新中心、特斯拉超級工廠(擁有年產 50 萬臺純電動車的龐大產能)、特斯拉銷售中國分公司,同時也是新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個外資製造業項目。
特斯拉做出的幾個事情,讓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的下巴都掉地上了:
1、特斯拉上海工廠,2019年1月開始建設,9月11日竣工,10月15日進入調試階段,2020年大規模交付。
2、國產Model 3連連降價,2021年交付的Performance版本破百時間3.3秒,要價34萬而已。特斯拉讓馬力變得很廉價,一匹700多塊,與日產軒逸差不多。
3、Model Y比預售價少了15萬,這些天全國特斯拉門店都擠滿了人。
國產特斯拉的出現,對業界的洗牌作用堪比國補退坡,因為這是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嚴肅論題。
《協定》談判中,歐盟要求改善歐洲車企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電信、計算機、生物技術行業的市場準入。如果歐洲車企同樣以獨資身份進入中國生產銷售,有些品牌可能會利用其超高的效率和品牌號召力,對中國汽車品牌進行降維打擊。
這絕不僅限於新能源領域,因為歐洲汽車品牌在傳統汽車領域(內燃機、自動變速箱、底盤)才是王者,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汽車市場的主銷產品依然是傳統汽車。
《協定》旨在建立統一的法律框架,更加完善、更加互信、更加穩健,中國汽車品牌同樣可以利用這條公平的渠道前往歐洲進行產業投資。
此前,中國汽車出口基本都面向發展中國家,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建廠都只能在發展中國家紮根,比如吉利埃及工廠、比亞迪厄瓜多工廠、長安墨西哥工廠、長城俄羅斯工廠等等。
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額一直都不低,以2019年為例,就有4278億美元(相當於法國全境的年度製造業增加值),但直接投資僅僅佔了2.5%。
《協定》落地之後,協議國會對投資者提供充分的保護和安全的義務,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建廠的障礙更少了,我們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的優勢得以施展。
在國內,中國電池企業也日漸向頭部聚攏。2020年內,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兼併購案例達17起,大眾入主國軒高科、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等案例開始讓大家警覺歐洲資本的入場。實際上,我們也在利用中國電池產業的優勢對外進行著市場擴張。
2019年末,寧德時代位於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座海外工廠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可實現14GWh的電池產能。
為了對決寧德時代的高性價比電池,德國經濟與能源部長Peter Altmaier曾放出豪言:「歐洲的電池電芯可不是中國產的『便宜貨』能夠媲美的。」 死對頭德國與法國計劃在歐洲推動50億歐元(約合400億人民幣)的電池項目來對標寧德。
另一位動力電池巨頭是比亞迪,此前已爆出在英國和德國進行本土化生產的計劃。
中國汽車彎道超車(先不提這玩意會不會翻車),除了電動汽車之外,還有另一條路線是智能汽車。
智能汽車不止替代智慧型手機的智能座艙,還包括自動駕駛技術、智能工廠等。
目前做智能座艙最強的是歐洲和中國車企,做自動駕駛最強的是美國和中國車企(頭部並沒有歐洲人什麼事),做智能工廠最強的是歐洲和中國車企。
中國自動駕駛技術能影響到歐洲汽車產業嗎?借力華為5G、百度自動駕駛等技術,還真有這個可能。
歐盟當然也不會讓中國企業輕易奪得歐盟5G市場,歐盟目前呼籲建設5G領域的網絡安全框架,潛臺詞是什麼路人皆知。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有點敏感的話題,小結一下就是中國此前比較喜歡包庇某些中國汽車品牌的山寨行為。
《協定》旨在建立國際公認的且事先確定的仲裁員名錄,如此一來,中國汽車品牌想要繼續作弊就很難了。
此節不多說,放一個文章連結,5年前的長文《汽車圈山寨官司》,作者是我的同事郭睿:
中國汽車品牌入駐歐洲,更多中國汽車領域工作人員前往歐洲,中國企業在歐洲有更多僱員,中方企業憑著高效率能獲得一定的優勢。
同理,更多歐洲汽車品牌更加深入地植根中國市場,更多歐洲汽車領域工作人員前往歐洲,歐洲企業在中國有更多僱員,歐洲企業能利用更好的薪酬福利挖走相當一部分的中國汽車人才,也逼著中國汽車品牌企業提升國人的薪酬福利(過勞死的案例會更少)。
法國BlaBlaCar成立於2009年,大眾集團早在2016年組建了移動出行服務公司MOIA,寶馬集團和戴姆勒集團2019年2月合資組建出行集團,掏出10億歐元(約合79億人民幣)一口氣開了ReachNow、ChargeNow、FreeNow、ParkNow、ShareNow五家公司,FCA在2020年底與Engie EPS敲定了移動出行合資公司的初稿,
在中國,除了一家獨大的滴滴和一堆靠PPT吆喝的散兵遊勇,還有各大車企推出的出行平臺,比如一汽的開開出行、長安的長安出行、北汽的華夏出行、長城的歐拉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東風的東風出行、廣汽的如祺出行、江淮的和行約車、吉利的曹操出行等等,其中曹操和如祺是真的做起來了。
如果中國與歐盟的出行公司在對方的市場互相滲透,接下來鹿死誰手都還不一定。
在中國進入WTO之後,金融服務業已經對海外企業進行了一定的開放。
根據《協定》,中國同意並承諾逐漸向歐盟投資者開放金融服務業的更多內容。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汽車金融可是金融服務業的巨頭之一,汽車消費信貸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傳統強項,中國企業將如何堅守陣地、是否有可能在歐盟開疆拓土,都將是一個很大的論題。
中歐在汽車領域的合作研發項目並不新鮮,歐洲汽車品牌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已經有數十年歷史(最著名的應該是1997建立的泛亞了),中國汽車品牌最近十來年也開始在歐洲建立研發中心,比如奇瑞在德國的研發中心、長城在德國/奧地利的研發中心、吉利在瑞典的研發中心等等。
在《協定》的新規下,中歐的汽車領域合作研發項目投資額會繼續上漲,中國汽車市場是歐洲汽車品牌垂涎數十年的超大蛋糕,歐洲汽車市場是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跳板,大家各取所需。
關於中歐合作研發的個例,大家可點擊連結閱讀筆者的試駕文章《十問十答解讀長安凱程F70》:
雖然捷豹路虎是印度塔塔集團的子公司,但它依然是英國車企,工廠基本都在英國。下表是筆者整理的一份捷豹路虎全球研發與製造機構列表:
捷豹路虎全球研發與製造機構一覽 類別機構駐地機構專稱職能研發中心英格蘭沃克裡郡Gaydon捷豹路虎只是其中一個典例,貿易額不低,但雙方投資額不高。
在宏觀層面,英國汽車產業已經逐漸從全品類、全產業鏈的設計製造,往賽車、奢華汽車、特種機械設計製造的方向進化。英國脫歐之後,《協定》的條款就不適用於中英雙邊投資了,中英汽車領域的相互投資會有新的規則出爐。
中國網購平臺和物流網絡在2020立了大功,如果《協定》細則允許中國企業進入歐盟相關市場,中國企業會徹底教歐洲網商怎麼做網購平臺……
自營倉庫,自營物流,當天下單,當天到達,接下來還有無人化物流。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發電設備製造國,市場佔比超過6成,同時也是第一大光伏發電國。
全球光伏發電Top 10名次企業名稱國籍20182019 1Jinko Solar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效率並不足以供應汽車正常行駛,不過隨著技術不斷進化,我們有可能等到一些太陽能供電的量產車型出現。
不過這批光伏企業都是上一次補貼扶起來的,與歐盟企業進行公平競爭之後,能否繼續擁有競爭力還不好說。
因為疫情原因,2020年中國汽車終端售價持續走低,清庫存成了常態。經典朗逸和經典寶來這些老一輩車型,自動擋可以隨便做到9萬內落地,1.0T三缸自動擋的雪佛蘭科沃茲落地也就6萬多。
中歐雙邊投資加大之後,車企之間的競爭會加劇,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中國歐盟市場的新車價格會持續走低,優勝劣汰之下會有更多汽車品牌出局,最終受惠的當然是雙方市場當中買到便宜汽車產品的消費者。
拖堂加課,說一說當今世界的汽車產業形勢。
2020年1-12月完整統計數據暫未出爐,2020年使用1-10月產量數據,排名使用2019全年數據。
全球各國產量排名(Top 15,單位輛)排名國家2020(1-10月)2019201820172016 全球 91,786,86195,634,59397,302,53495,057,9291中國19,670,00025,720,66527,809,19629,015,43428,118,7942美國12,040,00010,880,01911,314,70511,189,98512,198,1373日本3,800,0009,684,2989,728,5289,693,7469,204,5904德國2,560,0004,661,3285,120,4095,645,5815,746,8085印度1,160,0004,516,0175,174,6454,782,8964,519,3416墨西哥750,0003,986,794 4,100,5254,068,4153,600,3657南韓1,540,0003,950,6174,028,8344,114,9134,228,5098巴西1,590,0004,944,9882,879,8092,699,6722,156,356 9西班牙800,0002,822,3552,819,5652,848,3352,885,92210法國1,700,0002,202,4602,270,0002,227,0002,082,00011泰國690,0002,013,7102,167,6941,988,8231,944,41712加拿大1,340,0001,916,5852,020,8402,199,7892,370,27113俄羅斯1,250,0001,719,7841,767,6741,551,2931,303,98914土耳其590,0001,461,2441,550,1501,695,7311,485,92715捷克 1,433,9631,442,8841,419,9931,349,896幾點小結:
1、以2019全年數據結算,中國汽車產量是全球產量的28%。2020年中國汽車產量依然雄霸全球,佔據榜首第12年。
2、發展中國家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印度汽車工業,近年汽車產量是曾經宗主國英國的3倍多。英國去哪裡了?2019年已掉出全球15強。
3、以2019年度為例,前15名當中,有6個亞洲國家,僅僅6個國家的總產量就佔全球的51.85%,因此全球汽車製造中心根本不是傳統汽車強洲(西歐/北美),而是亞洲。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印證了前文的觀點。
4、擁有FCA集團的義大利榜上無名。
汽車產業的門檻非常高,是巨頭壟斷的。特斯拉市值再高,那都是虛的數,真正牛的是這些隨時「民轉軍」撐起下一場世界大戰的工業巨頭。
五大汽車集團集團品牌品牌國籍所有權市場豐田集團 大眾集團
(德國)
幾點小結:
1、全球五大企業中掌握在日本、德國、美國、南韓手上,大家最想不到的應該是南韓。其實,現代起亞集團比通用集團(不含上汽通用)更大,但若上通數據算入通用集團,現代起亞不算個啥。
2、吉利集團從2017年開始進入全球15大車企行列。別看亞洲6國的汽車年產量超過全球產量一半,製造商排名依然是日本、美國、西歐三大汽車強國陣營主導的,發展中國家在車企15強中僅有中國吉利一員代表。
3、豐田與大眾兩大集團的汽車年產量,均超過了全球汽車年產量的10%,對,全球!什麼是富可敵國?這就是富可敵國。
汽車產業不僅僅是技術遊戲,還是資本遊戲。
持股關係持有方持有方國籍持有比例轉讓方轉讓方國籍戴姆勒集團德國3.1%雷諾-日產聯盟法國日本戴姆勒集團德國89.29% 三菱Fuso日本戴姆勒集團德國12%北汽集團中國東風集團中國12.23%PSA法國一汽集團中國49%海馬汽車中國FCA義大利10%法拉利義大利吉利集團中國23%倫敦出租英國吉利集團中國49.9%寶騰控股馬來西亞吉利集團中國51%路特斯英國吉利控股中國9.69%戴姆勒集團德國吉利控股中國8.3%沃爾沃集團瑞典馬恆達集團印度70%雙龍汽車南韓MAN德國17.01%斯堪尼亞瑞典保時捷控股德國50.74%僅投票權大眾集團德國大眾集團德國100%保時捷汽車德國大眾集團德國99.55%奧迪德國日產日本34%三菱汽車日本雷諾日產聯盟法國日本3.1%戴姆勒集團德國雷諾法國43.3%日產日本日產日本15%無投票權雷諾法國豐田日本100%大發日本豐田日本50.1%日野日本豐田日本16.7%斯巴魯日本豐田日本5.9%五十鈴日本豐田日本5.05%馬自達日本幾點小結:
1、全球最驚心動魄的大眾集團收購案,最終在2009年以保時捷汽車被大眾集團反收購而終結。從2005年收購案開戰開始,時任大眾集團監理會主席,出身自「保時捷-皮耶希家族」皮耶希家族分支的第三代天才機械工程師費迪南德·皮耶希組織反擊,他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契機,擊倒了保時捷家族分支的第三代傳奇商人沃爾夫岡·保時捷,大眾集團以完勝姿態結束保時捷發起的「蛇吞象」遊戲。
2、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全球股權互持的遊戲中,扮演了很小的角色,僅有東風與一汽集團有較大交易額出現。
3、富可敵國的豐田集團、大眾集團、雷諾-日產聯盟,特別喜歡持有/轉讓它司股權。
4、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集團現代起亞,很少參與這種全球化進程。
5、發展中國家在這場資本遊戲中沒什麼話語權,這是傳統汽車強國的遊戲。
去掉一個英國之後,歐盟27個成員國GDP總和與中國GDP相當,比美國少5萬億美元左右。
大國博弈,最經典的打法是「第一與第三聯合起來懟第二」。如今,《中歐雙邊投資協定》框架已定,第二與第三產生了一定穩定性的歐亞大陸連橫態勢,雙方開放市場增加投資,產生更多互信,實現更多互惠。
當然,連續12年穩拿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冠軍獎盃的中國,至今依然只是一個汽車大國,離汽車強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中歐加強雙方投資,是合作,也是競爭。
在溫室裡發育了數十載的中國汽車工業,即將與技術含量世界第一的歐盟汽車工業進行毫無保留的同臺競技。
我們與開闢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秦漢先祖一樣,目標是星辰與大海。
(文:太平洋汽車網 黃恆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