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景物是沒有感情的,它們是客觀的存在。但進入詩人的心中成為詩之後,大自然的一切就被染上了情感。而這個情感,其實是詩人自己的主觀情感。他們或愉悅,或悲傷,或念人懷遠,或發懷古之幽情。這些被染上詩人情感的景物,在中國詩歌中,叫做意象。
當然,詩歌也可以不需要任何景物的描寫,而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是平鋪直敘型的,是一覽無餘型的。而詩歌是含蓄的藝術,是聯想的藝術,一首好的詩歌,詩人最好是把情感藏起來,躲在景物的後面,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種方式比較含蓄,能給讀者以意味深長的想像空間,這樣的詩才是好詩。
比如,我們看馬致遠的那首著名的寫景的曲子,他沒有明確表達任何感情,但我們卻能從他的寫景中,體會到他那中漂泊天涯的孤獨無依的情感。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我們可以看到,馬致遠在這首曲子中,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抒情的字句,但這首曲子背後所隱藏的情感,卻一覽無餘。他正是通過把自我的情感投射到客觀的景物上,這種方式來實現抒情的。
好,下面我們再看李華的這首詩。
我們先說這首詩的背景。這是在安史之亂之後,詩人李華在經過唐朝著名的旅遊勝地宜陽時,寫下的。安史之亂造成的國家的混亂,人民的流離失所,已經讓曾經繁華的城市,變得荒蕪了。詩人在經過此地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詩。
《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宜陽城外,長滿了繁盛的野草,連綿不絕,山澗溪水向東流去,復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樹木繁茂芬芳,然空無一人,花兒自開自落,一路上鳥兒空自鳴啼。
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這首詩純粹是寫景,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詩人李華的情感。
我們知道,古代的詩人,在經過一個歷史古蹟,或者一個有歷史故事的地方時,總是要抒發懷古的思緒。這種情感一般為感慨時光易老,繁華不再,一切的繁花富貴早已經化為塵土等這樣的情感。
同時,我們在欣賞一首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詩歌之中的「語碼」。這個概念是著名詞學家葉嘉瑩先生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在詩歌中有一些詞,在經過歷史的沉澱之後,已經帶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意義了。
比如說古詩中寫到柳樹,我們就知道這是寫送別,寫到青草,我們就知道,要麼是寫失去故園的黍離之悲,要麼是寫像青草一樣的綿綿的思念。就像是古詩十九首中所說的,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現在我們看到,李華的這首詩,先寫宜陽城外長滿了青草,詩人並非是送別,所以這裡說城外長滿了青草,其實就是繁華落盡的意思。因為當年的宜陽城是多麼繁華,現在經過了戰火的摧殘之後,已經變得人煙稀少破敗不堪了。所以這雖然是寫景,但是我們能感覺到其中包含的悲涼的情感。
澗水東流復向西。這還是講自然的無情。它才不管人世間的那些紛紛擾擾。有一首和這個很像。「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看起來是寫景,其實也是包含了深沉悲涼的情感。花自落和鳥空啼,說明四野無人,連這朵花和那隻鳥兒都是寂寞冷清的。這也說明了安史之亂過後,人煙稀少關河冷落的現狀。
不過,我們從這句詩中,其實還可以得到另外一些人生的啟示。有一首老歌叫「野百合也有春天」,是說山谷裡的野百合,雖然無人欣賞,但他依然可以開得燦爛,畢竟他也有春天。這首詩也是一樣。芳樹無人,但它照樣可以活出自我,活出燦爛的生命。清代詩人袁枚有一首詩,可以非常完美地詮釋這句話。《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春天和煦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苔蘚仍舊長出綠意來。
苔花雖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貴的牡丹一樣熱烈綻放。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每個人都有盛開的權力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