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轟-6型轟炸機各種改型掛載的「大殺器」層出不窮,就在前陣子還有吃瓜群眾無意中拍到了轟-6N掛載疑似DF-17高超音速武器的畫面,大伊萬也非常克制的對那條消息進行了解讀(《轟-6N搭載東風-17上天了?丨大伊萬問答》)。在那篇文章下面,有讀者問起了至今仍然神秘的、在去年大閱兵中驚豔亮相的無偵-8型無人偵察機。
轟-6N機腹明顯的凹陷引軍迷無限的遐想
其實在去年國慶大閱兵之後,大伊萬已經寫了一篇無偵-8型無人機的分析文章,由於保密因素沒有發,但伴隨著大閱兵已經漸漸遠去、網絡上關於無偵-8公開信息也越來越多。在足夠多公開資料的支持下,咱們可以試著對該型裝備進行比較深入的解讀了。但咱得提前說好,由於無偵-8的主要戰術性能依然是秘密,故而咱們不會過多地深入解讀它的技術指標與戰術性能,而是將分析的重點放在無偵-8型無人機的裝備運用、及在我軍反介入體系中所處的位置上。
無偵-8的使命
首先要分析的,當然是無偵-8型無人機的技術源流、設計初衷、總體構型、主要性能了。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從設計初衷來看,無偵-8型無人偵察機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我火箭軍部隊、空軍航空兵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對第一島鏈內、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目標的精密標定上。按照中國海空軍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體系的裝備規劃與任務分工:
美軍航母大機群
對於進入第二島鏈範圍、遊弋在臺灣本島以東、活躍在西太平洋、蘇拉威西海等海區的強敵CSG/ESG(航母打擊群/兩棲遠徵大隊),主要的早期ISR/ELINT(戰場態勢感知與電子情報搜集)作業裝備包括海洋偵察監視衛星、電子偵察與情報衛星等。但由於第二島鏈前出距離較長、我軍組織海空軍戰術掩護也較為困難,事實上陸基的大型電子偵察機在戰時是很難進入這一區域、建立空基ISR/ELINT作業範圍的;
伊朗偵察機拍攝到美軍航母
同時,我海軍的水面艦艇編隊戰時在這一海區,由於沒有外線優勢,實際上生存能力存疑。另外,考慮到強敵戰時可能會採取的電磁欺騙與信號管制、編隊戰術佯動等諸多對抗措施,即使海洋偵察衛星、陸基電子偵察機能建立起態勢感知作業區,給出的態勢感知情報也未必準確。考慮到冷戰時期蘇軍反航母體系要求「轟炸機必須目視確認」,爾後才能發起攻擊,這種對預定打擊目標實施精密偵察、給出詳細的目標性質、標定準確的射擊諸元的要求,對參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海空軍航空兵是同樣存在的。
做到「發現敵方航母」不是那麼容易的
甲方有了戰術需求,乙方自然就要提出解決方案來(笑),而咱們從無偵-8型無人機的「問題解決路徑」來看,可選項本來就不多:
既要求能夠在複雜的戰場態勢下、尤其是空中威脅極其嚴重的情況下深入第二島鏈海區;
又要求對目標能夠抵近到足夠近的距離、甚至可以確保機載光學偵察系統成功「看到」目標;
還要要求深入敵境、看到目標之後再全身而退,而且考慮到進攻速度,這套偵察裝備還不能慢悠悠地奔赴戰場、必須快進快出。
轟-6N攜帶WZ-8想像圖
這別說對於中國空軍了,即使對於美國空軍來說都是個挺大的難題,尤其是這架態勢感知飛行器的諸多性能可謂完全相互矛盾、很難周全,這要是美國空軍的話,指不定就會在它們的SR-71身上再打打主意、挖挖潛力,沒準兒傳說中的「曙光女神」就這樣提前被研發出來了(笑)。
SR-91曙光女神
而對於中國空軍來說,以咱們21世紀最初10年能達到的技術儲備,想研發個中國版本的「曙光女神」肯定是沒戲的,這也就導致了無偵-8在總體構型與具體性能上,和咱們之前提到過的DF/CJ-100型超音速巡航飛彈是有點兒像的:都是就著現有的技術,不追求分系統上過分的先進性,先把符合部隊要求的裝備型號弄出來再說,後面有了更新的設備之後,再對整機進行升級
這種研發思路映射到無偵-8上,導致的最典型的方面就是它的動力系統選擇:無偵-8的動力系統一開始頗讓人浮想聯翩了一番:
有些比較激進的大佬認為是「超燃衝壓發動機」,完全不顧中國的超燃衝壓發動機還沒有到工程實用階段;
有些比較悲觀的同志則認為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甚至認為是殲-8FR相同的FWP-14A「崑崙」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就是不想想它這小身板裝個渦噴,偵察半徑大概率還不如殲-8FR);
而觀點比較中肯的、數量最多的群體則認為,無偵-8用的是和YJ-12之類的戰術飛彈性能類似的亞燃衝壓發動機,但具備比YJ-12更遠的行動範圍。
二戰德國的Me163型火箭戰鬥機
大伊萬當時也覺得是亞燃衝壓發動機,就沒想到閱兵式當天一揭開氈布,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無偵-8居然用了一套液體火箭發動機動力組,是個正兒八經的火箭飛機,想人類上次研發火箭動力飛機,還得找二戰時的三德子吧?
無偵-8的絕活
不過,饒是無偵-8的動力系統有點兒一言難盡,但還是有那麼一些特色的:
根據公開消息推算,無偵-8使用的估計是一套用於遠徵一號上面級的YF-50D型液發,該型火箭發動機推力約7Kn,採用偏二甲肼與四氧化二氮作為動力,這套發動機比衝數值較好,但最關鍵的性能是可以高空多次點火,這對於一架不想一次性把所有的燃料全部燒完的火箭動力飛機來說非常重要;
而從無偵-8的總體構型來看,該型無人機採用了升力體/翼身融合/大後掠角設計,是典型的適用於超音速巡航的空氣動力學設計;
在隱身性能設計方面,該型飛機除了部分具備外形隱身能力,在機體表面也必然塗敷了隱身吸波塗料,再加上其本身機體就比較輕小,隱身性能應當也是較為突出的;
至於其任務載荷,雖然現在都沒有公開,但即使咱們笨想,它也必然會攜帶諸如具備側掃能力的普查與詳查相機、具備對海掃描功能的合成孔徑偵察雷達、搞不好還會攜帶少量(或者同機不同構型,同時投放出去)電子偵察與測向設備。這些設備雖然受載荷限制,性能可能不會多麼完備,但是在給定大概方向的情況下,在遠距離標定個諸如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之類的目標,應該是夠了。
同時,從目前的情況看,無偵-8應該還是有「兩手絕活」的,其性能未必平庸:
一是突防速度,從它選用了火箭發動機動力組來看,該機的衝刺速度未必會低於亞燃衝壓發動機的典型速度區間,也就是兩到四倍音速左右。有人認為無偵-8的衝刺速度能達到六倍音速,即使做不到這麼多、只能達到三到四倍音速,對於防禦方組織攔截也可以造成很大的困難;
轟-6N攜帶WZ-8想像圖(圖源:鋼鐵機機)
二是突防高度,無偵-8的突防高度必然不會只停留在典型戰術飛機的作戰高度上,甚至可能會高於諸如YJ-12A、P-800這種亞燃衝壓發動機戰役反艦飛彈的巡航高度,如果它的突防高度能夠達到三萬米以上、甚至如部分人猜測的那樣接近四萬米,那麼將給防禦方組織攔截造成更大的困難,很多地導或艦隊區域防空飛彈根本打不了這麼高的目標,而動用反導攔截彈去打又太低;
三是整體的任務設計,從目前的情況看,無偵-8應該採取的是載機投放、空中點火、自主動力爬升、進入任務高度開始滑翔、滑翔到大氣低層再度點火、多次滑翔並完成任務後返航的路線。單架無偵-8的偵察範圍可能會比較有限,也許只是臺灣以東洋面一個比較狹長的帶狀區域,但在天基與空基ISR/ELINT(戰場態勢感知與電子情報搜集)單元預先標定大概方位、多架無偵-8同時投放的情況下,無偵-8的掃海效率估計還是很高的。
而以它那較高的速度、較高的飛行高度,防禦方無論是使用戰術飛機攔截,還是使用艦隊區域防空系統攔截,都「有點難受」,不太好攔。畢竟對超音速偵察機的攔截本身就是個很大的難題,對於無偵-8這麼一個速度快、高度高、還部分隱身、又基本不會進入防禦方防空火力遠界的小目標來說,想把它攔住、擊落,似乎真的不容易。
更不用說,以無偵-8的定位,它本來就是為了精密標定強敵海軍大型戰鬥艦艇的,能在某個地方被擊落,那說明這個地方本身就存在強敵的大型戰鬥艦艇,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光學偵察衛星開始偵察這一區域,電子情報系統啟動ELINT作業,甚至還可以再多打幾架無偵-8突入進去看看咋回事。一旦發現了咱們想要打的目標,接下來空軍的轟-6K、海軍的轟-6J、火箭軍的DF-26B什麼的,稀裡譁啦全都往目標身上砸過去就是了。
轟-6K攜帶4枚鷹擊-12
當然,可能仍然會有讀者對這架飛機「大力出奇蹟」的動力感到耿耿於懷,對此伊萬也並不否認。但前幾天剛剛看到了一篇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轉發的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刊發的長篇報導,提到美國空軍對下一代空中戰鬥系統(NGAD)的開發運用了一種全新的「系統簇」概念,「利用敏捷軟體、開放式架構、數字工程」等關鍵性的技術手段,基於通用的協議與接口,實現戰術飛機航電系統的快速迭代。這種開發方法我們已經進行了跟蹤研究乃至實際運用了,同時我們不僅打算實現航電系統的快速迭代,甚至還打算利用機器的自我學習實現氣動設計的快速迭代。
試想若該型無人機能運用這種先進的設計思想,那麼其未來的發展之路可謂是一片光明,利用現成的系統架構進行多次升級、乃至換裝超燃衝壓發動機成為真正的高超音速戰略偵察機,成為中國版本的「曙光女神」又有什麼問題呢?就讓我們繼續期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