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30多年來,我國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作為一個新興經濟大國,我們牢牢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機遇,與國際社會深化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共同應對挑戰,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尋求實現與世界的合作共贏。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貢獻者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世界排名第32位的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貿易小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成品出口大國。當前,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貨物貿易出口國和最大的貿易體、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大國。無疑,中國經濟發展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蹟。
中國經濟奇蹟從根本上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深化改革,不斷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通過改革,有力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充分釋放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實現了我國經濟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的騰飛,一翼是改革,另一翼則是對外開放。我們準確判斷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機遇,從中國的比較優勢出發,制定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對外開放戰略,採取有力的開放舉措,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趨利避害。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實力的快速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大。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測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的3.8%上升到新世紀前10年的20.9%。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上升到四分之一以上,超越美國成為貢獻最大的國家。中國為全球市場大規模提供低價製成品出口,有力地抑制了全球通貨膨脹,有利於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增長,也大大增進了進口國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中國一年的貨物與服務進口額超過2萬億美元,為世界各國貨物與服務出口提供了龐大的市場,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復甦。中國實行鼓勵利用外資的政策,自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排名前三名的外商直接投資東道國,為世界各國的投資者提供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為全球跨境投資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的對外投資也為東道國的經濟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帶去了適用技術,對這些國家推進工業化、加快技術進步、擴大就業和減少貧困具有特殊意義。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吸引中國企業投資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在全球經濟與金融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成為抵禦金融危機的中流砥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與國際社會密切配合,協調政策,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一方面,中國政府主動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把擴內需與調結構有機結合,使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為全球應對危機增強了信心。另一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全球金融危機應對的國際合作,為穩定全球金融市場作出了自身努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中國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負責任的參與者
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由一系列國際經濟貿易與金融合作的規則及相應的機構組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奠定了全球經濟治理的基本框架。隨著時間推移與形勢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不斷演進。現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動力與保障,有利於促進國際貿易與投資,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繁榮與金融穩定。
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處於變革期。首先,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代表性,充分反映國際經濟格局的新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因此,要增加發展中國家在現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推進全球經濟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其次,推動國際規則更加公正更加合理,努力使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平衡地反映不同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切實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真正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再次,適應國際經濟金融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建立和完善新機制新規則。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很多新領域如全球生產價值鏈、跨境投資、電子商務、網絡信息安全等迫切需要制定相應的國際規則,另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也亟待加強。這些新要求和新挑戰,呼喚各國加強合作,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中國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負責任的參與者。中國是多邊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成員,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構中,中國的影響力與話語權不斷上升,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實施積極主動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大力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已經完成了14個自由貿易協定,並且還參與推動了多個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尊重和遵守國際規則,自覺維護國際治理體系的權威性。中國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不斷提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代表性、公正性,使國際經濟治理體系運行更加高效、協調更加有力、更加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要求。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為國際經濟治理體系貢獻新理念、新智慧,提出新倡議。中國始終高舉促進發展的大旗,積極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貿易便利化談判取得積極成果。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區域合作倡議,圍繞促進發展這一主要目標,把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作為合作的優先領域,把經貿合作作為重點領域,得到了相關國家的高度認同。中國倡議並牽頭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得到了區域內外多個國家的積極響應,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組建工作並開始運作。
中國主動承擔與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在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上,中國主動承諾減排義務。中國為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特惠貿易待遇,對來自最不發達國家的進口實行零關稅。儘管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國際排名尚在80位左右,但中國一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而且不斷增加對外援助投入,主動減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中國還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培訓人力資源,分享中國經驗,增強其他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的能力。中國不斷推進對外開放,主動讓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與國際社會實現合作共贏。
讓G20引領世界經濟走向強勁復甦
全球金融危機後,G20迅速成為國際經濟政策溝通與協商的重要平臺。G20成員擁有全球6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經濟總量,對全球經濟具有決定性影響。中國將於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峰會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世界各國熱切期待此次峰會能夠凝聚共識、協調政策、推進改革,引領世界經濟實現強有力的復甦。
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主要大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具有外溢效應,但是,各國經濟增長分化,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據本國國內經濟形勢的需要,如果不能加強溝通協調,就難免出現相互衝突相互抵消的後果。在全球經濟增長整體乏力的大格局下,各國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全球經濟復甦。
共同推進國際貿易強勁增長。國際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近幾年,國際貿易增長低迷,持續低於全球經濟增長率。去年全球國際貿易竟然出現了負增長,國際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主要國家應帶頭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充分尊重多邊貿易規則,攜手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推動國際貿易強勁增長。
大力推進創新。創新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引領經濟恢復活力的關鍵之路。中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當前,人類面臨新技術革命的戰略機遇,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戰略性新興產業蓄勢待發。主要國家間應加強合作,共享經驗,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創新贏得活力,以創新引領增長。
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要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經濟增長的深層次矛盾,除了大力推進改革,別無他途。各國發展面臨的問題不同,推進改革的內容可能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推進改革都需要克服既得利益的阻礙。中國政府強調,要用壯士斷腕的勇氣,全面深化改革。中國還有一個經驗,以開放促進改革。國際社會應該攜手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把自主推進改革與以開放促改革有機結合,切實推進結構性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釋放經濟增長的活力與潛力。
總之,推進世界經濟重新走向繁榮之路,既需要行動,也需要信心,「信心比黃金更可貴」。G20峰會將共商大計,釋放出國際攜手、戮力前行的強勁信號,堅定各方信心,共同邁向「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