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牛慧穎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2020年1月11日,FAST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截至2020年11月,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40餘篇。而隨著2020年12月初,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坍塌,世界上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此前,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中國天眼」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
「天眼」總工程師王啟明表示,中國願意與世界分享「天眼」,因為天文研究不分國界。雖然這個望遠鏡是中國科學家攻堅克難,從預研開始算起共花費26年時間才建成的,但中國卻不會固步自封、秘而不宣,而是將FAST向世界開放,讓全人類共同探索宇宙奧秘,這彰顯了中國的大國胸襟和大國風範。
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也積極加強與多方的聯繫,同其他各國合作推進病毒檢測、疫病防治、疫苗研發等,積極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學者也愈發成為國際科研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10年到2020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中國產」論文數量,佔比從1.5%上升到11%,這證明中國在國際科技舞臺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此外,中國還積極向世界分享北鬥衛星發展成果,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舉辦的高交會、智博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無一不顯示出中國在科技領域與外界深化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誠意和決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是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進行的。去年年底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樣品備受各方關注,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不過遺憾的是,美國自2011年開始,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同行開展任何合作交流項目,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
科學無國界,合作無遠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所言,「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中國會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
過去有林則徐和魏源「開眼看世界」,當今有「中國天眼」助世界看宇宙。未來,「中國天眼」將作為「世界巨眼」,FAST將以Faster的加速度,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為人類認識宇宙、探索外太空奧秘作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