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根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發布的信息,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10%。
按照科學目標和相關戰略規劃,「中國天眼」已確立多個優先和重大項目,其中包括多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但觀測申請不限於這些領域。
「中國天眼」於2020年1月11日正式開放運行。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中國天眼」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
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由我國已故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進入調試期。2020年1月11日,FAST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FAST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從2016至2020的四年時間裡,它已發現脈衝星超240顆。而自1967年發現第一顆脈衝星至今的50多年裡,人類一共發現的脈衝星也只有2700多個。FAST還可以發現一些早期的星系活動跡象,有利於發現行星恆星的運動軌跡及發展軌跡,窺探宇宙起源的奧秘。
澳大利亞教授感嘆:
中國無疑是一個全球科研中心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迪基(John Dickey)曾說,到目前為止,FAST的研究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中國無疑是一個全球科學研究中心,與北美或西歐處於同一水平。與世界上任何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的科研都是先進的、有創造力的、有組織的。」
2020年11月4日,《自然》同期發表三篇論文,首次報導了在銀河系內觀測到的快速射電暴。這三項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其中第三篇論文來自中國團隊,觀測結果來自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極強磁場中子星也成為了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
來源於磁層的快速射電暴偏振多樣性 國家天文臺圖
高鐵、北鬥、嫦娥……法新社在報導中評論稱,雖然目前中國只收穫了一項諾貝爾獎,但為了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中國一直在迅速提高國內科研水平。過去20年裡,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鐵網絡,建成了北鬥地理定位系統,而現在正把月球樣本帶回地球。FAST搜集的數據將有助於更好理解宇宙起源,尋找地外生命。
未來,中國還發布了一項計劃,希望到2035年成為人工智慧、太空、清潔能源和機器人領域的世界領導者。
中國科技政策專家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表示,就在幾年前,「中國還被視為創新領域的落後者」,但近期中國科技創新的進步非常迅速。
來源: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