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將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並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近日,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重磅「官宣」引發關注,中國科研的開放姿態令人眼前一亮。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深藏貴州深山的「天眼」 FAST自正式運行以來就備受矚目,至今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捕捉」早期星系活動跡象。特別是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轟然坍塌後,「中國天眼」更成為人類從地球望向外太空的唯一「眼睛」,是全球科學家探索茫茫星際的最強「工具」。為更好發揮其科學效能,中國打「天眼」建設之初就承諾向世界開放。如今踐行諾言,更顯示出中國的大國風範。
就當中國網友為祖國自豪之際,外國網友卻開啟「吐槽模式」。有人想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曾拒絕中國進入國際空間站的黑歷史;有人著眼中西方的鮮明對比,感慨「中國才是大國」……誠如斯言,雖說開放共享一直被稱作「國際慣例」,但在一些國家那裡,「打開大門」實屬罕見,「排斥壟斷」倒是常有。對「非我族類」的國家絕不共享成果,能共享的也會將科學重器當做敲詐工具。比如,上世紀60年代,美國從月球成功「挖土」歸來後,對包括盟友在內的眾多想獲得月壤樣本的國家設置了種種附加條件。
飽嘗被排斥封鎖的辛酸,中國人沒有氣餒憤懣,硬是咬著牙闖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科技創新之路。如今,中國逐步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在多條前沿賽道躋身「並跑者」乃至「領跑者」。這時,是有樣學樣,奉行「科技冷戰」,還是摒棄前嫌,打開合作大門?「中國天眼」免費開放是響亮的回答。在此之前,中國還承諾從月壤樣本中獲得的所有科研數據都將向全球開放;「百分之百」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將邀請17個國家、23個機構、9個項目「入駐」實驗。抉擇之間,不同國家的格局胸懷高下立判。
在浩瀚宇宙面前,人類何其渺小,「吃獨食」註定無法走得太遠;在未知世界面前,人類何其脆弱,「搞封鎖」註定無法抵禦風險。隨著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大科學時代」,更迫切需要各國跳出自身的狹隘局限,一起攜手闖關。事實上,人類完全可能超越國家、民族、制度、信仰等種種界限,為了一個共同夢想而努力。回顧歷史,各國曾共同識別飛越地球的潛在危險小行星,共同求解南極冰川融化可能帶來的氣候風險。今天,許多更宏大也更棘手的發展議題擺在面前,沒有任何國家是孤島。只有凝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才能在漫漫徵途上走得更遠。
科學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展望未來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希望更多國家真誠分享、攜手同行。而這,也是「中國天眼」成為「世界巨眼」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