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草原天眼」助世界「看清」太陽

2020-08-03 參考消息

太陽作為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一直是天文研究的重要對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先後啟動了各自的太陽及空間天氣監測與研究計劃。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草原深處,也有一雙中國的「眼睛」在「看」太陽,這就是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英文簡稱MUSER)。

MUSER是國際太陽射電物理研究領域的領先設備,為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活動研究提供了新的觀測手段,被稱為「草原天眼」。「草原天眼」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將極大促進太陽物理和空間天氣科學的發展,助世界「看」清太陽。

中國「草原天眼」助世界「看清」太陽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的射電頻譜日像儀天線(連振 攝)

100面天線給太陽「做CT」

明安圖鎮的草原深處,在一圈馬蹄狀環形山丘包圍之下的碧綠草地上,有序排列著100面白色的拋物面天線。從空中俯瞰,一個具有3條旋臂的螺旋狀天線陣躍然「草」上。這個佔地10平方公裡的天線陣列就是「草原天眼」——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

MUSER於2008年開工建設,2013年開始進行一系列太陽射電觀測。走進明安圖觀測基地的大院,一塊刻有「永隨陽光,造福人類」紅色字樣的古老片麻巖十分醒目。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太陽與日球分會顧問、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明安圖觀測基地首席科學家顏毅華說,這八個字是基地建設之初,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題寫的,形象地揭示了太陽射電觀測研究的意義。

「太陽活動會影響空間環境,造成空間災害性天氣,要了解這些空間災害性天氣,就要對太陽活動進行很好地觀測。」顏毅華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率先啟動了國家空間天氣研究計劃,歐盟、俄羅斯、日本、印度、加拿大等也先後啟動了各自的太陽及空間天氣監測與研究計劃。

太陽劇烈活動研究是國際太陽物理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在學科發展和科學前沿中部署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MUSER作為「新一代釐米-分米波射電日像儀」,屬於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它的研製成功填補了在太陽爆發能量初始釋放區高分辨射電成像觀測的科學空白。顏毅華說,太陽爆發活動對地球會產生很大影響,但太陽爆發在很寬的頻帶發生,科學家不僅要知道其發生的時間,更要知道具體位置,而「草原天眼」正是為了實現上述功能而專門研製的。

顏毅華形象地比喻說,「草原天眼」在釐米-分米波段上首次實現了類似「CT成像」的功能,即在所有參數上同時對日面進行多層次觀測,對空間環境監測、太陽活動預報均有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譚寶林說,研究太陽活動的起源和發生發展規律,預測預報其發生和演化,不僅是一項重大的天文學課題,也對社會生活、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譚寶林舉例說,太陽耀斑是太陽系中最劇烈的爆發現象,一次典型的X級耀斑能夠在幾十分鐘內,釋放出相當於100億顆百萬噸TNT當量的氫彈爆炸能量總和。這些能量主要通過電磁波輻射、高能粒子發射和等離子體團拋射的方式向外傳播。當它們向著地球方向傳播時,將對日地空間環境產生劇烈的擾動,影響航空、航天、衛星通信、導航、網絡、輸電網、輸油管網等高技術系統的正常運行。

2013年以來,「草原天眼」已進行了一系列太陽射電觀測,提升了中國對空間天氣的研究和預報能力。目前,我國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自主運行的太陽和空間天氣研究監測網絡,加強從源頭上監測太陽活動的能力,並在一些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將破解一系列太陽奧秘

在明安圖觀測基地內,100面拋物面天線「仰望天空」,隨著太陽東升西落而轉動,源源不斷接收太陽射電輻射。這些射電信號經過分析處理,會告訴我們一系列太陽的奧秘。

2014年12月17日,「草原天眼」記錄了一次M級別太陽耀斑爆發活動,科研人員得以在釐米-分米波段上對太陽耀斑進行全面研究。

由於記錄的數據量龐大,科研人員歷時近5年時間,對此次耀斑爆發活動中記錄的龐大數據進行精細定標、精準分析後發現,耀斑爆發前,太陽活動區域邊沿的紫外熱輻射存在的脈動現象,與耀斑期間爆發源區的脈動現象間存在顯著的物理聯繫,這表明太陽活動是有可能進行預測預報的。2019年,這項在太陽耀斑爆發前兆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

「通常認為,耀斑爆發過程中的能量釋放,與耀斑源區以外其他地方的熱物理過程沒有聯繫。」譚寶林說。但研究發現,在耀斑爆發過程中,爆發源區的非熱能量釋放過程,與遠離耀斑源區以外活動區邊緣的熱過程之間,具有密切的物理聯繫。這表明,耀斑的爆發與耀斑前的熱過程之間是緊密相關的,這一結果突破了人們以往的認識。

「這對認識太陽爆發活動的先兆、理解前期特徵,有很重要的幫助。」顏毅華說,「我們可以期望MUSER在未來的太陽物理研究中取得更多成果。」

為了更準確地「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明安圖觀測基地近年來繼續新建觀測設備、努力提高觀測水平。

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項目——子午工程二期的支持下,基地將新建米波-十米波射電日像儀、行星際閃爍望遠鏡和超寬帶太陽射電動態頻譜儀。這些設備計劃佔地約215畝,預計總投資1.3億元,初步預計2023年建成,2025年投入使用。

明安圖米波-十米波射電日像儀將填補國際上對太陽射電爆發及行星際激波,從低日冕向上傳播進入行星際空間這一過程的成像觀測空白。行星際閃爍望遠鏡將可以更好地探測太陽活動對行星際太陽風的三維空間結構的擾動特徵和規律。超寬帶射電頻譜儀則能追蹤從太陽爆發源區到行星際空間整個傳播和演變過程。

譚寶林說,新設備建成後,明安圖觀測基地將實現從太陽大氣底層到近地空間、全天候、高時空解析度的監測,極大增強我國對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探測和預警能力。「這就相當於我們擁有了一雙更加強大的『眼睛』去觀測和研究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顏毅華說。

太陽活動呈現出準周期變化,大約11年為一個周期。從2019年開始,太陽活動進入第25個太陽周期。有專家預測,太陽在新的周期內將進入活動強度上升階段,預計在大約5年內達到一個新的磁活動高峰。

在第25太陽活動周,我國將開展探月工程、火星探測、空間站建設等一系列航天活動,為了減少太陽活動的幹擾,需要「草原天眼」更清楚地「看」太陽。明安圖觀測基地高級工程師範瑾說,太陽活動對衛星發射、導航等都有影響,比如趕上太陽活動強年,衛星發射時就要攜帶更多的燃料,用於空間姿態調整,MUSER的作用是做好空間環境監測,更好地為航天活動保駕護航。

推進太陽觀測國際合作

明安圖觀測基地,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開展太陽射電研究的主要國家的科研機構有著頻繁的交流與合作,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聯合研究與觀測。

2013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歐盟國際合作太陽射電天文學研討會及講習班在北京和內蒙古正鑲白旗舉行,來自項目合作方英國、俄羅斯、捷克、波蘭和日本的28名外籍專家和國內近50餘名太陽物理學者和研究生參加研討會及講習班。

該研討會是歐盟第七框架計劃下的「瑪麗·居裡行動計劃」國際研究人員交流合作項目組織的第一個學術研討會,是我國天文學領域首次獲得的歐盟框架計劃合作項目,其主要目標是通過研究人員交往和學術交流,對現有數據和設備進行深入挖掘,在國際上幾個關鍵的太陽射電研究機構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參與方包括英國沃裡克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波蘭盧布林居裡夫人大學、捷克科學院天文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俄羅斯科學院普爾科沃天文臺和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茨克日地物理研究所。

2014年8月,第12屆中俄空間天氣研討會在內蒙古正鑲白旗召開。來自中國、俄羅斯、希臘、印度、日本等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就太陽磁場探測及太陽爆發現象研究、太陽射電天文學及日冕非熱動力學過程、太陽風及對近地空間的各種擾動、新一代空間天氣探測設備和研究方法等關鍵科學問題進行廣泛交流。與會專家在參觀考察了明安圖觀測基地的釐米-分米波射電日像儀後,就有關數據處理及如何發揮該設備在未來空間天氣研究領域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

北京時間2018年8月12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從美國發射升空,將以橢圓軌道繞日飛行,通過7次經過金星附近時的引力變軌逐漸靠近太陽,其最小近日點距太陽表面約610萬公裡,比水星與太陽的距離還要近很多。「帕克」太陽探測器的計劃任務期為7年。在此期間,隨著新設備投入使用,中國「草原天眼」將更加強大,成為地球上觀測能力最強的專用太陽射電頻譜成像設備,這意味著兩者可以進行更多太陽觀測的科研互動。

未來隨著明安圖米波-十米波射電日像儀、行星際閃爍望遠鏡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中國「草原天眼」的射電觀測範圍將從距太陽表面70萬公裡擴大到700萬公裡,與「帕克」太陽探測器的觀測範圍實現交叉重疊。

顏毅華說,「帕克」太陽探測器的科學任務之一是研究太陽風是如何加速離開日冕進入太空的,而中國即將建設的行星際閃爍望遠鏡就是用來探測行星際太陽風三維空間結構的,且建成後將成為國際上靈敏度最高、性能最優的行星際閃爍專用望遠鏡。「無論從觀測範圍,還是從具體的科學任務,中國『草原天眼』都將與『帕克』太陽探測器之間形成科研互動,雙方的觀測數據可以實現同時分析、雙向印證、互相補充。」

事實上,MUSER每年都吸引著大批來自美國、歐盟、俄羅斯的專家前來交流學習,並與多個國家的設備開展了一系列聯合太陽射電觀測研究活動。

顏毅華說,MUSER參與國際上的太陽觀測合作,主要是提供地面觀測數據,與其他國家的觀測數據和衛星觀測數據進行比對。「草原天眼」從開始觀測至今,在太陽活動周的谷年前後,共獲得了85個太陽活動事件的觀測,收集到300T的數據,這些數據經過處理後將陸續公開,與全球共享。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內蒙古「巨眼」24小時盯著太陽,終於讓全世界「看清」太陽
    這雙「眼睛」是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在科學家們的心目中,它還有另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中國「草原天眼」。這雙「眼睛」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主要是用來觀察太陽的。相較於西方國家來說,我國在太陽觀測方面還是很落後的,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很多國家都陸續展開了對於太陽的觀測活動,而「草原天眼」卻在2008年才啟動建設。不過,雖然「草原天眼」啟動的時間比較晚,但是在太陽觀測的方面,它仍然後來者居上,憑藉著過硬的技術,在投入使用後,立刻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而且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太陽觀測數據,推動了太陽研究的進步。
  • 中國建設更強草原「天眼」觀測研究太陽活動
    明安圖觀測基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大草原,該基地的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是世界一流的太陽射電望遠鏡,素有草原「天眼」的美譽。2013年以來,草原「天眼」進行了一系列太陽射電觀測,提升了中國對太陽爆發活動和空間天氣事件的研究和預報能力,以此儘量避免太陽劇烈活動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 草原「天眼」帶領中國兒童探索太陽的奧秘
    新華社發(楊子建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2日電(記者劉懿德 魏婧宇)12歲的任佳俊總在思考100億年後的問題,他想知道那時候的太陽會不會變成黑洞。這個痴迷天文的男孩,1日和同學們一起來到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參觀,在這裡了解關於太陽的奧秘。
  • 中國「草原天眼」緊盯太陽,獲85個太陽事件,它牽扯人類的神經
    來自草原的在科學家的心目中,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又被稱作「草原天眼」,它是來自草原的「地球衛士」,自從2013年投入使用以來,就一直不間斷的緊盯著太陽的活動變化情況,截止到目前,已經成功獲得了85個太陽活動事件的觀測,收集到300T的數據。
  •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2018-08-11「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1日電(記者丁銘、劉懿德)11日傍晚,隨著太陽上半區一點點被黑影遮蓋,顏毅華仔細地盯著電腦屏幕顯示的圖像和讀數。
  • 中國草原「天眼」在太陽耀斑爆發前兆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
    新華社記者劉磊攝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30日電(記者劉懿德、魏婧宇)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獲悉,科研人員在太陽耀斑爆發前兆研究中取得一項最新成果。他們發現,耀斑爆發前,太陽的活動區域邊沿的紫外熱輻射存在的脈動現象,與耀斑期間爆發源區的脈動現象之間存在強烈物理聯繫。這表明,太陽活動是有可能進行預測預報的。
  • 「草原天眼」卓越性能獲國際讚賞
    「草原天眼」的卓越性能一直備受國際關注。國際同行一致認為,該設備是當前最先進的新一代太陽專用射電幹涉設備。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空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休·赫德森認為,中國射電日像儀將大大拓展太陽射電探測能力。俄羅斯科學院教授切爾諾夫表示,中國高解析度的頻譜觀測為微波段太陽射電精細結構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
  • 星河盛宴:錫林郭勒鑲白旗天眼窺探《三體》世界,深邃而浪漫
    和想像不同,錫林郭勒鑲白旗天眼主要用來觀察太陽。「天眼」全名「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持續接收太陽射電波,然後進行數據分析,對空間環境監測、太陽活動預報提供重要參數。硬核科幻小說《三體》裡描述:「葉文潔發現太陽是一個波段放大器,通過向太陽發送信息,然後傳播到遙遠的三體世界」
  • 中國「天眼」面向世界 交流合作是發展正道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中國天眼,大國重器。
  • 中國「天眼」面向世界,交流合作是發展正道
    中國網評論員 牛慧穎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
  • 天眼查用數據讓你看清未來 迎接2021更有底氣
    來源:金融界網站跨年之際,天眼查用一系列數據展示了中國人在2020年所經歷的大起大落、五味雜陳。這組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展現出中國經濟活力和韌性,讓我們在迎接2021年時心裡也有了底氣。天眼查大數據給了我們迎接2021的底氣從短暫的迷茫中迅速復甦,我國經濟全年增長成功跑贏全球,這在從2020年的大環境來看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年初時,肉眼可見的春運繁忙景象不再,餐飲業的推遲重燃讓城市少了些煙火氣......然而,天眼查大數據顯示,2020年餐飲企業新增超249萬家,生鮮電商企業新增超1.7萬家,水產養殖企業陸續復工近40萬家。
  • 中國天眼新發現!一顆「新太陽」正靠近太陽系,這是好事嗎?
    史料記載:「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這是世界有關哈雷彗星的首次記載。在古代人們只能通過星相、佔卜術等觀天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與宇宙的距離越來越近,已經有人登上了月球和火星。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宇宙方面中國很有發言權,從「東方紅1號」發射至今的五十年來,中國共發射400多顆人造衛星。
  • 「中國天眼」開啟世界之眼,面向世界開放,中國天眼景區!
    中國天眼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是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前後歷時22年建成,並於2016年建成。它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 中國天眼的新發現!一顆「新太陽」正靠近太陽系,這是好事嗎?
    截止2019年,中國一共有323顆衛星仍然正常地在太空上運作,這個數量目前僅少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不僅如此,中國還有全球最大也是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其口徑高達500米,直徑超過500個足球場。
  • 世界四大草原,中國就佔了三個,潘帕斯草原上的牛羊瑟瑟發抖
    席慕容在《夏日草原》這樣說:「若是問我,每次舟車勞頓、千裡迢迢地到了草原,最想要做的是什麼? 我一定會說,沒有比走在無邊無際的夏日草原上更好的事了!」 在世界眾多的草原中,有四片大草原被公認為「世界四大草原」。它們分別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那拉提草原和潘帕斯草原。
  • 中國「天眼」,世界第一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提到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必須要介紹一個「英雄人物」,我們敬愛的南仁東先生。2020年1月11日,當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 「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
    原標題:新華國際時評:「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   中國日前向世界宣布,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4月1日起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 世界上四大草原排名!中國佔了3個,呼倫貝爾大草原榜上有名
    草原屬於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等多種類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我們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世界四大草原三個在中國,是不是很自豪呢!藍天白雲,低頭現牛羊,這或許就是草原最大的魅力,對遊客最大的嚮往吧!
  • 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的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迄今為止,中國天眼FAST可謂勞苦功高,已探測到了240多顆宇宙深處的脈衝星,最遠有幾千光年。從2016年9月投入使用到現在僅4年時間,幾乎每年就會發現60顆。而發現脈衝星最多的澳大利亞Parkes望遠鏡從1961年~2020年已發現2000顆,平均每年發現34顆。
  • 中國也要找外星人!性能領先世界的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探索太空
    口徑500米的中國天眼已成為世界最好的射電望遠鏡 4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網報導稱被稱為中國天眼的中國天眼是中國天文臺主導研發建設的自主太空望遠鏡,於2016年9月25日正式落成。中國天眼不但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可以利用球冠反射面在射電電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徑瞬間反射拋物面,以便追蹤相對位置不斷變換的所有範圍內的天體,可以追蹤到137億光年外的信號!其實際性能已經比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提高了十倍,而口徑350米的阿雷西博曾經是世界最大最好的太空射電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