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願在種花家。
這些年來,國內的發展世界矚目。
中國,開始成為各國媒體上醒目的標題;中國人,也在各個世界各個角落展現光華。
國力上的自信,也帶來了文化自信。
在國外生活的時光,體會尤為深刻。
多年前的澳大利亞,留學生們都渴望融入主流社會。
當時一部分華人眼中,西方的發達國家理念先進,生活小資,人們以生活在海外為榮。大家崇尚國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學習當地人的喜好,模仿他們的生活軌跡和處事為人之道。逐漸改變原本自己習慣的中國式的生活方式。
澳洲人生活緩慢而慵懶,人們各自生活,互不幹擾。曾經人們羨慕這裡的閒適和自由。
從前人們聽說誰在國外定居,總會報以羨慕的眼光;看到誰有外國的朋友,總會覺得這人特別牛。街上看見外國人,不管認不認識,都想要衝過去合照。
人們願意打聽和了解國外的一切,因為那聽上去仿佛就像烏託邦一樣美好。
然而這幾年,情況變得不一樣了。
看到近幾年來澳洲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體會到我們的民族越來越自信。
留學生們一來到澳洲,不像以前那樣跟著當地人吃西餐,喝洋酒,海邊衝浪,公園燒烤。
取而代之的,是尋找最好吃的麻辣火鍋;為一杯奶茶排隊半小時;在傳統茶館喝功夫茶;搬到華人區,只為點外賣方便。
他們一來,仿佛自帶氣場,全身上下都在向世界展示著「我來自中國」。
不掩飾自己的中式英語,不隱藏自己的中國胃,不撕下自己的中國標籤。
你要問家境殷實的留學生們最愛出入的場所是哪裡?答案很神奇。
不是國外的網紅酒吧,不是鬼佬們喜歡出入的夜店,不是小資情調十足的英式下午茶,不是知名的米其林西餐廳。
而是傳統的中式茶館,地道的潮汕牛肉火鍋店,品類豐富的華人超市,和國內一模一樣的KTV和音樂餐吧·····
即使到國外,也要尋找更貼近故鄉的生活方式。把故鄉的煙火氣深深植根,不因境地而改變,這是留學生們的漸漸展現的民族自信。
曾經的留學生出國,小半為學業,大半為移民。如今的留學生,畢業後大多迫不及待想要回國。
即使留在國外的人,大多還是從事著跟國內有密切聯繫的工作。
越來越多的九零後、零零後的年輕人,認同和喜愛著中國文化。
他們帶外國朋友喝茶吃串,看中國電影;
異國他鄉的街頭,有人穿上了漢服,在外國人驚豔的目光中,落落大方;
雪梨街頭藝人的表演者中,不知不覺多了彈古箏的女孩,一曲奏畢,掌聲如雷······
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受過傷害,受過屈辱和懷疑,但是無論在哪,無論多少年,還是能豔驚四座。
民族自信,帶來的是文化自信,人格自信。
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重視,越來越認同,越來越喜愛,越來越珍惜。
中國網友看到韓國人說我們明朝的服裝是韓服時,紛紛曬出證據,據理力爭,這是因為對中國文化愛得深沉,所以不容被偷竊,不容被污衊,這是年輕人文化自信的底氣。
「衣冠文物 悉同中國」
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不再像以前一樣一味地讓小孩學習鋼琴、小提琴、跆拳道、英語、油畫。
他們開始意識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漸漸地,書法,國畫,古琴,茶道,國學,武術,圍棋變得更加熱門。
還記得那個在畢業演講上貶低自己國家,說美國空氣香甜的中國女生嗎?
不知現在的她,是否後悔自己曾經說出的話。
如今,月亮再也不是國外的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