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甜菜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叫白菜褐夜蛾、玉米葉夜蛾,學名Spodoptera exigua(Hubner)。甜菜夜蛾分布很廣,從北緯57度至南緯40度之間均有分布。我國華北、東北、西北及長江流域各省均有發生,近年來已發展成為重要害蟲,常常暴發為害。該蟲的食性很雜,其寄主有甘藍、白菜、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番茄、辣椒等茄果類蔬菜,菜豆、豇豆、大豆等170多種植物。
危害特徵
甜菜夜蛾是間歇大發生的害蟲,年度間發生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一年內不同時間的蟲口密度差異也很大,在局部地區暴發成災。甜菜夜蛾對高溫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不能長期抵禦低溫。而成蟲和幼蟲的抗寒力則較弱,幼蟲在2℃下經數日即可死亡。北方冬季氣溫較低,越冬死亡率高,春季發生較少。除溫度外,甜菜夜蛾喜歡乾旱少雨的氣候,多雨對其化蛹羽化不利。因而夏末炎熱乾旱,秋天常大發生。初孵幼蟲群集在葉片背面,或心葉中吐絲結網,在其內取食葉肉,留下表皮。3齡後蠶食葉片,嚴重時僅留葉脈與葉柄(圖)。3齡後還可鑽蛀番茄、辣椒的果實和豆莢以及大蔥葉等,造成落果、爛果。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 ~ 14 毫米,翅展25 ~ 33毫米。體灰褐色。前翅內橫線,亞外緣線為灰白色,外緣有一列黑色的三角形小斑,腎狀紋與環狀紋均為黃褐色,有黑色輪廓線。後翅銀白色,略帶粉紅色,翅緣灰褐色(圖)。
卵:卵粒饅頭形,直徑約0.5毫米,淡黃色到淡青色,卵粒重疊成卵塊,有黃土色淺絨毛覆蓋。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2 ~ 30毫米。體色變化較大,有綠色、暗綠色、黃褐色至黑褐色,3齡前多為綠色,3齡後頭後方有兩個黑色斑紋。不同體色的幼蟲胴部有不同的背線,或不明顯。氣門下線為明顯的黃白色縱帶,有時帶粉紅色。每節氣門後上方各有一個明顯的白斑,體色越深,白斑越明顯,此為該蟲的重要識別特徵(圖)。
蛹:長約10毫米。黃褐色,第3 ~ 7節背面和5 ~ 7節腹面有粗刻點。腹部末端具兩根粗大的臀棘,垂直狀,在每根臀棘後方各有一根斜向短毛。
防治方法
(1)燈光誘殺成蟲 甜菜夜蛾具有較強的趨光性,燈光誘殺是一有效的措施,可利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每50 畝設燈1 盞。
(2)晚秋或初冬翻土滅蛹 甜菜夜蛾在不少地區是以蛹越冬,可以通過翻土,消滅部分越冬蛹。
(3)人工採卵和捕捉幼蟲 甜菜夜蛾的卵塊在葉背,且卵塊上有黃白色鱗毛,易於識別,3齡以前的幼蟲多集中在心葉上,比較集中。有條件的地方,特別各承包戶種植面積不大,可以採取這項措施。
(4)清潔田園,剷除雜草 春季3 ~ 4月份,結合中耕鬆土,清除雜草,消滅雜草上的初齡幼蟲。
農藥防治
在甜菜夜蛾大發生時,藥劑防治是一有力措施。防治適期是幼蟲3齡以前。可使用75%硫雙威(拉維因)可溼性粉1000 ~ 15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丙硫磷乳油1000 倍液、3%苦參鹼水劑100 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3000倍液、0.5%依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1.5%多殺菌素懸浮劑800倍液、48%多殺菌素懸浮劑10000倍液等生物農藥;也可使用如15%茚蟲威懸浮劑3000倍液、30%茚蟲威(全壘打)水分散劑6000倍液、24%氰氟蟲腙懸浮劑1000 倍液、20%美滿懸浮劑1500倍液、10%呋喃蟲醯肼懸浮劑1000倍液、25%滅幼脲懸浮劑1500 倍液、20%殺蛉脲懸浮劑6000 倍液、5%氟定脲乳油3000倍液、5%氟蟲脲(卡死克)乳油3000倍液等對高等動物安全的特異性殺蟲劑;或其他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劑,如20%氟蟲雙醯胺(壟歌)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20%氯蟲苯甲醯胺(康寬)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5%氯蟲苯甲醯胺(普尊)懸浮劑1000 倍液、10%蟲蟎腈乳油3000 倍液、10.8%四氟菊酯(凱撒)乳油2000倍液、5.7%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50%乙醯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50%殺螟腈乳油800 ~ 1200 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 倍液等,注意把藥劑噴到葉子的反面及下部葉片。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甜菜夜蛾防治的相關知識,對此廣大農民朋友有什麼看法呢?或需要補充相關知識內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如果你有什麼疑問可以關注私聊小編,謝謝各位的閱讀,喜歡小編的文章,就給個「贊」吧!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