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直了身子,我要伸向愛的彼岸,坐看雲捲雲舒——這是開篇。
在我看來,江南的水鄉似乎有這種特殊的情調,每一個古鎮大概都潛藏著一種嚮往,就像觸摸著那磚灰瓦,便仿佛看到了前世今生,一片片落葉順勢而下,靜靜流淌,劃開塵封的回憶。就這樣,走過了麗江大理的喧囂,走過了鳳凰周莊的繁華,走過了千姿百態的秀麗,走過了錦溪的靜謐,………這一次,終於來到了南潯,我很期待他的溫柔綻放。
南潯古城
南潯鎮西南部萬古橋西的小蓮莊,是晚清南潯人劉鏞在南潯建造的私家園林,俗稱「四象」之首,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5年),佔地27畝,因慕元末湖州大書畫家趙孟俯所建的蓮花莊而得名。小蓮莊緊靠嘉業藏書樓,園外有鷓鴣溪。小蓮莊又名「劉園」,是清末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園林,著名學者鄭孝胥就「小蓮莊」三字作過詩。
說也奇怪,連續下了幾天雨,又到了太陽出來的時候,我心中最嚮往的地方還是那個地方。古鎮晨曦中有一種水墨的質感,南潯是所有古鎮中唯一一座中西合璧的小鎮,這裡有小蓮莊、百間樓,還有文化之邦、詩書之鄉的美稱。河岸兩岸形成商業街道,兼具沿河依水而建的江南水鄉小鎮風貌,以及眾多優質的私家宅第和江南園林,形成了橋依水而建的特色。
極其罕見的是,我們一直非常擔心會下雨,幸好古鎮第二天陽光明媚,於是在三天的陰雨之後,好像鎮上所有的人都出來了,路邊的小販開始忙起來,叫賣聲似乎也有點大,連溜達的小狗狗好像都高興起來。最讓我喜歡的就是小鎮上的這種輕鬆生活,喝杯茶水,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很輕鬆。
。
南潯絲商商莊祖綬等向藩司蔣(益澧)申請設立,目的是為了收解捐稅,維護絲商利益,於1865年春成立了湖州市第一個絲商公所——南潯絲商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廣惠橋(張王廟橋)附近購置了三楹辦公用房。落成於民國二年(1912年),耗銀八萬餘元,是從每包出口絲綢中捐贈所得。一九五五年(一九一六年),絲業公所改為絲業協會,又稱絲業會館。絲綢會館的大門,仍然用英文寫著SILKGUILD橫幅。廳堂名為「端義堂」,為抬梁式木結構,歇山頂,高15米,前四柱為整長方形條石,廳堂寬敞,高爽。
與南潯的夜色相比,要安靜得多。古城的小販關門時間較早,幾乎沒有酒吧的喧囂,周圍是昏暗的橘色燈光,只能聽到安靜的溪流聲。因此,喜歡這裡,大概就是喜歡這份寧靜吧。而且這裡總有讓你無法想像的各式美食,最喜歡的就是一碗麵,然後真的去排隊十分鐘。南潯和其他所有古鎮都有明顯的不同,大概是氣質上最不願迎合大眾吧,我覺得……
咱們自駕從杭寧高速轉申蘇浙皖高速(南潯出口下)、南潯南高速(申嘉湖高速下)、申嘉湖高速(練市南潯出口下)、湖鹽公路(南潯高速公路下),雖然在此之前我已經查過,從杭州汽車北站每天有幾十趟車發往南潯車站,行程約2個小時,到達南潯車站後可乘坐當地三輪車前往古鎮景區。在此特別要說的是,這次預訂的酒店很不錯,因為我們到達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真的算是饑寒交迫找路了,給酒店打電話真的有個小姑娘走到馬路口來接我們。之後才發現真的離南潯古鎮太近太方便了,繞過後牆步行不到五分鐘。賓館雖古色古香,雖然現代化了一點,卻沒有什麼味道,基礎設施也很齊全,關鍵的是飯菜可口,還有專人幫忙取行李。
有一次,我想像了這樣一個場景:江南的水鄉,一抹殘陽,靜靜溪水,如柳條般的女子倚水而居,或思忖,或欣賞夕陽,或靜靜發呆,一切都定格在此時此刻,萬般情意,瞬間湧上心頭。
西塘古鎮
再次來到西塘,比以前更成熟更美麗,給這裡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到這兒來不由得心平氣和。依然是垂柳豔陽,依然是靜坐在溪邊。想著冬天的日子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到小巷裡尋找故遊的蹤跡。
在走過的路上,我們總是嚮往未來,在走過的道路上,我們總是回味過去。夜晚一盞紅燈籠點亮,想從那煙雨中走出的那些年華的美人,當然是一副水墨畫般的迷人。我喜歡青磚灰瓦,也喜歡這柔美的煙雨長廊…漫步在橋上,映入眼中的是江南水鄉。每件事都那麼溫柔溫柔,觸動著感情。漂泊,感到四周安靜,聽著水邊小孩子嬉戲的聲音也會感到愉快。
傳說春秋時期吳國有伍子胥,以水通漕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裡)北面之水直通境內,所以西塘也稱為胥塘,儘管門票中有11處景點,但五姑娘公園、張正根雕像館都不在景區內。醉園位於塔灣街,王宅,紐扣博物館,瓦當館在西街,酒館在塘東街,木雕館和倪宅在燒香港,具體遊覽路線一般是,先看醉園,再過環秀橋右轉,再過魯家橋下左轉,進入燒香港,再往回看瓦當館,出西街,過安境橋右轉,再過魯家橋下左轉,進入燒香港,參觀木雕館和倪宅,最後看酒文化博物館。但我更多的時間真的還是在小溪上漂流,坐看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