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是《周易》的第三卦,地位極其重要,古來理解不一。
易傳《彖》是這麼解讀的: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這段話中,有幾個理解的難點,本篇先來說說「宜建侯而不寧」。

一、「不寧」是不得安寧?
有關「不寧」一詞,《周易正義》的解釋是這樣子的:
「於此草昧之時,王者當法此《屯》卦,宜建立諸侯,以撫恤萬方之物,而不得安居於事。」——《周易正義》
這就是把「不寧」直接解釋成「不得安居於事」。
然而,這樣的解釋卻完全是望文生義,可以說既沒有讀懂《周易》卦爻辭的本義,也曲解了《彖》的本義。
高亨便懷疑《周易正義》的解釋是錯的,認為「不寧」應該讀作「丕寧」。
他說:
但餘疑不當讀為丕。古書常以不為丕。《爾雅·釋詁》:「丕,大也。」丕寧,大安也。《屯》卦有險難之象,王國有險難,則宜建立諸侯,以衛護王朝,而後大安。所以卦辭曰:「利建侯。」而傳釋之曰:「宜建侯而丕寧。」
二、「不寧」實為「寧」
高亨的看法很有道理,但解釋起來卻多繞了一圈。
實際上,「不」字在這個句子裡面沒有任何含義。
為什麼這麼說?
讀讀《詩經》就知道了。詩云:
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注釋就說:「不驚,驚也;不盈,盈也」,詩中的「不」字只是一般的語氣助語,並沒有任何實際的含義。
《彖》的作者在使用這個「不」字的時候,同樣也是如此——他純粹是為了湊字數,為了讓「宜建侯而不寧」這句話,和前面的「雷雨之動滿盈」更加整齊而已。
所以,「宜建侯而不寧」這句話,應該理解成「宜建侯而寧」!
三、建侯當寧
寧,安也。——《說文》
把「建侯而不寧」理解成「建侯而寧」,《彖》的文本理解起來就非常簡單了。
因為《屯》的卦辭就說「勿用有攸往,利建侯」,這就是說「建侯」的同時要「寧」,所以才「勿用有攸往」。
《屯》的爻辭也說「利居貞,利建侯」,「利居貞」的意思,同樣也是要安「寧」下來才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