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七虎 工程領域要向「智慧建造」邁進

2020-09-04 新京報

錢七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即將開幕。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此次作為服貿會建築服務專題論壇主講嘉賓,他帶來的關鍵詞是「綠色發展」、「綠色建造」和「智慧建造」。

錢七虎指出,目前全球正面臨氣候變暖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挑戰,應對之策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建造。而在工程建設領域,實現綠色建造的必然選擇和最佳途徑是智慧建造。「信息技術要繼續深入地應用到建設工程中去,全面推廣數字工程和智慧工程,未來還要向少人化、無人化的方向發展。」

工程建設應向「綠色建造」轉型

新京報: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城市病」問題並不突出的時候,您為何率先提出開發城市地下空間?

錢七虎: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可能對當時人均GDP剛超過1000美元的中國來說是略為超前的,但在全世界範圍內就不是了。

我作為一名學者,參加了一些國際會議,也接觸到科學的前沿。當時我看了三本討論全球生態環境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和《只有一個地球》,談到的都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1992年,為了履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國承諾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社會。當時我們向中國工程院提出了諮詢課題《21世紀中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戰略和對策》。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特別是大力發展以地鐵為骨架的軌道交通系統和集約可持續的城市基礎設施,從而節省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釋放出大批地上空間用作綠色植被和生態空間,建設可持續城市。

新京報:在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為何需要呼籲「綠色建造」?

錢七虎:建築業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產業,目前全球建築運營能耗已佔到總能耗的30%以上,加上建設過程中的能耗,這一指標接近50%。我國傳統的粗放建造資源消耗量大、浪費現象嚴重,也產生許多汙染。

為了適應綠色發展的要求,工程建設應該向「綠色建造」轉型。

智慧建造是實現綠色建造的必然選擇和最佳途徑

新京報:工程建設應該如何往「綠色建造」的方向發展?

錢七虎:首先是理念上的推動,大家要認識到綠色建造的重要性。其次是政策驅動,鼓勵大家節能,也可以通過標準驅動,例如制定綠色建築標準等對建設項目進行準入,使得高耗能項目退出。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科技的發展,發展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物聯網、5G技術等,有了這些科技基礎,建設才會更加高效節能、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

這些技術應用到工程建設中,其實就是這次要談到的另一個主題——智慧建造。智慧建造是實現綠色建造的必然選擇和最佳途徑。

新京報:在工程建設中,「智慧建造」有哪些體現?

錢七虎:首先是全面的透徹感知系統。拿我熟悉的地下工程、隧道工程來講,地下工程是高風險的工程,地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一些情況人看不到感受不到,要通過設備、傳感器、信息化的設備去全面感知,摸清情況。

第二是通過物聯網、網際網路的全面互聯實現感知信息(數據)的高速和實時傳輸。獲取的信息一定要快速傳輸出去,如果當下獲得的信息要過幾天才能看到,工程建設就不能實時地反饋和服務。有了網際網路、物聯網、5G技術後,信息傳輸非常快,可以即時地反映認知。

另一個是智慧平臺的打造,技術人員要通過這個平臺對反饋來的海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模擬,得出決策,從而及時發布安全預警和處理對策預案。有了這些技術,工程建設的風險更低,施工人員更安全,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節省材料和減少環境破壞。

智慧工程未來要向少人化、無人化發展

新京報:「智慧建造」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科技創新,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錢七虎:我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經歷了從低到高,從局部到全面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工程建設經歷了機械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比如地下工程原來都是採取鑽爆法、人工打眼、人工放炮,後來可以大量應用機械臺鑽,多鑽臺車施工,現在可以採取數位化掘進,這是機械化的進步。

信息化的發展體現在地下工程的地質探測工作中。建地下工程,需要把地下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地下有沒有水,有沒有斷層,如何防止地下安全事故發生,這都是靠信息化設備來提升安全性能的。

新京報:未來工程領域的創新方向是什麼?

錢七虎:今後,工程領域的進步要通過數位化向智慧方向邁進。比如數字工程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在建築工程中的應用,原來我們做設計是用圖紙,但圖紙和工程實體是分離的,進入BIM時代後,技術人員可以在計算機裡建立立體的可視化的工程模型。

當前科技創新最主要的標誌,就是信息技術繼續深入地應用到建設工程中去,也就是全面地推廣數字工程和智慧工程。未來,數字工程和智慧工程還要向少人化、無人化的方向發展。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相關焦點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通過數位化向智慧建造邁進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作為服貿會建築服務專題論壇主講嘉賓,他帶來的關鍵詞是「綠色發展」、「綠色建造」和「智慧建造」。錢七虎指出,目前全球正面臨氣候變暖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挑戰,應對之策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建造。而在工程建設領域,實現綠色建造的必然選擇和最佳途徑是智慧建造。
  • 工程院院士錢七虎:中國智慧建造必將走在世界前列
    我相信,未來智慧建造和智慧工程的發展,我們也會是全球最快的。」說這句話時,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錢七虎語氣堅定。本屆服貿會上,本報記者專訪了錢七虎院士。這位為防護工程事業奉獻了整整60年的專家表示,短短四十年,工程建設便完成了從人工向機械化的轉變。未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工程建設必將向智慧化、少人化乃至無人化的方向發展。
  • 什麼是智慧建造工程師?又是怎麼定位的?
    什麼是智慧建造工程師?隨著中國製造2025提出,我國工程建設行業的建築企業必然走向高度智慧建造,特別從2020年開始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撐下,新基建也成為當前建築市場的熱點,隨著從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從而助推智慧建造全面發展,未來智慧建造將引領整個建築業向科技化、智能化全面邁進。
  •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
    錢七虎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解決了孔口防護等多項難點的計算與設計問題,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工程方法運用於防護工程領域。主要貢獻一、科研成就1、科研綜述錢七虎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建了中國防護工程學科,建成了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創新研究群體。
  • 錢七虎院士:「巖爆」可測時代即將到來
    防護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在會後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的巖石動力學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並在巖石爆炸預測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錢七虎介紹說,作為巖土工程的一個分支學科,地震、爆炸、巖爆等都是巖石動力學所涉及、研究的內容。當前,巖土動力學可廣泛應用在高層建設時土體爆炸壓密、地震波預報、液燃氣開採等方面。
  • 陳祖煜錢七虎等人發起「蓮花池倡議」,推進國之重器TBM建設
    當今,TBM工程遍及大江南北。未來,川藏鐵路、渤海灣隧道、南水北調西線項目,一個又一個雄偉的工程在招手。 「TBM施工具有安全、高效等諸多優點,是未來交通、水利、國防安全、礦山等基礎建設領域長大深埋隧道或隧洞施工的首選工法。
  • 2021上海智慧建造工程師報考條件有哪些?
    智慧建造工程師證書是郵電人才交流中心對培訓經考試合格的考生頒發相應等級的專業技術證書,可做為從業人員上崗續聘的重要參考依據,證書受國家承認,因此是非常有用的。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上海智慧建造工程師報考條件有哪些?
  • 「時政快訊」劉永坦、錢七虎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劉永坦、錢七虎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獲獎者頒發獎章、證書,並請兩位獲獎者到主席臺就座。
  • 陳雲出席穿江越海超大斷面盾構隧道建造技術高端論壇
    中國中鐵總裁陳雲、總工程師孔遁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周福霖、聶建國、杜彥良、鈕新強、鄭健龍、任輝啟、謝先啟、李術才,國際隧道和地下空間協會主席嚴金秀,以及劉輝、洪開榮、肖觀平、王杜娟、陳健等行業權威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國穿江越海隧道建造技術難題及應對措施。
  •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即將啟幕
    本屆活動以「人工智慧、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為主題,邀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出席活動,同時智能計算機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爆破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先啟,阿里雲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數字建造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等四位院士專家,也將圍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城市更新、智能建築等多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解讀,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多位高校學科帶頭人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在青島建造啟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劉秋怡 青島報導  2020年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建造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舉行。本次養殖工船建造啟動儀式是繼今年6月3日養殖工船建造籤約儀式之後,在青島市乃至中國深遠海工業化漁業養殖領域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全球首艘 10 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建造啟動階段。該船將於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並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
  • 2018年「陳宗基講座」 暨巖土工程可靠度理論與風險評價高端論壇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為了紀念已故的國際著名巖土力學專家、我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首任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宗基先生所設,是我國巖石力學與工程領域最高學術論壇。「陳宗基講座」每年舉行一次,該講座設立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分別由我國著名巖石力學專家孫鈞院士、王思敬院士、錢七虎院士、周維垣教授、葛修潤院士、鄭穎人院士、謝和平院士和何滿潮院士主講。歷屆「陳宗基講座」系統回顧了我國巖石力學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相關成果,在凝練學科精髓、探尋學科研究方法、展望學科發展方向和引領學科向國際領先水平邁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交通運輸部關於中國鐵道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智慧建造等交通強國...
    為重在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相關領域的目標任務,根據《交通運輸部關於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交規劃函〔2019〕859號),經研究,主要意見回復如下:一、原則同意在智慧建造、投融資模式創新等方面開展試點(具體要點附後),請進一步完善試點實施方案,細化試點任務,落實具體舉措,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進度,並及時向我部報備。
  • 朗坤智能建造雲平臺,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建築產業已經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傳統相對粗放式發展導致工程建造質量低、產值利潤率低、整體綜合效益低,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國家政策鼓勵下,「網際網路+」逐漸向傳統行業滲透,與建築業的融合走向縱深。
  • Altitude Angel遵循海天使計劃,向無人機集成邁進
    打開APP Altitude Angel遵循海天使計劃,向無人機集成邁進 胡薇 發表於 2018-05-08 09:55:04
  •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召開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現場 (韓爽供圖)人民網武漢11月27日電 (金雨蒙)11月26日,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在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屆雙智論壇,以「人工智慧、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為題,旨在以 「數字經濟」「院士經濟」新引擎,擎動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領域高質量發展,共同創建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藍海。會議現場,專家圍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城市更新、智能建築等多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解讀,共同為中國建造行業轉型升級建言獻策,推動和主導人工智慧、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產業和技術創新融合發展。
  • 鄭州巡禮 向國家中心城市昂首邁進
    鄭州向國家中心城市昂首邁進本報記者 趙鐵軍 徐建勳 張學文 楊凌澳大利亞活牛空降鄭州,2周後新鮮牛肉走上百姓餐桌;鄭歐班列奔馳而來,波蘭果汁、白俄牛奶、德國啤酒現身大小超市;E貿易中心內,千萬包貨品從世界各地「飛」來,經過分檢送至全國各地……今日之鄭州,從未像現在這樣與世界的聯繫這麼密切。
  • 中建一局宜昌機場項目召開科技重點工程及智慧建造策劃會
    會上,閻斌將近幾年鋼筋創效工作經驗進行了總結與分享,並對項目部員工進行了鋼筋創效培訓,內容包含柱筋插入承臺的直錨彎錨分析、承臺封邊高度、原材「零損耗」措施等,助力大家打破常規思維,擴寬創效思路;李廣鑫與項目部技術質量人員,重新對本工程申報局科技重點工程的科技成果進行梳理、策劃,大家各抒己見,提出思路和想法,最終形成項目科技分工表,為後續工作理清了前行的方向。
  • 楊振寧公開反對建造大型對撞機,而王怡芳贊成,到底該不該建造?
    大型粒子對撞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高尖端的科學設備,在全世界範圍內,很少有國家能建造得出來。而楊振寧之所以反對是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建造的成本非常大,回報低,保守估計,建立這樣一個設備大概要4000億的資金,在楊振寧看來,該項目所需的費用過於龐大,而且在短期內很難趕上那些發達國家現有水平。